不要忘了这片群山,
这片血红血红的群山。
每一棵草下都浸染着鲜血,
每一寸岩石都有忠魂长眠。
——题记
美丽的大巴山驮山公园,耸立着一座高高的纪念碑、一座巍峨的战史陈列馆。这就是90年前,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中的关键战役万源保卫战为今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四川省国防教育基地等。陈列馆广场左右,庄严地陈列着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李先念、王维舟、许世友、熊国炳等人物塑像,他们就是参与万源保卫战的320多位共和国将帅的代表。90年前,在巴渠人民的倾力支持下,川陕苏区军民在这里共同演绎出了波澜壮阔的苏区斗争画卷,创造了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的经典战例——万源保卫战。浩浩“雄风”与青山同在,赫赫“荣光”与达州并存。
一、固军风暴:革命火炬燃巴山
红四方面军为何入川?为何能迅速创建起全国第二大苏区,除了地理上、资源上以及四川各路军阀混战外,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红四方面军入川之前,这里已经就有过“红军”,就有“根据地”了。
中国军事史上列出1927年至1929年间,全国最著名的农民武装起义有20多起,其中包括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等,还有一起就是王维舟、李家俊在万源发动的川东(固军坝)农民起义。这些起义为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遥远的中国大西北万源,当年为什么会有这场震撼全中国的农民起义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巴山,地理坏境恶劣,老百姓穷愁潦倒。军阀又残酷统治,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军阀梳子梳,豪绅篦子篦,乡保甲长刀子剃,收款委员来剥皮。”在老百姓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万源花萼山爆发了1000多位农民参加的抗捐抗税武装起义。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各地农民暴动风起云涌,就在这时,万源站立起了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他就是李家俊。
李家俊(1903—1931),万源固军坝人,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革命烈士传·李家俊》称他为,“我国土地革命时期在四川发动和领导农民武装斗争的坚强战士和杰出代表”。1921年,他在达县联中(今达高中)创办了全川最早的进步报刊《萼山钟》报。1922年,他考取上海同济医学院读书,不久弃医从文,赴上海、山东、北京等地寻求革命真理。返乡后创办厚坪小学,提倡新文化教育、素质教育。1925年秋,李家俊得知在外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被克扣,大多数学生弃学返乡后,便率领学生直冲县衙门,却以“咆哮公堂”罪被捕入狱。面对铁窗,他咬破手指,在狱中墙壁上写下一首慷概激昂的诗句:
身似虎,气如虹,
哪堪囚蛰在笼中。
安邦志,济民衷,
潜伏爪牙,忍气吞声,
任彼小丑且横行。
他日身返潭穴后,
再作霖雨济群生。
有人说,这首狱中血诗,犹如一声惊雷,划破了当时中国大西北最黑暗的长夜。
1926年,李家俊与陈毅、张爱萍等结识,在成都、重庆、达县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10月,李家俊与从武汉返乡的王维舟相识,并与其积极谋划武装起义。
经一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1929年4月27日,300多位农民武装汇集在万源固军坝举行誓师大会,5月12日,在万源白羊庙打响了武装起义的第一枪。1930午1月,中共四川省委将大巴山这支农民武装队伍正式命名为“四川工农红军川东游击军第一路”,这样,在万源就诞生了四川最早的“红军”。游击军很快发展到3个支队3000余人,建立1个县农会、4个区农会、20多个场农会的革命政权,解放了城口县,成立了宣(汉)达(县)万(源)城(口)四县行动委员会和城万红军指挥部,辖1500平方公里,人口6万以上,革命声势日益壮大,大有中国“第二井冈”之气势。
声势浩大的武装斗争,惹怒了统治宣达城万的军阀刘存厚,他不惜以1万多人马,先后对根据地进行了三次疯狂围剿。李家俊采取诱敌深入、以逸待劳的作战方针和灵活多变的战术,与敌人浴血奋战,屡战屡捷,震撼全川。
由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起义领导人雷玉书、唐伯壮等相继牺牲,在反动军阀的疯狂“围剿”和残酷杀戮下,1930年7月,固军坝起义在坚持一年零四个月后被迫分散行动。当时,被调往重庆做四川省委军事工作的李家俊闻讯后,写下一首悲痛欲绝的《遣兴》诗:
然而,没想到,这首诗写成不久,李家俊在重庆被叛徒出卖,于1931年10月29日,英勇就义,时年29岁。为了信仰,他毁家闹革命;为了信仰,他抛弃个人前途;为了信仰,他在革命最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从容赴死。他被史学家誉为“四川的彭湃”。
与李家俊一样,固军坝起义中还有几位被列入共和国“人民英杰”的革命烈士。他们是党代表唐伯壮,副总指挥雷玉书,支队长徐永世、胡洪疆、张鹏翥等。还有一位固军起义后期重要领导人文强,湖南长沙人,是毛泽东的亲老表。固军坝起义的很多情况都是通过他讲述出来的。
固军坝起义虽然遭到围剿,但它在四川革命历史上创造了苦难与辉煌的好几个“第一”——打响四川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诞生四川第一支工农红军,建立四川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创建四川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川东革命根据地,涌现四川土地革命时期第一批革命先烈。
固军坝起义后,另一位大巴山人又挺身而出,于1931年夏,召集分散在川东各地游击武装,重新组成威震反动军阀的“红军川东游击军”,他就是川东革命军事委员会书记(川东特委书记)、宣汉清溪人王维舟。川东游击军在杨克明为书记的梁达中心县委的配合下,于白色恐怖中三起三落,坚持斗争4年多,彻底动摇了四川反动军阀的统治,在遥远的中国西部拉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播下了红色的火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着这样一批川东游击队伍,才使入川的红四方面军能迅速扩大起来。”(朱德)
1932年12月18日夜,300多位武装人员迎着狂风暴雪,翻越高高的大巴山,天兵天将般降临到离万源不远的通江县两河口。没想到,当天晚上,两河口突发火灾,这些武装人员来不及休息,急忙帮助群众扑灭了大火。事后,老百姓以为谣传中吃人的“红鬼”来了,家家户户关门插锁,纷纷躲藏。第二天早晨,有人悄悄打开房门,却看见冰天雪地里到处躺着人。一问,才知道他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的一支先遣队、是穷人的队伍,是专门为穷人打天下的,老百姓这才放下了心。紧接着,一支大军翻秦岭、越巴山,进入到川北通南巴。这支队伍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他们从遥远的大别山出发,千里跃进大巴山。这支大军入川时,只有4个师、1万多人,一个军的番号也没有。然而,就是这个连一个军的番号也没有的方面军,却有一个了不起的团队。这个团队的中央代表叫张国焘、总指挥徐向前、总政委陈昌浩、参谋长曾中生,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副主任傅钟。这些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其独特的显赫地位,其人生都富有传奇性,值得大家了解和研究。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台县人,在家乡读过师范、当过教师和小学校长,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任教官。1934年,他指挥的万源保卫战,创造他戎马一生的最经典战役。陈昌浩(1906—1967),湖北汉阳人,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获“卫国战争奖章”。曾中生(1900—1935),湖南兴宁县人,他在鄂豫皖和川陕苏区形成的军事著作及军事思想,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张琴秋(1904—1968),浙江桐乡县人,在《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中,认定张琴秋为红军唯一的女将领。正是有这样一批杰出将帅,红四方面军入川后,迅速解放了通、南、巴,于1933年2月7日,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员会。10天后,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通江县城召开,选举产生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一位大巴山的“猎人”熊国炳担任了历届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这位主席有一段感天动地的悲壮历程。川陕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川陕革命根据地正式创建,这让四川军阀田颂尧惊恐万状,便对新生的川陕苏区发动“三路”围攻,被红四方面军一举粉碎。随后,红军抢占先机,发起仪南、营渠、宣达三次进攻战役,尤以宣达战役成果最大,一锅端掉刘存厚在达县苦心经营10多年的“绥定王国”,解放了达县、宣汉、万源三座县城。1933年11月2日,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将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改变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委杨克明,下辖三个师,1万余人,创造了中国军史上“一县成军”的奇迹。三次进攻战役后,红四方面军发展为5个军、8万余人, 苏区扩展为总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人,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发展到鼎盛时期。1934年1月23日,毛泽东主席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说:“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这使蒋介石与四川军阀都不得不在红四方面军伟大胜利面前发抖起来。” 川陕苏区的发展壮大,撼动了四川军阀刘湘的统治,也彻底震惊了正在疯狂围剿中央红军的蒋介石。1933年7月,蒋介石就委任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在蒋介石的胁迫下,刘湘纠集四川各路军阀20.5万兵力,囤积大量飞机大炮,兵分六路,于1933年11月,开始向只有8万红军的川陕苏区发动声势浩大的“六路围攻”,企图在三个月内摧毁苏区,消灭红军。 这六路大军的总指挥都是盘踞四川多年的王牌军阀,都是国民党陆军上将。面对强大的敌人,只有8万人马、装备十分落后的红军怎么办?如何打?红四方面军没退缩,没有被吓倒,迅速作出反“六路围攻”的作战部署。徐向前兼任东线前敌指挥,王树声兼任西线前敌指挥,陈昌浩居中调度,张国焘坐镇后方。从1933年11月初到1934年6月下旬,红军采取“收紧阵地、诱敌深入、待机反攻”的方针,在运动防御中,红军先后抗击敌人三期总攻,毙伤敌军3.6万余人,为红军的反攻创造了条件。就在大巴山一带艰苦卓绝的防御战中,有这样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1933年11月,红四军12师34团2营2连97人奉命驻防万源城东笋子梁。为攻占万源县城,国民党警备第四路第一纵队司令王三春勾结曹家沟地主、土匪等人,向笋子梁红军阵地扑来,双方展开数月激战。到1934年2月,笋子梁上只剩下12名红军战士。当他们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开完最后一次党小组会议,喊了最后一声爸爸妈妈后,12位遍体鳞伤的年轻战士手挽手,高呼着“红军胜利万岁”,纵身跳下万丈悬崖,全部壮烈牺牲。至今也没有找到他们的尸骨,一张照片也没有,但大巴山却成为他们永远的丰碑!让我们记住狼牙山五壮士、八女跳江,也记住万源笋子梁十二勇士!他们都是为人民共和国而英勇牺牲的!敌人的三次总攻被我英勇的红军挫败后,恼怒的蒋介石命令刘湘发动第四期总攻。气急败坏的刘湘抬出一个装神弄鬼的“半仙”刘从云,充当其高级顾问,登台拜印,挂上“剿匪”总司令部前方军事委员长的头衔,统领各路军阀。而刘半仙也把鸡毛当令箭,大放厥词:“只需36天,我将36天罡遣齐之后,不费吹灰之力,共匪自然消除。”1934年6月下旬,国民党共投入140多个团的兵力,发动第四期总攻。万源处于东线之要害,刘湘孤注一掷,将其总兵力的五分之四,计80余团、10万人马兵临城下,万源岌岌可危。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7月上旬,红四方面军在万源武官衙门内召开著名的“万源军事会议”。徐向前根据敌人的进攻态势和兵力部署,主张红军利用万源一线山高林深的有利地形,实施决战防御,死守万源,为反攻创造条件。陈昌浩在战前动员中强调,万源保卫战是关系到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7月11日,川军开始以万源为主要目标发动进攻。为减轻万源正面防御的压力,徐向前命令王维舟、杨克明率领红三十三军向东出击,攻克城口,调虎离山,吸引敌军主力东移,迫使刘湘调20余团到城口巩固防线。红三十三军一举解放城口,一部回师万源,驻扎于新店乡。当时,红三十三军战士在城口刻下一幅极具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标语:“人民好坐江山”。他们在新店乡用过一口巨大的石水缸,红军用这口石水缸磨砺大刀、长矛,并刻下标语。边缘上26个凹槽,见证军民同仇敌忾、誓死保卫万源的决心,被称为“中国红色第一缸”,现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也是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的镇馆之宝。7月中旬,敌军以万源为主攻方向,用三路大军向万源城发动三次猛攻,但三次敌人都惨遭失败。刘湘为拼死夺取万源,消灭红军,7月下旬,特颁布奖惩令:攻占万源,奖3万大洋;擅自放弃阵地者军法从事;师旅长在所属两旅两团上阵而不亲临前线指挥者处死。当时红军宣传队还在万源石窝乡写下墨书活报剧词《刘湘自叹歌》,以刘湘从堂堂的川陕“督办”变成红军的手下败将为内容,幽默诙谐,生动形象,是当年红军新剧团为激励广大军民坚守万源、奋力作战而编排的,被称为“中国红色第一词”,现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万源的防御决战中有三大主要阵地,一是城东南大面山、二是城东北花萼山、三是城西南玄祖殿;一个反攻突破口青龙观。我英勇的红军指战员为捍卫苏区,在各个山头高举猎猎战旗,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大面山战场。大面山是万源城东南的屏障,距万源城区仅20多公里,是敌人进攻的重点。红九军在军长何畏、政委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等率领下,坚守大面山战场。其主力25师在师长许世友、政委陈海松指挥下,拼死坚守大面山主战场。在两个多月的保卫战中,打退优势敌人多次进攻,阵地始终屹然不动。红25师官兵每人都有一把纯钢打造的大刀,连砍十几个铜元都不卷刃,但在万源血战中,将士们的大刀都砍得缺锋卷刃了。许世友将军生前给讲了一个故事。在血战大面山的时候,一个敌指挥官挥舞着手枪,向许世友猛扑过来,大喊大叫要活捉许世友。这时,只见许世友飞身过去,朝敌指挥官劈头就是一刀。也不知道是刀太快,还是砍得太猛,那家伙的头在山坡上滚出好远,身子还踉踉跄跄地向前跑了几步。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后来深情回忆说:“万源防御战是我一生中经过的一次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也极为残酷激烈的坚守防御作战。”在大面山血战中,还有一位将军,他叫李明,湖北大梧人。万源保卫战的时候,任73团团长,率部驻防大面山,勇猛抗敌。战后,73团获“攻如猛虎”的荣誉称号。后任四川省军区参谋长,1987年病故。遵照其遗嘱,将骨灰撒在了大面山战场旧址。花萼山战场。花萼山位于万源城东北,1934年6月中旬至8月初,由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参谋长文建武、政治部主任李天焕等率部坚守花萼山战场。其88师师长程世才、政委郑维山奉命镇守。程世才将军曾回忆说:“这是一场少有的大恶战,炮声隆隆,战火连天,焦土处处,血迹斑斑。”在与川军进行山地战的过程中,程世才看到了夜战的优势,他从265团抽出一部分部队,进行严格的夜战训练,带出了一支名冠川北的“夜老虎”团。在坚守花萼山的战斗中,“夜老虎”多次发挥巨大的作用,常使敌人胆战心惊。玄祖殿战场。玄祖殿位于万源城西南30公里处,海拔1680米,悬崖陡壁,峰峦叠嶂,易守难攻。红四军军长王宏坤、政委周纯全、副军长刘世模率部坚守玄祖殿战场。其12师师长张才千、政委徐长勋和28团团长王近山率部战斗在玄祖殿主战场。从6月中旬至8月上旬,历时50多天,无日不战。在激烈的战斗中,夜摸夜袭是12师总结出来的一种拿手的好战法。每当夜晚,疲劳不堪的川军便三五成群地躺在地上抽鸦片烟,这时,部队派出小分队,乘“双枪兵”吞云吐雾之际,实行突然袭击,使敌人整夜不得安宁。青龙观战场。青龙观位于万源城西南30多公里处的崇山峻岭中,是敌人东线上的薄弱环节。东线到了反攻的关键时刻,红三十一军军长孙玉清、政委曾传六、参谋长李特等率部奔赴青龙观。为正确选择反攻的突破口,徐向前总指挥多次到南天门一带访问群众,察看地形,指示红三十一军92师师长陈友寿和274团团长韩家松派出侦查组,查明敌人部署后,果断决定以青龙观为东线红军反攻的突破口。8月9日夜,274团2营的勇士们,在营长陈金钰的带领下,利用黑夜,以惊人毅力和神速动作,攀滕附葛,爬上数丈高的悬崖绝壁,一举抢占了青龙观要隘。青龙观突破后,红军迅速展开全线反攻。经1月余战斗,红四方面军主力横扫千军如卷席,将敌人赶出了3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巴山区,先后攻克苍溪、广元、仪陇、阆中等城市,收复了“诱敌深入”所丢失的根据地。至此,红军历时11个月,取得反“六路围攻”和万源保卫战的伟大胜利。此战役,红军以伤亡2万人的代价,共毙伤俘敌8万余人,获枪3万余支、炮100余门,击落飞机1架,不仅恢复而且扩大了川陕苏区,红四方面军队伍扩大到10万之众。万源保卫战是红军战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频繁、战绩最辉煌的一次战役,也是红军战史上意义最为深远的一次战役。它重创了国民党反动军阀势力,坚决捍卫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积累了丰富的山地防御战经验,铸造了我军“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不朽军魂。万源保卫战牵制了敌人的重要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如果万源保卫战失败,川陕革命根据地将不复存在,处于极其困境的中央红军行至川西,不但得不到红四方面军的接应,而且会遭到川、黔、滇各路敌人重兵的围追堵截,甚至有被敌人吃掉的危险,那么整个中国革命的进程就将会大大推迟。因此,万源保卫战的伟大胜利不但关系到红四方面军的生死、川陕苏区的存亡,而且关系到整个工农红军的命运,中国革命的前途。万源保卫战胜利后,1934年11月1—9日,红四方面军在毛浴镇召开了800多人参加的著名的全军党政工作会议,总结成绩和教训、制定根据地发展的更加宏伟的蓝图、批判张国焘“肃反”扩大化的严重错误,会议还提炼提出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这四句话作为红四方面军全军训词,并对这四句话进行了详细“说明”,今天被称之为川陕苏区“红军精神”,是属于90年前川陕苏区军民用生命和鲜血原创的精神,更是川陕苏区党组织、红军和苏区人民共同创造的荣光,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魂,极具启迪性、激励性和现实教育意义!川陕革命根据地及英雄的达州人民,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万源保卫战中,大家团结奋斗,前仆后继,英勇牺牲,贡献了他们所能贡献的一切力量,保证了红军的存在和发展,保证了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一是踊跃参军,英勇杀敌。川陕苏区时期,达州成为对敌斗争的主战场,13万人参军参战,8万人参加红军,2万多巴渠儿女英勇牺牲。1934年,万源总人口不足20万,有2万多人参加红军,6万余人参加苏区工作,后随红军长征的有8600余人。李德生将军回忆万源保卫战时说:“川陕根据地的人民为支援红军作出的牺牲是很大的,他们的丰功伟绩象滔滔江水,万古不灭。”二是开办工厂,慷慨支前。反“六路”围攻前期,在熊国炳主席的号召下,万源总工会便组织50多人的缝纫队伍,为红军缝补衣裤做军鞋;召集40余名铁匠师傅,建立土兵工厂、铁厂,为红军修理武器,打造大刀、长矛。当时流行着这样的打铁歌谣:“红军进到万源城,工厂红炉热腾腾。打铁工人齐努力,刀刀矛矛献红军。一双脚力八颗钉,钉钉都是工人心。红军穿上不怕滑,消灭刘湘白匪军。”三是运粮运物,妇女抢先。激烈的战争时期,许多青年妇女,不但动员自己的丈夫当红军,她们自己也扛枪参加后方保卫工作,开展各种运输。1933年11月,万源县妇女赤卫军连成立,万源丝罗乡人何莲芝任连长,后来成为国家代主席董必武的夫人。在70多天的万源保卫战中,妇女运输连日夜穿行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把粮食、军需品及时运到,为红军取得保卫战的最后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流行着《妇女运输连歌》:“大巴山高白云翻,山高路险行路难。妇女组成支前队,人人有副铁脚板。背炸药、背子弹,背粮食、背伤员。来来往往像条龙,枪林弹雨打不断。军民齐心打白匪,前方后方一线连。”支前模范龚发秀的丈夫,任万源县地方武装独立营营长,阻敌牺牲,龚发秀悲痛欲绝。但她忍着悲痛,火线送子参军。儿子前线战死,噩耗传来,龚发秀更化悲痛为力量,冒着枪林弹雨为前线送粮草、弹药,抢救伤员,体现了万源妇女的优秀本色。四是捐粮捐物,鱼水情深。长期战争,给军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许世友说:“川北军民对我们的支援,保证了我们能够长期坚守。……。后来打久了粮食恐慌,只好杀马充饥。这时万源人民把仅有的口粮送上山来。”在万源保卫战最困难的时刻,万源人民节衣缩食,把口粮送给红军。当时有这样一首歌谣:“大堰塘,小堰塘,摸对鱼儿过端阳。大的送给咱红军,细的送给俺爹娘。”率部夜袭青龙关的陈金钰将军回忆说:“万源县苏维埃政府和人民群众,听说大反攻的时刻到了,支援红军的热情空前高涨。记得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哥打刘湘就要走,炒盘胡豆煨壶酒。烧酒吃了胆子有,上阵狠狠杀白狗。’‘三载长工两吊钱,上街买回一片绵。妈妈给我做棉衣,我送棉衣红军穿。’”这些歌谣是川陕苏区“军民鱼水情”的典范写照,感人至深。五是巨大牺牲,垂辉千古。川陕苏区时期,万源人民为创建、发展和捍卫根据地及苏维埃政权,作出了巨大牺牲。固军坝起义,2000多儿女蹀血疆场,上万群众被军阀杀害,固军坝至今还立着一块“杀人湾”的石碑。反“六路”围攻及万源保卫战,约2万人长眠于大巴山。跟随红军长征的8600余人,建国后只有300人尚在。红军撤离万源后,2万多无辜群众死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之下。至1936年,万源人口从1934年的20万,锐减到不足5万。这一时期,万源还出了一位被徐向前总指挥誉为“川陕苏区的神枪姑娘”。她叫邹映兰,1933年春,参加赤卫队。1934年3月,不久,被选为红胜县妇女部长。1934年4月,红军与敌人展开争夺土龙场和高壁寨的激战中,她凭着熟悉地形的优势,带领尖刀连,直插敌军司令部。在战斗中百发百中,打死敌军十几人,缴获3支手枪,受到上级嘉奖。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苏区,奉命率宣传队和中共石窝区委的同志随红军撤离,在利溪河边,与反动民团相遇。在与敌人背水激战中,在掩护其余同志泅水过河后,不幸被捕,受尽各种折磨,壮烈牺牲,时年20岁。六是忠魂长存,万古流芳。“先烈血花飞烂漫,断无志士不追踪。”在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展厅的墙壁上,展陈了参加万源保卫战的红军将领,还有早陨的将星、万源籍英烈名录,仰望,不禁感概万千。在万源保卫战中,红四方面军指战员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数以万计。共和国的将星中有300多位将军参加了万源保卫战,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来,这些将帅不管地位多高、身居何处,但他们念念不忘的还是大别山、大巴山和万源保卫战。1990年6月9日,国家主席李先念到医院看望病危的徐向前元帅,徐向前拉着这位老战友说:“我的遗言有三条:一是不搞遗体告别;二是不开追悼会;三是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和太行山。”三个多月后的9月21日,从大巴山、从万源保卫战走出去的共和国元帅与世长辞。1年零9个月后,即1992年6月21日,另一位从大巴山、从万源保卫战走出去的共和国主席李先念与世长辞。他生前遗嘱:“将来我的后事要节俭,一切按中央规定办。我只有一个请求:把我的骨灰撒到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大别山、大巴山、祁连山。”“那里是我成干上万的战友流血牺牲的地方,我舍不得牺牲了的战友,我想和他们在一起。”(《人民日报》1992年7月8日第四版)李先念逝世后,家人遵其遗嘱,将他们的部分骨灰撒在了曾指挥作战的万源大面山和花萼山,让自己永远留在了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两位生死之交的战友,双双将骨灰撒在了曾战斗过的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从固军坝到大面山,万源及达州人民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光辉灿烂的“雄风”篇章,成为大巴山人民永远的“荣光”!让我们记住万源;记住大面山、花萼山、玄祖殿;记住徐向前、李先念、王树声、王维舟、杨克明、许世友、张琴秋、熊国炳;记住笋子梁十二勇士、巾帼英雄邹映兰;记住1934年的夏天!(文中插图来源: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拍摄/龙克)■《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编著,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西行壮歌——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四川博物院/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红色将帅·十大元帅——徐向前》,姚有志/主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红色将帅·十大大将——王树声》,/主编,民主与建设主办社,2017年6月第1版。■《红色万源》,唐志坤/主编,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徐向前,《星火燎原选编》之二,452—455页。■《许世友同志谈话纪要》,1980年11月9日,南京,原载《宣汉文史资料选》第二集。■《巍巍大巴山——记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的斗争》,李德生,原载《星火燎原》1983年第三期。■《关于红四方面军粉碎“六路围攻”战况的回忆》,程世才,1980年5月4日,北京。■《红四方面军战史光辉的一页》,张才千,原载《星火燎原》1984年第一期。■《中国共产党达州历史(第一卷)》,中共达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7月。■《奇兵夜袭青龙观》,陈金钰,《万源保卫战(回忆录)》,1984年8月。■《固军坝起义》,黄中平,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6月。■《巴山英烈传》,万源党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2016年1月。■《熊国炳传》,黄中平,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9月。(龚兢业,笔名龙克。中组部土地革命时期全国主要革命根据地研究专家专题研修班学员(2016年),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四川省秦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顾问,达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会会长、达州市诗歌协会主席。业余从事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开展红色文化讲座100余场,创作影视剧本《川东第一军长》《川陕风云》等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