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春花素荣秋点黄,年年岁岁黄橘垂;
摘尽黄果一树金,幸福洋溢漫沙人。
拍摄陶正兴
老组长感慨良多:“今天的漫沙来之不易。三十多年前,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集全村之力,整整六年挖了这条路,付出很多代价。辛酸已成过去,现在日子好过了;前景是美好的,让我们‘直过民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共同奔赴美好未来。”短短几句,直抒胸臆,道出殷勤期盼共同富裕的肺腑之言。
漫沙小组,位于元江县咪哩乡甘岔村委会驻地东南5公里土堆山山梁上,海拔1455米,拉祜族,38户,148人,以种植柑橘、芒果、桃李为主要经济作物,约1000余亩,人均收已过万元大关,为共同富裕迈出实质性步伐,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满载丹实远粜(tiào)时,最忆筑梦漫沙路;
一锄一镐轮不休,一寸一寸掘不停。
据悉,改革开放之初,漫沙小组得到了较快发展,彻底告别了“四月荞麦四月果,四月野菜拌包谷”的生活模式。但社会生产力水平依旧相对落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仍占较大比例,水稻、玉米生产效益低下,靠天吃饭没有从根本得到解决。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距越来越大,如何经济转型升级和提高生活水平摆在了漫沙小组的面前。
众所皆知,要致富,先修路。由于当时政府没有资金,漫沙公路迟迟没立项目。但漫沙人在强烈的种植结构调整夙愿和切实提高生活质量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下,全村男女老少统一目标,摈弃“等、靠、要”政府“输血”的思想,自己动手,投工投劳。于1990年开始,从213线清水河小组处开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凿山开路。在没有资金、没有机械的现实面前,仅凭手中的一柄板锄、一把十字镐和少许炸药,在土堆山沟壑之中,一锄一凿,修筑路基,谈何容易。
漫沙人向来不缺团结和苦干精神,历来就有一股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面对陡峭险峻的土堆山梁,不会把他们吓倒,也不会把他们的脊梁压垮,相反,他们把挑战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战胜困难的法宝,挥锄不息,砥砺前行。就连古稀、耄耋之年的长者也欲静而不止,力所能及,主动到工地上送水送饭,竭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正如云南十八怪之一「老太太爬山比猴快」“住惯大山不嫌陡,从小炼成登山猴,别看老太七八十,登山如同平地走。”来来回回,不知疲倦,有效解除了一线筑路者们的后顾之忧,使一线劳动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劈山开路中。这就是当代漫沙人的“愚公”精神!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锄一镐,一日不休,用勤劳和汗水一寸又一寸不停掘进,最终于1996年挖通了全长10公里的致富路!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整整6年,当初哇哇坠地的婴儿,已在学校朗朗颂书;懵懂少年已成妙龄青年;花甲之年已成古稀之年。但不变的是漫沙人执着的苦干精神和不屈的意志品质,同时,大家秉承着团结互助、协作配合、奉献社会等传统美德,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是的,漫沙人是用整个族人的心力来挖路的!虽然他们只有一柄锄头和一把十字镐;但他们胸中有万丈豪情及脑中过人的智慧,一身铮铮铁骨。同时,他们投入了生命的全部,以百折不挠、勇于开拓进取的胆识和气魄,用6年的时间雕凿大山,终于在土堆山梁上开辟了通途!为漫沙人种植结构调整开启了便利之门,也为人民群众出行和物资运输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聚力建设一条路,竭力造就一片景;
致力兴一方产业,勠力富一方百姓。
极目远望漫沙公路:弯弯曲曲如玉带,镶嵌青山舒缓流畅;又如彩练缠绕大山,蜿蜒曲折迎风舒展。在迂回弯曲的路基间,无不折射出漫沙人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巧妙利用土堆山梁自然生态系统密切吻合的睿智!从某种意义上说,漫沙路其实是一部反映漫沙人抱团取暖、艰苦创业的叙事长诗:它用“勤”于一柄板锄雕刻漫沙团结共事促和谐的人文景观;它用“勤”于一柄板锄烙印坚韧不屈的漫沙脊梁;它用“勤”于一柄板锄续写灿烂的漫沙勤劳史。体现了漫沙儿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吃苦耐劳为人生美德和生活信条,化劳动辛苦为乐,化生活的艰辛为荣,塑造了旷达豪迈的乐观人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扶贫攻坚的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改善。2015年,在咪哩乡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和县交通部门的关心、帮助下,“漫沙路”已铺设为水泥路面。如今,当地盛产的农副产品源源不断的从“漫沙路”销往各地,极大的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漫沙路”既是推动漫沙经济转型的硬支撑,也是立足资源禀赋、发展优势的保障,更是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的主引擎。
来源:元江统战 石胜
编辑:赵 媛
初审:周 馗
复审:刘政佳
校对:胡 刚
终审:杨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