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整理| STORYandART
中医博大精深,但也有自身的缺陷。
一、“白来”
与协和医院的妇孺皆知相比,协和医学院似乎是寂寥的,但协和医院其实是协和医学院的附属医院。
最早到北京行医的英国基督教组织伦敦会的洛克哈特,1861年就开办了诊所。
19世纪末,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开始拨巨款兴办医学事业”,并于1914年末拨款成立了中华医学基金会,负责在中国的事宜。
大卫·洛克菲勒的父亲,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1874-1960)一直在考虑在中国建设一所高质量的大学,以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从1908年到1915年,他曾三次派人到中国进行深入调查,结果使他认识到在中国引入医学教育的重要性。随后,洛克菲勒基金会承诺在首都北京建设一所集教育、实践、科研于一体的高质量医学院医院。
1921年,协和医学院全部建筑完成。
1917年时该院的建筑工地
这个初衷,即使在中国连年军阀混战的跌宕时局中也未曾更改。
根据美国《时代》周刊记载,从1913年5月开始的10年内,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公益慈善方面花费了近8000万美元,而“最大的单笔礼物给了北京协和医学院”。
截至那时,用于协和的共计1000万美元,远远多于用于美国的样板医学院——霍普金斯医学院的700万美元。
据1956年统计,实际上,加上后来的投入,洛克菲勒基金会为打造北京协和医学院,总计投入了4800万美元。
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学典礼
二、“白送”
协和医院的最大特色是设有一个专门为困难患者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部门——社会服务部。
社会服务部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与病人及其家属晤谈,家庭拜访,病房巡视,与医生及护士商谈,个案记录和服务病人等。
首先,工作人员要对门诊患者进行简单的谈话。
病患来医院求治,门诊医生经过初步的询问,若发现病人除了生理疾病以外,还有经济问题、家庭问题、对治疗方法不明确以及其他阻碍治疗的问题,或者医生想要了解病患的社会背景,以此来辅助治疗时,医生便将该患者介绍到社会工作部。
其次,工作人员要对每个接手的患者进行家庭访问,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社会背景。
他们到患者家中进行拜访,与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谈话,实地观察其居住的环境、家居设施、衣食状况、精神生活状况,以及患者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等。
有时候,工作人员还需要从与患者的邻居或受教育机构、工作单位等地方获取患者的相关信息。
工作人员做完上述工作后,还要将所得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研究患者患病的原因是否与其社会背景有关,找寻患者社会背景中不利于病情的因素,总结出一份书面报告,并将其转交给主治医生。
最后,社会服务部将得到的每个受助者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格式重新记录,包括受助者的姓名等基本信息、受助者的病情、帮助内容以及最后的治疗方案,将这些归纳整理并存档,方便以后的研究工作。
社会服务部还有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内容,就是培养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并且将这些人才派送到其他的医院,协助那些医院建立自己的社会服务部。
协和医院的社会服务部这一特殊的医疗服务体系,在其存在的30多年中(1921—1952年),不仅使得很多病情危重、经济困难的病人得到医治,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温暖,甚至在痊愈后获得合宜的工作。
可见,协和医院不仅是“白来”的,还“白送”很多东西,这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宝贵的。
三、“白留”
“我们不应认为这将意味着,这所学校的用武之地提前终止了,其实不过是换了一种管理而已……让我们希望、祈祷和相信,所有一切必将有最完美的结果。”
协和医院在195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这是小洛克菲勒当年4月4日写给朋友的一封信。
其实在30年前,也就是1921年9月15日至22日新协和的盛大开幕典礼上,亲赴北京致贺的小洛克菲勒就说过:
1939年,协和护校毕业的聂毓禅,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了理科硕士学位。
虽然小洛克菲勒没有预见到,“它被中国人接管”,是以30年后的那种方式。
上世纪初叶的中国,国力衰弱,人民贫困,但竟然能产生出协和这样堪称典范、在世界范围内也属一流的医疗机构,足以令人称奇。
协和医学院并非西医教育进入中国最早的医学院,但毫无疑问,它是当时按照国际最好的标准建设的医学院。它独特的育人方法,培养出来的具备独特气质的协和人,虽然数量不多,但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是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
-专 辑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