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重温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时事   2024-10-16 14:30   北京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1988年9月5日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和9月12日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两次谈话的节录。这篇文献强调要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改善科技人员待遇,推动科学技术工作,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些观念改变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认识,极大调动了科技人员和企业的积极性,对中国科技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77年7月,邓小平向党中央提出分管教育、科技工作。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讨论决定当年恢复高考,改变了数十万知识分子的命运。纠正了之前对知识分子尤其是科技工作者的错误看法。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在分析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后,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强调科技工作者也是生产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并发挥科技工作者的作用。由此,广大知识分子尤其是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地位得到进一步保障,他们以极大热情投身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中国的科学技术、教育事业以及改革开放呈现出巨大活力。

1988年9月,邓小平又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强调,“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要注意解决好少数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尊重他们”。他还指出,“我们的留学生有几万人,如何创造他们回来工作的条件,很重要”“可以搞个综合的科研中心,设立若干专业,或者在现有的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学里增设一些专业,把这些人放在里面,攻一个方面,总会有些人做出重大贡献”。之后,我国一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并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和人类科技事业中作出重要贡献,印证了邓小平这一判断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突出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首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邓小平把提高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地位问题作为战略问题提出,并在以后逐渐得到解决,从而开启了我国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时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具有重要内涵。

一是现代科学和技术密不可分。科学和技术有较大的差别,科学侧重的是人类关于自然界及其规律的基础知识体系,技术侧重的是解决生产生活中改变客观世界的应用性的技艺、技巧、技能等。在人类历史中很长一段时期里,科学和技术基本上属于两个独立领域,很少有交叉。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不仅技术发展的速度迅猛,科学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相互之间不仅交叉而且呈现出相互支持、相互需要、紧密联系的诸多新特点。二战后随着科技革命进程的深入,科学的进步对技术的发展有着更加直接的推动作用。邓小平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深刻指出了科学和技术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在继承马克思“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思想的基础上,把科学和技术放在一起论述并共同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二战后,一方面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广泛运用并进入人类生产活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生产力水平,推动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更加依赖技术的进步、科学的进步。一项重大科学技术发明可以引领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反之,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滞后可能会导致生产力的落后。邓小平指出,“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三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技术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人类从技术发明到专利的转化周期越来越短,同时传统的生产各要素如资本、土地、管理、人工技能等对技术创新的依赖性增强。一旦采用新兴的领先技术,企业很可能就可以在行业发展中处于头部或领先地位。邓小平从当时国外诸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中敏锐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因此大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论断的提出及实施引领了之后中国科技类企业行业的快速发展。

四是保障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地位。社会主义条件下,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将会逐渐被机器所代替。邓小平指出,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要求有更多的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造就更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为此,必须保障科学技术工作者是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地位,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对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的错误看法。

五是必须改革科学技术体制。科学技术虽然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由于传统科技管理体制的束缚,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当时发挥得并不是很好。邓小平提出要改革科学技术管理体制。要让科技人员摆脱束缚,更好投入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他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这些观点不仅对中国此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的科学技术创新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同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跻身世界前列,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今天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等都离不开创新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的紧密关联。在新质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第一驱动作用、首要作用不仅始终没有改变,而且更加突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提出30多年以来,中国在科技方面更加自立自强,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回顾过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及其实施为中国科技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展望未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将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4年10月16日第5版

本期编辑:董大伟

学习时报
《学习时报》1999年9月创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主办,面向全国,服务全党,以各级党政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党唯一专门讲学习的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