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筑牢 “黑土粮仓”
仓廪实,天下安。10月的阜新大地,金灿灿的田野里迎来了又一个收获季。
行走在阜新广袤的田野,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一块块精心打造的科技示范基地,已成为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力量 变沙土地为米粮川
稻田翻滚着金色的稻浪,饱满的稻穗挂满枝头。省农科院水稻所、市科技局联合组织特派专家团,对彰武县大冷镇优质水稻新品种开展现场测产。
“中科发5号、辽粳 399 平均产量达到亩产 1200 斤以上,辽优 858、天隆优619 平均产量达到亩产 1300 斤。”随着一组组数字被响亮地喊出,专家和农户脸上的喜悦之色溢于言表。省农科院水稻所专家表示,这 4 个优质水稻新品种在丰产增效技术模式下,均表现出了较高的产量和优良的品质,适宜在沙地稻区种植推广。
大冷镇,位于彰武县西北部。土地薄风沙大,原本当地以种植玉米为主。为了实现种植效益与生态效益双提升,省农科院水稻所依托与彰武县科技共建项目及省科技特派团项目,在彰武县大冷镇建设水稻示范基地,构建优质高产品种、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生产等一系列丰产增效技术模式,不断试验摸索将沙地贫瘠土壤逐步改造为优质水稻田。
“起步期是非常艰难的。”省农科院水稻所专家介绍,因为当地沙土地地势不平,含水性差,且具有盐碱性,育苗成活率低,水肥“跑冒滴漏”严重。为此,专家团队进行了 4 年的技术攻关。“将贫瘠的沙地改良为优质水稻田,为‘以水含沙’系统治沙工程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省农科院水稻所专家说,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水稻种植,改变了当地的土壤结构,减轻了风沙的危害,变沙土地为米粮川,其生态意义价值更高。于是,有了开头测产丰收这一幕。
还有喜报传来——10 月 1 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专家,对“花生提质固氮耦合绿色增产关键技术”在彰武县章古台镇章古台村应用示范区进行现场考察测产,亩产干果增产两成,增产效果显著。
省农科院自主研发的辽丹系列品种在玉米单产项目区配合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创造了东北春玉米区 1494.4 公斤/亩的最高纪录,不仅得到央视新闻、辽宁新闻的关注和报道,也彰显了科技的力量,释放了每一粒种子的增产潜力。
今年,我市成功争取到 11 个省级科技特派团及 1 个农民技术员培训团的大力支持,均创历史新高。同时,征集了9项市科技科特派项目。科技的力量如同点点星火,在阜新的广阔黑土地上迅速扩散,形成燎原之势。丰收的五彩画板上,有科技力量画上的浓墨一笔。
藏粮于技 阜新新“丰”景
这 12 个特派团汇聚了沈阳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水稻研究所、沈阳师范大学等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服务领域涵盖玉米种植、肉牛养殖、杂粮精深加工、沙地水稻、花生、甘薯种植、智慧农业建设等多个方面,覆盖全市各县区。
“要抓紧时间翻土育苗,大棚育栽西红柿要注意……”
“增产两成,建议将增产技术逐步推广到普通花生种植农户当中去……”
今年以来,如此对话响彻阜新田间地头。
一支支科技特派队伍,一位位科技特派员,行走在阜新大地,泥巴裹满裤腿,在产业技术指导、品种技术引进推广、技术瓶颈集中攻关、本土人才培养、农业产业功能拓展等方面提供帮扶指导,让一项项科技成果“长”在泥土里,促进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
3 月是甘薯育苗排种的关键时期。位于彰武县前福兴地镇六合堂村的辽宁沃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彰武县沃土助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甘薯脱毒薯苗繁育基地,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绿色,铁架上一株株嫩绿的薯苗长势良好。这里,是我市规模最大的甘薯种苗繁育基地,供应种苗辐射我市近 5000 亩甘薯种植区。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薯类学科团队专家于涛正仔细查看薯苗长势。自 2022年甘薯特派团进驻我市以来,为我市甘薯种植注入了“科技基因”——建立示范基地,引进优良新品种,极大地加快品种更新;脱毒种薯种苗的应用,健全健康种苗产业发展;推广国内领先的栽培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使产品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增加农民收入。
春耕时节,阜新东升农业装备机械有限公司销售的整地机备受农民青睐。由于该整地机对配件圆盘耙进行了更新换代,不仅显著提高了整地效率,还加强了对土地的保护。新更换的圆盘耙材质,是由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黑科技”——一种高强高韧耐磨的合金钢,其在提高硬度的同时,仍能保持优异的冲击韧性,耐磨性较普通耙片提升了 2 至 3 倍。为保护耕地,市科技局积极协调,成功为“东升农业机械”、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及“菲讯科技”搭建了合作桥梁,使这项农业“黑科技”在我市得以广泛应用。
省农科院高粱所所长朱凯领导的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粱科技特派团依托“辽宁省种质创新藏粮于技专项”“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粱科技特派团”及“专用酿酒高粱品种引进与配套栽培技术示范”等项目,在辽宁三沟酒业有限责任公司(阜新)、阜新市粮油工贸有限公司、阜新淞航粮油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海丰家庭农场等地深入开展科技服务。
歌声在田野间飘荡,唱响了丰收的旋律。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新路径,科技助力金秋的新“丰”景。
田头、炕头 为种田“老把式”“充电”
“科技特派员给我们的生产带来很大帮助,他们教我们如何播种、施肥、防虫等等,让我们种地更高产。”在田间地头,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玉米科技特派团科研人员手把手教农民玉米种植新技术。
今年十一假期,在彰武县的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区,玉米科技特派团科研人员正在对玉米产量进行测产。结果显示,通过精准的水肥按需供应,把玉米损失的养分及时补给到根系附近,提高玉米在灾后水分和养分的供应,使每亩平均增产 200 公斤以上。
“我忙了一辈子,不如学习一阵子,现在看再用老办法种花生就落伍了。”今年 4 月,市产业技术创新推广中心邀请了花生协会专家,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固本镇会德村开展了花生种植现场授课培训。专家们坐在农民朋友的热炕头上,20 余位花生种植农户与专家零距离、面对面地交流农业技术,将培训课堂直接搬进了农户家中。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为了培育更多“有文化、爱农村、懂农业、精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我市开创“请进来、送出去、沉下去”培训模式,各个科技特派团以“理论授课+田间指导+实地观摩”等互动交流方式,开设“水稻、水果、蔬菜、养殖”等新技术培训课堂,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技术难题,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学种养水平。
近年来,我市为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先后举办两场次农民技术员培训班,培养 100 余名农民技术员,使一大批“田秀才”和“田状元”脱颖而出。
在我市的大美乡村里,科技特派员手把手带着农民干,一心一意帮着农民致富增收,将科学技术变成了农民腰包里的“真金白银”,他们一头连着科技创新、一头连着农业生产实践,穿梭山林、躬耕乡野,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责 编:何雨默
审 核:郭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