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这篇短文只有85个字,却成千古名篇,充满人生哲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文摘   心灵鸡汤   2024-08-31 06:02   河南  


要说到文坛里的全才,苏轼肯定是位列其中,他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书法家、画家,更是一位深邃的思想者。


他的诗词文赋,如同涓涓细流,滋养了后世无数人的心田。


而今天,我们要聚焦的,并非他的诗词,而是一篇仅有85个字的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篇短文,如同苏轼人生中的一个微小切片,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深远的意境。


它简短而精致,如同一颗璀璨的珍珠,在文学的海洋中熠熠生辉。


文章开篇,苏轼便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简单的时间标注,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宁静的夜晚。


“解衣欲睡”,却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一个闲适、随性的文人形象。


苏轼的欣喜,不仅仅是因为月色的美好,更是因为他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这样一刻的宁静和自在。


接着,苏轼“念无与为乐者”,便“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这里的“无与为乐者”,不仅仅是指没有人陪伴他一起欣赏月色,更是指他在贬谪的生活中,找不到可以倾诉心声、分享快乐的人。


而张怀民的出现,无疑为苏轼的孤独生活带来了一抹亮色。他们一起在承天寺的中庭漫步,欣赏着月色下的美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全文中最为经典的描写。


苏轼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了一个宁静而幽远的月夜景象。



月光如水,倾泻在庭院之中,竹柏的影子交错纵横,宛如水中的藻荇。


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月色的澄澈透明,更营造出了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


然而,苏轼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月色的欣赏上。他进一步发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这看似简单的反问,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苏轼在告诉我们,美好的事物其实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往往因为忙碌、因为琐事而忽略了它们。


而真正的闲人,是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懂得欣赏它们的人。


最后,苏轼发出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


这里的“闲人”,并不仅仅是指有时间、有闲情雅致的人,更是指那些能够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和自由的人。


苏轼和张怀民,就是这样的“闲人”。


他们在贬谪的生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宁静和自在,用一颗闲适的心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对月色的赞美,更是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忙碌、多么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闲适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懂得欣赏它们。


文章看到这里,记得右下方+在看+分享,您的认可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


猜你想看:

历史上最神奇的一首古诗,顺着读是天亮,倒着读却变成天黑了
苏轼很唯美的一首诗,开篇就是千古名句,如今却羞于出口
累了就读读苏轼的这首词,超然豁达,结尾18字引无数成年人向往

诗词墨香阁
每日分享精选诗词,与君共赏诗词之韵。于此,感悟人生之美好,共享世间之芳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