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揭阳过大年|贺新年!歌舞升平,揭阳处处年味浓

旅行   2025-01-28 18:18   广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关于过年,

揭阳人民有着共同的记忆。

视觉上,

披红挂彩、火树银花之景,

会使回忆里的新年画面不断重叠;



听觉上,

或是潮汕大锣鼓,

  或是婉转戏腔,

总有一种独特的声音,

是揭阳人民

开启新春记忆的时光钥匙。





英歌舞

鼓声镗鞳、锣鸣铿锵,

岳撼山崩日破晓;

钹音切切、舞姿矫矫,

银瓶乍破风怒号。





英歌舞始兴岭南,

在普宁尤盛。

其脸谱色彩鲜明、

 图纹奇特;

节奏强烈多变,

舞蹈动作张力十足;





至于队形之变,

博采古代军事阵法,

时如神龙出海,

时似太极轮转,

气势磅礴,

震撼人心。





近年来,

普宁英歌

走出潮汕、传播海外,

相关视频的点击量猛增千倍,

热度蒸蒸日上。




2024年12月8日晚7时30分,

普宁英歌亮相

央视节目《开门迎春晚》。

凭借精彩的演出,

英歌队赢得超八成观众的支持,

顺利拿下“春晚推荐卡”,

数亿华人瞩目的舞台

近在眼前。





揭阳青狮舞

金鼓喧阗,银锣乍响;

锣鼓齐鸣,狮吼过江。

自明朝时

青狮舞便已流行于揭阳,

现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青狮又名“开口狮”

其前额突出、鼻孔阔张;

双目如铜铃,

不怒自威;

一张血盆大口,

更显狰狞。

其中最特别之处,

是其眉染霜白,

故素有“青狮白目眉”之美称。




现存的青狮表演舞法

分为传统地面狮和特技狮,

前者包括戏狮、狮子过桥等套路;

后者有竿上飞狮、梅花桩狮等。

于动作技巧上,

青狮讲究七字诀,

即静、看、探、采、闻、睡、醒。





表演时,

常有孩童顶着笑佛面具,

手持芭蕉扇戏狮,

妙趣横生,

叫游客目不转睛。








乔林烟花火龙

千鼓擂鸣,龙行龘龘,

带火移星陆。

三声炮响,龙吐金珠,

夜放花千树。




乔林烟花火龙又称“烧龙”,

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




活动由正月初一开始,

表演队从祠堂沿线舞龙、游龙。

体壮青年们举杖舞龙,

龙身蜿蜒,左右盘翻,

随“龙珠”而舞,

形态万千。



到了夜间,

游龙更是别具特色、精彩纷呈。

龙身燃有灯烛,

夜愈深,烛愈明,

祥龙穿梭于传统民居四点金、下山虎间,

犹如古人落笔,

成就一幅上好的丹青。





正月初十,

重头戏“烧龙”强势登场。

队员沐浴斋戒、赤膊上阵,

待三声炮响,

彩龙腾云驾雾而来,

漫天烟火犹如天花落。

观者如潮,

欢声响彻天际。





潮剧

属宋元南戏的分支,

盛行于明清时期,

有“南国奇葩”的美誉

光绪年间,

揭阳戏班发展迅猛,

有“戏县”之称。


来自揭阳的林健梅和黄宝琪登上湾区大舞台,向现场和观看直播的观众展示潮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青春风采。



潮剧历经千秋,

自成一格。

于唱腔上,

潮剧演员擅用真声,

常用轻三六、活五三等四调,

唱念用古谱“二四谱”。




于妆造上,

潮剧戏服多展潮绣工艺

色泽鲜艳亮丽。

生、旦妆以“素面”,

线条柔和,

有几分“蛾眉淡拂春山”的韵味;

其唇点绛,

犹如画龙点睛,

更添娇俏。




潮剧细腻婉转,

将故事娓娓道来。

逢春之际,

揭阳多地有潮剧演出,

听上一曲,

堪称人间乐事。





来源:揭阳日报





发现揭阳
揭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官方政务新媒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