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值班医生查体后考虑热射病(中暑的一种),立即予紧急有效的降温措施:低温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冰块冷敷、抗休克、升压、纠酸等一系列救治措施,后转入ICU。
后续出现严重的中暑并发症,肝肾功能衰受损、DIC,ICU医护人员全力以赴,给予积极的脑保护措施、营养脑神经、护肝、纠正DIC、给予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CRRT)治疗等处理。
经过两天两夜的抢救,赵先生血压逐渐回升,神志慢慢恢复,医务人员也长舒了一口气。经过数天继续治疗,赵某各项指标均恢复到正常范围。
急诊科医生提醒广大群众
这些关于热射病的误区
你需要了解
热射病就是中暑吗?
出现热射病症状及时降温就可以了?
不出门,就不会得热射病了吧?
这些关于热射病的误区
你需要了解
误区一
热射病就是中暑,不至于有生命危险
热射病是重症中暑里最严重的类型。如得不到及时妥善救治,热射病死亡率非常高,普遍的死亡率可达到50%-70%,70岁以上的老人,死亡率会高达80%。
误区二
出现热射病症状,在家降温即可
热射病的治疗方法包括体外降温、体内降温、药物降温以及对症治疗,一般在家中能做到的散热、通风等仅是体外降温,对于热射病的救治远远不够。因此,当患者出现高热、无汗、意识模糊、惊厥,甚至无反应等热射病症状时,不要犹豫,及时拨打120,尽快送医。
误区三
在室内,不会出现热射病
热射病并非室外专属,温度高、通风差的室内小环境也可能引起热射病。像长时间呆在封闭空间内的装修工人、车间工人就属于热射病高危人群;一些老人居住在通风不良、没有安装空调的老旧房屋,也容易出现热射病。
误区四
不做剧烈运动,就不会得热射病
热射病可分为劳力型和非劳力型,前者指夏季剧烈运动者、高强度体力活动者;后者常见老人、婴儿、孕产妇等体质稍弱的人群。2022年夏季,山东就发生了产妇“坐月子”期间捂热,最终因热射病不治身亡的事件。
误区五
测了体温不高,就不是热射病
体温升高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患者核心体温多在40℃以上。这里提到的核心温度,常使用直肠温度来反映,而我们日常测量的腋温或耳温仅是体表温度。直肠温度最高可以比腋温高出2.1℃,当体表温度尚属于“低烧”时,核心温度有可能已属于“高烧”。因此,我们日常测量的腋温或耳温仅可作参考,不能完全作为诊断热射病的依据。
误区六
只有夏天才会有热射病
夏季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容易诱发热射病,但热射病并非夏季专属。如在不通风的高温厂房长时间工作的工人、面对熊熊烈火的消防员,甚至冬季蒸桑拿的人都可能发生热射病。因此,在其他季节也需要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以免延误治疗。
误区七
高温天,多吃冷饮可以预防热射病
吃冷饮并不是预防热射病的好办法,要预防热射病最重要的是多喝水,包括白水、盐水、含有钾、钠、氯等电解质的饮料。酒精性饮料和高糖饮料会让身体失去水分,并不建议喝。大量进食冷饮还会加重肠胃负担,因此不是预防热射病的首选。
误区八
女性体质弱,更易得热射病
通常来说,女性热适应能力较男性弱,但大量临床数据显示,男性热射病患者要多于女性,这应该与男性更多从事户外工作及重体力活动有关。如室外高温作业者、炼钢工人、消防员、运动员、参训士兵等都是热射病高危人群。因此提醒广大男同胞们,切不可因为自己体能好就对热射病掉以轻心。
如发现以下情况的患者
应立即送医或协助拨打120
1.昏迷:丧失意识,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或没有反应;
2.极度虚弱:感觉没有一点力气,几乎动不了时;
3.意识模糊:无法准确地感知周围人或事物,如不知道自己在哪、不知道其他人在说什么;
4.谵妄:精神错乱,胡言乱语;
5.癫痫:全身肌肉不自主地抽搐,没有意识,对外界刺激没有任何反应。
预防热射病
也可以很简单
“热死人”不是玩笑话
警惕高温中暑
转发出去提醒更多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