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二战中救助犹太难民的事迹已广为人知,然而近90年前的上海,出现一位辛德勒式的人物,他于1937年战火纷飞时期,成立了上海「南市难民区」,驹奋不顾身解救30万中国难民的史实,倒是直到近年,才陆续被批露。
1878年出生于法国西部夏朗德省的桑特镇的饶家驹 (jacpuinot de besange,S.J.) ,字轶才,父亲是著名工程师,母亲为美国籍。16岁时,他加入了耶稣会,决定一生跟随效法耶稣基督。1913年,饶家驹神父被派往到上海传教,在徐家汇学习了一段时间中文后,他给自己起了个完全中国化的名字——饶家驹。
法国桑特市中饶家驹出生时的住宅
1914年5月,饶家驹在徐汇公学制造烟火时不慎炸断了右臂,从此变成了“独臂神父”。徐汇公学便是今位于徐家汇天主教堂的上海市徐汇中学,1849年由法籍耶稣会传教士南格禄在徐家汇招收了二三十名中国儿童开始启蒙讲学,1850年正式取名为徐汇公学,也称圣依纳爵公学(Collège Saint Ignace)。1920年饶家驹就加入了「上海华洋义赈会」,投身救济灾民的活动,并因出色的救济灾民工作获得国民政府颁发的三等嘉禾勋章。
饶家驹 (jacpuinot de besange,S.J.)
饶家驹神父是一位身材高大、宅心忠厚,平易近人,长于筹划,勇于执行,极有决心的人,且极具语言天赋,精通英语、法语、拉丁语、日语,不仅会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甚至还会说上海话,也是当时震旦大学赫赫有名的教授。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饶家驹促使中日双方停战四小时,救出战区内未及逃出的老弱妇孺七八百名。时任上海市市长的吴铁城还为饶家驹发去了公函,以示感谢。
饶家驹与日本军人交涉难民保护问题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饶家驹就敏锐地预感到中日在上海的战争已不可避免。作为上海华洋义赈会会长,他与宋汉章谋生出建立一个统筹救济事宜的国际组织的念头。「八一三事变」当天,由上海大部分慈善组织的代表及部分国家的驻华领事等人组合而成的「上海国际救济会」正式成立,饶家驹在其中担任常务委员及救济组副主任。战役爆发后,几十万难民潮纷纷涌入法租界和公共租界,日军则拉起铁丝网拒绝难民进入,大批外地的战争难民也涌入上海,其中既包括江、浙等上海周边的民众,也有国际难民如来自德国或欧洲其他地区的犹太难民等,百万难民成为严重的问题。于是,饶家驹神父陆续在租界内设立6个难民收容所,并亲自兼任第一难民收容所所长。
南市战斗的前夕,大批难民拥挤在法租界的大门外,饶家驹神父作为互相视为敌人的中日双方的调停人,以多重临时身份和饶家驹以高超的斡旋技巧提出了一个用自己名字的特定名称“饶家驹区”
然而,一个难民所仅能容纳几百人,那些从南市、闸北过来的几十万难民该如何安排?同时,他也认为,战争将长期化,应建立一种「难民安全区」,以拯救难民。饶家驹以「上海国际救济会」名义,起草了英文协议,随后饶家驹神父便向中日双方开始交涉。作为交战双方的调停人,他以多重临时身份分别与上海市长、日本驻沪总领事商定了一些非正式的“协议”,同意在南市(上海方浜路以北、民国路(今人民路)以南、毗邻法租界的地区)设立一个供非战斗人员居住区域,在战争时期保持该区域的非军事化。
饶家驹与日军交涉难民安置问题
由于各方在该区域性质和主权等问题上争执不下,饶家驹神父即提出了用自己名字的特定名称“饶家驹区”(La Zone Jacquinot,也称“饶家驹安全区”),获得各方认可后,1937年11月9日中午12时开始实行。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战争时期的平民安全区「饶家驹区」也称「南市难民区」便在上海诞生了。这个「上海模式」在二战期间,推广到南京、汉口、广州、法国、德国,并推动日内瓦第四公约的订立。1948年国际和红十字大会通过了《战争保护平民的公约(草案)》,并且特别提到了1937年饶家驹建立的上海平民保护区,可以说,饶家驹区成为《日内瓦公约》中的典型事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商议成立难民区
「南市难民区」建立的第一天,城隍庙、豫园、小世界及区内的各学校、教堂都被辟为收容所,当天就已收容难民2万余名。此后随着难民的陆续增加,最多时难民区内约有130个收容所,饶家驹神父每天坐一辆黄包车,从吕班路(现重庆南路)到老北门或新开河,出法租界铁门,到「南市难民区」办公,黄昏才回到租界寓所,或到洋泾浜圣若瑟堂(又称四川南路天主堂,是上海租界中最早的一座教堂)休息。
当年南市难民区地图
洋泾浜圣若瑟堂
为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他经常亲自出马,进行募捐。1937年12月1日饶家驹到静安寺路「美国妇女俱乐部」演讲,呼吁大家踊跃捐献。1938年5月,饶家驹神父远赴美、加为难民募捐。在白宫罗斯福总统向他承诺价值70万美元的援助计划,美国也将本该处理的小麦运到中国,慷慨地交给饶家驹神父支配。他还在美国发起了「一碗饭运动」,加上美国政府的援助,他此行大约募集到100万美元。这巨款全部被饶家驹神父用于「南市难民区」的难民救助。
饶家驹跟中国难民在一起
1940年6月16日,饶家驹神父奉法国天主教会之命,离开中国去巴黎从事战时救济工作。当他黯然告别相处了26年的中国老百姓后,「南市难民区」因缺乏主持人,很快就不复存在了。7月3日,难民区监察委员会致函法国驻沪总领事馆,宣告已于6月30日停止活动。至此南市难民区不复存在。在难民区存在的963天里,饶家驹神父是仁慈的第三方与公义的代表,同时也是中日交战双方的监督力量,赢得了难民的赞誉。
饶家驹神父佩戴着红十字会徽章。照片摄于上海法租界杜拜大道奥罗拉大学教堂圣彼得教堂外
饶家驹神父回到法国后,继续推广难民救助的「上海模式」。此时的饶家驹已经62岁了,但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仍东奔西跑,为救助难民而奔走呼号。图书《饶家驹与战时平民保护》二战结束后,饶家驹赴柏林从事善后救济工作,一心救助曾是敌国的德国民众。因劳累过度,1946年9月10日饶家驹在柏林去世回归天家,终年仅68岁。饶家驹神父的后半生几乎都在从事战时的难民救助活动,他的慈善行为超越了国家、种族、宗教与党派,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他曾表示要「为不幸的人,尽最后的力量」!综观他的一生,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饶家驹神父和他在柏林的墓碑
-专 辑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