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花灯,作为四川省四大花灯之一,是一种集雕塑、绘画、戏曲、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它起源于四川东北部的剑门山区,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并且在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白龙花灯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它既是歌颂美好生活、鞭挞腐朽封建礼教的艺术形式,更是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的文化瑰宝,在剑阁人民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日,记者走进剑阁白龙镇,探寻白龙花灯背后的故事。
在白龙镇,白龙花灯的排练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数十名演员手持造型别致的花灯,伴随着节奏轻盈地翩翩起舞。
白龙花灯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阵形变换是其一大特色。这里面包含转步、跳步等10多种步伐,以及多达200多套变幻多样的阵式表演。演出分为内场和外场两部分,各有千秋。内场表演优雅欢快,诸如“天女散花”“春宫说春”“谷父蚕女”等节目精彩纷呈;外场则由龙灯、狮灯、凤凰灯等组成,再加上烟火的配合,场面美不胜收。整个表演时长可达5小时,参与人数众多,气势恢宏。
“我们这个花灯历史悠久,其特点表现为表演人数众多,并结合川剧、话剧、相声、滑稽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所以它是一个大型的群体舞蹈。”白龙花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明说。
然而,白龙花灯在发展历程中也遭遇过传承困境。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改革开放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冲击,同时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导致花灯表演团队数量急剧减少。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不仅亲自指导年轻传承人,还精心整理了花灯的灯词和表演方式,并编写成书,为传承工作提供了系统的教材。王明表示:“到现在我这一代已经是第十代传承人了。为了把这个传承好,我找到了王旭章作为我的接班人。”
王明口中的王旭章是他的徒弟,作为年轻人的他,从十多岁就开始学习花灯表演,2013年,他被评为花树盖团队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他说道:“如今我也加入了这个队伍,就像是接过了先辈们手中的接力棒。每次拿起花灯,我就感觉自己像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项非遗,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宝藏,要是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那这白龙花灯就能像星星之火一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都不会熄灭。”
近年来,剑阁县通过设立传习所,吸纳经验丰富的花灯传承人开展技艺传习,全面推广“白龙花灯”非遗文化。同时,聘请省级专家进行指导,使得年均演出达到200多场次,惠及民众10余万人次。并且通过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宣传,增强了全民非遗保护意识,在全社会营造了关注非遗和保护非遗的浓厚氛围。
记者|剑阁融媒 许甜甜 杨根铭
编辑|杨晶晶
编审|母安宏 监制|蒲国
投稿邮箱|1537211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