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齐云山传】与朱熹同行:打开齐云山的另一种方式

文摘   2024-11-20 10:05   安徽  
编者按


作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齐云山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而那神奇瑰丽的丹霞地貌、清秀旖旎的田园风光、源远流长的千年文脉,更让其有“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的美称。

时间长河奔涌向前,齐云山经历了隐居飘渺、洞天福地的隐居时期,朝圣者众、人流熙攘的鼎沸时期,如今,在各路“神仙打架”各显神通的文旅时代,齐云山破茧重生、一路“狂飙”,频频出圈,解锁流量密码,“卷”出新赛道,走入了安逸松弛、独树一帜的逍遥时期。

往事越千年,生活日新月异,名山流过时光,齐云山也有了积淀与传承、创新与火热的潮流新气象。

由中新社安徽分社、休宁县委宣传部指导,中新社国际传播集团安徽分公司策划的“新齐云山传”系列,将从还原历史现场、解读地域文化、聚焦动态变化等多个方面阐述齐云山的魅力。

对于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而言,历史上的徽州是其一生中难以忘怀的身体故园与思想归处。

从朱熹的著作中,我们总能找到他对徽州情谊的蛛丝马迹。他自叙茶院谱后说,“吾家先世居歙邑之篁墩”,故朱夫子注《大学》、《中庸》必标注“新安朱熹”。

在文字思想上的归属外,朱熹也曾遍访徽州的大好山水,留下诸多的书法墨宝。从呈坎的“江南第一村”,到西递村的“孝”,再到齐云山上的“寿”,每一处书写不仅是对在地文化底蕴的有感而发,更是对风土人情的赞誉。

其中,在齐云山寿字岩上镌刻的大寿字,是以摩崖石刻著称的齐云山上最大的单字摩崖石刻。不仅如此,更不一样的是,古往今来,它与游客的距离最近,也最符合民众的朴素愿景。

今天,就让我们回望往日朱熹的足迹,说一说齐云山与朱熹的故事。

齐云山秋景。

赋诗 山水风物的浪漫遐想

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登进士第。两年后,朱熹荣归故里。

彼时,年方二十一的朱熹,拜省先人坟茔、访宗族亲友,并到紫阳山拜见其外祖父祝确处士,途经休宁,闻齐云山风光独秀,决定登山揽胜。 

那一年,朱熹在横江之上看到了向往的春日景象。时值仲春,草木繁茂,山花遍野,景色宜人,他与同伴涉横江,至岩脚,沿着登山小道拾级而上,经桃花岭,过梦真桥,从一天门一直登上三天门。

途中观看了珍珠帘、碧莲池,在紫霄岩下,他仰望了那“一石插天,高与云齐”巍峨而壮观的云岩;又观看了对面玲珑的香炉峰。只见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云气蒸腾,紫烟缭绕。

山上的风光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他即兴赋了一首《咏云岩》的五言古诗:“山行何逍遥,林深气箫爽;天门夜不关,池水时常满;日照香炉峰,霭霭烟飞暖。”这也是赞颂齐云山最早的诗作之一。

在朱熹的洞察里,一天门有着豁然开朗的情景:天门之外,群山连绵起伏,林木葱茏。天门里面,珠泉飞飞洒洒,天地沉碧。

如此情景,让朱熹诗兴大发,为齐云山的留下了“山明水秀”的朱子背书。

齐云山秋景。

题字 绵延福寿的美好祝愿

纵览朱熹的一生,大多的时间都在用脚步和思想丈量华夏的文脉大地,不停地游学讲学著述,传播思想的启迪。

尤其是淳熙三年(1175年),他就先后赴约了寒泉之会、鹅湖之会、三衢之会,不停翻越着思想和学问的山关。

第二年春天(1176年),朱熹第二次回徽州探亲。这一年,他47岁。在走亲访友之余,他和几个弟子相约游览齐云山。

彼时,朱熹一行从休宁出发,逆横江而上,过蓝渡,沿山麓向西到齐云山脚下,而后顺着唐代的古道登山。

齐云山摩崖石刻

攀登在齐云山上,随行弟子对朱熹说:“夫子,古人说铭文重金石,可这一路看来,这千尺红崖上,竟然没有一个字,真是遗憾!何不把您往日所诵的诗文镌刻在上面,以做破题之作如何?”

朱熹点点头道:“之前我所游览的名山大川,往往都会看到古代或是今人的题咏,而这些随着时代的变迁都会成为山川的内涵和历史佐证。不过,我无意镌刻诗文,古人说五福寿为先,因此我要写一个寿字,刻在家乡的南山之上,把这最美好的祝福送给世人。”

从齐云山洞天福地的文化出发,朱熹大笔一挥,泼墨飒飒,写下高九尺九寸、宽六尺六寸的寿字。后来,这幅巨大的寿字被道长请工匠镌刻在天门岩下,成为齐云山第一块石刻。

民国三十一年(1942),也就是766年后,由于岩石风化的原因,朱熹所题寿字业已斑驳。

此时,休宁有一位姓程名敦裕的贤达,出钱请工匠重新将原来的字迹加深了。如今这块历经800多年风雨的寿字,不仅成为每一位进山游人打卡的挚爱,而且也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追随朱熹的脚步,齐云山的摩崖石刻越来越多,也让此地从自然山水和道家传承,多了一份诸多肉眼可见的诗意文脉。如今,山上留存着大量摩崖石刻,记录着到访者的人生痕迹与生活情趣。

截至目前,齐云山尚存摩崖石刻305处,这是集书法、诗词与楹联文化于一身的活化石,也是古徽州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文化遗产。

朱熹、唐伯虎、戚继光、胡宗宪等名人的打卡,让今日我们寻踪齐云山,处处有人文故事,也让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有了具象的展现。

齐云山风光。

回响 乘兴游客的文化抓手

今天,很多人知道朱熹的名字,大多是因课本上的诗选与理学的创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如天光云影般在后人心中徘徊。

但实际上,朱熹的书法同样名垂青史。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

我们说,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齐云山虽然不缺名气,不缺文化,但还是缺了一点流量。

面向社交媒体时代,作为集人文与艺术为一体的书法,以“寿”字岩为代表的摩崖石刻,是齐云山重拾流量的文化抓手。

对此,齐云山要想方设法让游客实现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的转变,这就要对在地的文化、艺术、历史进行归纳、提炼,寻找到全新的表达方式。

于此,作为游客青睐有加的“寿”字岩,齐云山对于朱熹还有很多可书之处。

比如,“看山不是山”,就是要看到山背后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酒香也怕巷子深,特别是面对新一代的互联网原住民,“出圈”的契机非常重要。

今天,当厘清“寿”字背后的朱子赞誉与向往之后,更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活动策划等形式,把齐云山的石刻文化、名人游记及其周边的历史故事创新性地展现、表达出来。

眼下,走进齐云山度假区,从祈福逍遥的游山新模式到逍遥徽州的烟火市集和白岳夜逍遥的星火璀璨,19项迭代升级的新场景新玩法,沉浸式的感受中,总有一种打动游客的思想心弦。

对于“看山还是山”而言,从推介和玩法上来看,还需让人们对“寿”字岩石等历史场景中摩崖石刻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认知,打响齐云山的整体品牌。

这就要将这些朱熹赋诗题字等掰开来讲的故事,融合到一起,形成体系,努力将齐云山打造成安徽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一座高地,传递古人垂青下的千年底蕴。

齐云山风光

传说故事、自然风光、道观古建、摩崖石刻……林林总总的遗迹,组成了齐云山特有的文化。当我们游齐云山时,是以山、水、石为媒,看到历久弥新的古人故事和摩崖石刻的艺术美感,让今人跨越时空,找到精神文化共鸣。

诚如朱子,两次游览齐云山,第一次,远望春山苍苍,近观春水泱泱,铺洒的水珠拨弄他的心弦;第二次,经过诸多的风云际会,思想的求索,他为后人留下简单的所求,“寿”字俊逸之后,是涤荡的灵感和沉淀的余音。

有人说,探寻齐云胜境,不妨更随心一点。跳过社交平台上的打卡攻略,躲开人流,在走走停停之间感受齐云山的人文历史和山水美景。比如,轻轻摩挲寿字的“银钩”,为人生留一点延长的向往。


出品人:张晨翼  

监   制:成展鹏
图   片:休宁文旅 发布
校   对:刘   浩  叶智成  张雨生
指导单位:中新社安徽分社   休宁县委宣传部 
点击上图了解详情,参与“e眼黄山·揽胜天下”短视频大赛

齐云山镇
优质服务,高效办事。可移动的信息中心,最快捷有效的沟通工具。齐云山镇人民政府欢迎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