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探寻剑门火腿飘香的秘密

政务   2025-01-26 15:36   四川  


剑门火腿作为剑阁县的地方特色美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三国时期,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剑阁县,制作火腿已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传承与文化的体现,被列入广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的新春走基层,记者走进剑阁县剑门火腿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探寻火腿飘香的秘密。

新春将至,年味渐浓。踏入火腿制作基地,火腿特有的咸鲜味扑鼻而来。剑门火腿有限公司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腌腊品加工厂,1983年注册“剑门牌”商标,70多年中,多次获部省双优,荣获众多奖项,是“四川老字号”“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名片产品”企业。

剑门火腿的制作过程复杂而讲究,包含腌制、发酵、风干等多道工序。每年的立冬到次年立春是制作火腿的黄金时期,这两天,工人们都在加班加点地腌制。

腌制火腿,盐的分量和腌制时间是两个核心要素,将直接影响火腿的口感、风味以及保存期限。盐的分量需根据火腿的大小、脂肪层厚度等因素综合确定,每次抹盐后都需堆叠一定时间,以便盐分充分渗透,并通过上下调换使受压均衡,确保腌制效果的一致性。

上盐看似简单,实则暗藏诸多诀窍,王师傅在40多年里腌制的火腿超过100万只,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盐的用量、力道大小等尽在掌握之中。如今,王师傅虽已退休,但作为非遗传承人之一,他仍坚守岗位,期望把火腿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剑阁县剑门火腿有限公司工人王佐业说道:“几十年来,我对火腿的感情愈发深厚,它早已不只是一种食物,更承载着我大半辈子的心血与回忆。这份手艺是师傅传下来的,对我而言,它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一定要把它守住,传承下去,绝不能在我手里断了根。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坚守,把这门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让它在岁月里延续下去。”

晾晒和发酵阶段是火腿风味形成的关键环节。腌制后的火腿进行洗晒,除表面的油腻污物和盐粒,之后悬挂在适宜的环境中发酵。

发酵车间内挂满了爪弯腿直、状若琵琶的火腿,在时光的流转中慢慢形成独特的风味。火腿发酵需经历低温、中温和高温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温、湿度要求各不相同。其间,火腿内部的水分持续蒸发,肌肉中的蛋白质和脂肪逐渐分解,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也会产生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经过几个月到一年以上的静静等待,发酵成熟的剑门火腿风味独具特色,其瘦肉嫣红似火、肥肉乳白,口感干爽且富有弹性,味道清香且咸淡可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深受市场欢迎。

如今,剑门火腿供销两旺。回顾历史,却因市场因素濒临倒闭。剑门火腿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张剑革介绍说,2004年改制重组后,火腿厂依然未能摆脱困境,他也因此成为下岗工人。剑门火腿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情感和文化的纽带。为了保住这个美食招牌,2020年,张剑革用自己创业所得收购了老厂,并引入先进的工艺和理念,确保了火腿的成色和品质,以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张剑革表示:“我们在这个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也还是在出去学习,引进西班牙的技术,请那边的专家到我们这边来我们也到西班牙去考察。”不仅如此,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追求,现在腌制火腿时用盐量较以往降低了一半以上。同时,公司还积极创新产品种类,新增了蝴蝶猪头、香肠、风干鸡、腊肉等新品种,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并且,公司将以往的整只销售方式改为分割销售,方便消费者食用,这一举措使得销量也有了不小的提升。

因为是老厂房,场地有限,目前火腿年产量仅有1.2万只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张剑革表示,公司已在普安食品工业园区征用了48亩土地,按照年生产10万只的规模建设标准化厂房,预计明年初将投入使用。

“我们十几岁就开始在这个厂里面来了,到现在,对这个东西都是有情结的,本身也喜欢做这个,还有一个,剑门火腿这个牌子对我们来说还是很重要的,还是想把这个传承下去,我们自己肯定还是有信心把它做大做强。”张剑革说。

传承并非仅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剑阁人民热爱美食之情的代代传递。剑门火腿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开辟出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剑门火腿不仅是一道非遗美食、一个美食招牌,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也正是因为有着像王师傅、张师傅他们这样的坚守,才能让剑门火腿在这片土地上得以延续,成为地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记者|剑阁融媒 杨文波 蒲秋宇

编辑|杨晶晶

编审|母安宏  监制|蒲国

投稿邮箱|1537211923@qq.com


剑阁发布
县委县政府官方微信公众号,动态发布剑阁新闻动态、政务民生、旅游文化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