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必备!遵化著名传统美食饹馇!

文摘   2025-01-02 23:00   河北  


春节临近
按照各地传统习俗
都会做一些风味小吃来增添“年味”
在遵化
薄而鲜亮、豆香四溢的
饹馇
是逢年过节的必备小吃
今天小葵花带大家尝尝
这道“有名有味”的特色美食

😋😋😋

饹馇,是一种将绿豆粗粮细做烹制而成的美食,又叫搁着、咯扎。在老一辈的印象里,饹馇美食是逢年过节、婚丧喜庆、迎来送往的必备之物。醋溜大饹馇、韭菜炒饹馇、烩饹馇、炸饹馇盒儿……那味道,让人一想起来就满口生津。


历史故事

关于饹馇名称的由来,在遵化有着这样的传说。在光绪十二年,慈禧太后谒陵来到东陵,东陵守护大臣深知这位皇太后在膳食上的挑剔,特意将自己府内主厨多年的厨师派到行宫御膳房,专门主持太后膳食处理。

厨师运用遵化本地的特产绿豆,磨浆摊成薄饼,切成菱形方块,经过醋熘,端到慈禧太后面前。慈禧太后吃饭有个习惯,每餐要几十道菜,端上来的每道菜最多只夹两口就撤下。她一看这道菜没有见过,问了声:“这是什么菜呀?”旁边的太监赶忙回答:“还没起名字呢,请老佛爷赐个名吧。”慈禧太后一边听一边吃了两口,太监就忙着按以往规矩往下撤,谁知慈禧太后还没有吃够,随口说了句“搁着”吧,意思是一会儿可能还要吃。太监以为这是太后赐的菜名,马上传下去:“老佛爷赐此菜名为‘饹馇’”(饹馇与搁着谐音)。

从此以后,“饹馇”的叫法和做法逐渐流入民间并广泛流传开来,“饹馇”的身价也大大提高,成为享誉京东的一道名菜。传说毕竟是传说,可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编修的《遵化通志》上确有较为可信的根据,在其物产篇里这样写道:“绿豆,北人用之甚广……水磨澄浆,摊做锅培,烹炸均宜。”也有叫“锅馇”的,正与“饹馇”谐音。



制作工艺


饹馇的制作在遵化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了。建国初期,饹馇是生产队的主要副业,摊好的饹馇交给能吆喝的社员到周边的村里去卖。那个时候生产队里的开支,全靠一张张圆圆的饹馇支撑着。饹馇的制作技艺在遵化乃至唐山各个地区迅速发展开来,各地专营饹馇制作的人非常之多,饹馇制作达到了一个全盛的时代。

传统的饹馇分清浆饹馇和混浆饹馇两种。正宗的纯绿豆清浆饹馇,用料讲究,制作方法精细。要把好五关:
第一,选料关。好的食材是制作好饹馇的必备条件。遵化饹馇选用的主材是上好的绿豆、姜黄。好绿豆当地群众叫“明绿籽”,即优质绿豆,籽粒大、光亮透明。
第二,生产器具关。过去做饹馇的器具主要有石碾、石磨、箩、农户做饭用的大尖锅(后来有专用的平底锅)、专用勺子、铲子、盆子等。
第三,制作过程关。先把精选的绿豆用石碾磨成豆瓣儿,用水发泡,漂去豆皮,然后上水磨,磨成汁,再加水过箩去渣,经过三次去毛浆,待成洁白的淀粉后,再用姜黄兑好汁,搅成浆糊状,准备上锅摊。将锅用缓火烧热,擦亮后舀豆浆糊于锅内,将糊刮至锅边,再用小铲摊制成圆形薄片,一张饹馇就做成了。
第四,制作工艺关。摊制时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火候,火大就糊了,火小摊不熟。传统的摊制火候分为两种形式,包括一火一熟和两火两熟。前者直接用缓火将调好的浆汁一次性摊成圆片,“火”中间不间断;后者先用少量油炝锅,缓火将锅烧热,之后停火,把调好的浆汁倒入热锅内,用勺子把浆汁通过摊、刮、搅等技术制作成熟浆糊状,随后再加缓火慢慢摊制成圆形黄色饹馇。后者工序繁,但做出的饹馇更加可口。
第五,储存关。首先是调好的浆难储存,在常温下浆保存不到一天,因此要把摊剩下的浆放进冰箱每隔半个小时就搅拌一下,直到冷却为止。其次,做好的饹馇储存,刚摊制成的饹馇不能立刻叠放在一起(否则将粘在一起),待其晾凉后,放到阴凉处存放。传统的鲜饹馇保质期只有两天。


吃法多样


摊熟的饹馇即可食用,但多以烹制菜肴为主。常吃的菜肴有醋熘饹馇、焦溜饹馇、玻璃饹馇、馇饹盒炸佛手、四喜丸子,亦可做饹馇汤。还可做出饹馇宴,由于“饹馇宴”属于遵化独有,所以有“不吃饹馇宴,不算到遵化”的说法。


饹馇作为遵化一种特色美食,具有蛋白质高、油质少、营养丰富、清淡等特点,同时又兼具养生的卓越功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饹馇一类的豆制品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青睐。



大家都在看












责任编辑:陈海菠
总编:许强

监审:刘刚

新闻热线:0315—6095918

投稿邮箱:zhtvkhdd@163.com


葵花朵朵
传承遵化精神,品鉴文化精品,分享精彩资讯,细读哲学人生,用经典的力量和真实的故事感悟人生智慧,让生活充满阳光般的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