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走进中国海关博物馆——见证国强则关兴的历史缩影

时事   2024-10-12 08:03   北京  

国强则关兴,一部海关史就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和缩影。

中国海关博物馆是海关总署直属国家级行业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是收藏保护海关文物的平台、展示海关历史文化的阵地、传播海关知识的窗口、弘扬海关精神的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暨海关职业素质教育的基地。馆内风格设计、藏品展陈、组织架构、运行模式等,既突出行业博物馆的特征,又坚持了社会公益的方向,力图用博物馆语汇说话,展现中国海关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反映海关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的历史脉动。

海关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海关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海关博物馆馆藏32000余件藏品,涵盖了从战国至当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海关重要藏品,藏品种类丰富齐全且极具代表性,其中珍贵文物1500件(套)。在古代海关藏品中,有汉代函谷关门楼上的实物“关”字瓦当,不仅是古代建筑上的优美装饰物,亦是体现古代关防制度的见证物。另有表现古代海关通关凭证、规章制度、文献典籍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实物,如战国的鄂君启节、汉代的汉简“津关令”、唐代的石染典过所和各类外销瓷器等。近代珍贵的海关历史馆藏有清粤海关十两银锭、中国第一套邮票1878年大龙邮票、中国第一套防伪邮票“小龙邮票”、中国大陆仅存的1894年“中国灯塔图”、李鸿章题写的“津海新关”匾等。

更有众多红色馆藏,有中央苏区《关税征收细则》、大连“关东海口管理处”关旗、山东解放区海关立功章等,是苏区税关、解放区海关的重要见证物;“1949年茅丽瑛烈士挽旗”、海关进步组织乐文社印章、九龙关全体职工致海关总署宣布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电文等,记载着当时海关华员争取关权回归的英勇事迹;新中国首任海关总署署长任命书,是中国人民收回海关主权的重要见证物,标志着中国大门的钥匙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1951年5月颁行的第一部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暂行海关法》,是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制度的法律基础;参与筹建西藏地区人民海关关员的同意离婚信、世界上海拔最高海关——红其拉甫海关关员使用过的高压锅等,展示出当代海关关员对党忠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见证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海关902”缉私艇,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名录;进出口货值超6万亿美元报关单,入选“100件新时代见证物”名单,是见证我国从外贸大国迈向外贸强国的标志性藏品;海关查获的雪豹标本、东北虎皮等珍贵标本化石,展现了海关守国门查缉走私的成果。这些馆藏犹如一本厚重的历史长卷,珍藏着珍贵的记忆,散发着岁月的沉香,铭刻着国门的沧桑与辉煌。

丝绸之路上的璀璨见证——“九江关”青花瓷碗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千古流传。诗人笔下的“浔阳”就是地处三江交汇处的九江。它不仅是江西的北大门,更是连接七省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便是战略要地。

古代,水运是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开通,与长江、赣江、大庾岭通道相沟通,形成了纵贯中国南北的水陆运输线。而地处长江干线的九江,不仅是这个交通大网络的枢纽所在,也是南北水上通道的重要港埠。

到了明朝,朝廷为增加税收,在数千公里的广阔空间设立了12处钞关,专门征收过往商船船料税。其中,九江关是设在长江沿线的唯一征税机构。

九江钞关,始设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是景德镇御窑厂瓷器进京的转运枢纽,并监管外销瓷出口事务。《读史方舆纪要》卷85九江府德化县“寻阳驿”条下记载:“《志》云,城西二里有九江钞关。景泰初置户部分司以榷商税。”由于航运与港口的兴盛,使九江成为“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景德镇瓷器行销国内外的集散中心。至清同治年间,九江钞关税额一直高居全国之首。

这件清乾隆年间的青花瓷碗产自景德镇,描绘了悬挂“九江关”幡旗的两层官衙建筑场景,再现了当年九江钞关的繁华景象。

从千百年前的钞关,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航迹,到现代海关——中国海关的角色与使命跨越时空,从监管征税扩大到促进全球贸易、守护国门安全、增加文化交流,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世界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新中国海关的光辉见证——首任新中国海关总署署长任命书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海关的控制权也沦落到外国人手中,关税自主权、行政管理权和税款收支保管权逐渐丧失。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历经浴血奋斗,终于在1949年迎来新生,结束了“海关不独立、关税不自主”的屈辱历史,实现了海关主权的完全回归。

1949年初,“三大战役”结束,建立新中国步伐加快。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报告指出: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

1949年8月,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设立了海关总署筹备处,负责筹建全国海关工作。

1949年10月19日,毛泽东主席签发任命书,任命孔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首任署长。1949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在北京成立。这张任命书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中国人民收回海关主权的重要见证物,标志着中国海关大门的钥匙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开启了不断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改革开放的重要见证——“海关902”艇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

1992年1月23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乘坐“海关902”艇从深圳前往珠海经济特区视察。在船舱里,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一部分。

“海关902”艇,长58.5米,高13米,最大宽7.8米,总排水量400吨,抗风能力8级,最大航速29.5节,并配有卫星定位、雷达导航跟踪搜索系统及H966通讯系统,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当时在珠江水域上最为先进的舰艇之一。该艇于1989年7月20日在拱北海关投入使用,2009年11月19日正式退役。

服役20年,“海关902”艇先后查获1000多起海上走私案件,总案值达3.5亿元,是一艘战功卓著的“英雄艇”。1992年春天执行的这一次重要任务,更让它成为见证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的“光荣艇”。

为保护好、收藏好“海关902”艇,在博物馆筹建之初,海关总署就决定将其征集为重点藏品,量身打造了“海关902”艇专题展厅,并在舰艇四周营造出非常逼真的海洋布景和海浪音效,惟妙惟肖地还原出它当年乘风破浪的雄姿。“海关902”艇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体量最大的“镇馆之宝”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中国海关博物馆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以展览展示为窗口,以藏品活化为纽带,以社会教育为使命,推动海关文化高质量发展。

在展览方面,不断推出精品展览和系列活动。坚持“让文物说话”,主动将海关历史融入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挖掘和展示闪光点,开馆以来先后举办了“雄关漫道——丝绸之路上的古关”展览、“异趣同辉——清代海关监管的广东外销艺术精品展”、“风卷红旗关权归——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海关百物特展”、“长缨当关——中国海关与抗美援朝战争”等30多个专题展览。

在藏品活化利用方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赋予馆藏藏品新生命,推动更多馆藏走出库房,走入观众视野,让库房中珍藏的藏品“活起来、转起来、动起来”,为观众营造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举办“我在关博修文物”系列特色活动和文保专家“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专题”系列讲座,将文物保护与馆藏活化利用相结合。

社会教育方面,精心策划特色社会教育课程。2024年4月中国海关博物馆被授予首批北京市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中国海关博物馆全面推动馆藏资源融入学校,将馆藏藏品与学科融合、海关元素与教材整合,挖掘、运用好馆藏藏品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探索开发“大思政课程”,以优质课程滋养学校教育,用好学校教师资源,丰富完善社教课程体系。持续开展“移动博物馆进校园”活动,更好向社会传播海关知识,繁荣公共文化。(作者系中国海关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4年10月11日第4版

本期编辑:董大伟

学习时报
《学习时报》1999年9月创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主办,面向全国,服务全党,以各级党政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党唯一专门讲学习的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