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解决问题需要一张飞机票,现在只需走几步路,就能抵达服务现场。”华航高科成都分公司行政经理胡银华习惯了“扫楼”跑业务的工作节奏。因为公司的主要客户,就在同一栋楼里。
华日微波通讯专业楼宇,位于成都武侯经济开发区,“链主”华日通讯“引入”的微波通讯企业和其他企业达30余家,拥有企业服务和政策咨询平台、测试检验平台等多个服务平台。走在这栋楼里,第一感觉是迷你型“园中园”,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一栋楼就是一条产业链。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小单元”,园区是抓经济的主要阵地。目前,成都已有各级各类产业园区90余个,仅开发区便贡献了全省开发区30%以上的营业收入,但经历飞速发展的成都园区也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定位“失焦”、产业布局重叠、产业质效不高等发展短板。
今年10月24日,成都市召开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以综合体制改革推进“立园满园”行动,全力提升园区产业规模和竞争力。
一月有余,成都园区正在发生哪些改变?产业园区正如何成为企业孵化与产业集聚的热土、创新与变革的试验田?
集聚,从“物理”走向“化学”
让企业之间发生联系和合作,真正实现化学聚集,是园区迈向中高级的关键。
从1979年中国第一个园区蛇口工业园区正式成立起,我国的产业园区发展已走过40年的历程。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提“立园满园”,成都意欲如何推动园区建设?
以时间为轴来回顾园区演进史,“集聚”可谓园区从诞生之初就承载的使命。时至今日,集聚早已不是“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专注园区研究的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认为,影响园区阶段演化的主要因素是要素的丰富化与关联化。他认为,过去园区单纯引进工厂企业,后来开始引入金融服务机构、教育医疗机构,都是要素的物理集聚,“办园区的目的是什么?是产业的发展、产业的集聚,企业在这里有没有上下游、创新合作的关系,这是决定园区产业质量和园区产业未来的重要因素。”
换言之,让企业之间发生联系和合作,真正实现化学聚集,是园区迈向中高级的关键。
园区发展大会之后,成都的不少市级部门和区(市)县组成党政代表团赴苏州、合肥、温州等先发地区的园区取经,在重新审视园区发展路径的同时,为成都的园区找到拧成一股的“劲”。在学习和实践中,成都以园区为空间边界、以产业为基础,探索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让人才、技术、资金和政策等各种要素在园区集聚,碰撞出精彩的化学反应。
▲成都新都区航空产业园
在成都臻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部,一幅世界地图光点闪烁:140多万台智慧交通设备遍及104个国家和地区,服务近1.5亿客户。臻识科技董事长任鹏感慨说:“从开发试验样品到诞生畅销产品,是中试平台帮助我们完成了‘关键一跃’。”直到现在,企业的智慧交通产品不断迭代升级,每年都要找高新蜂鸟智能硬件中试平台试产几十种产品。
但中试平台能够提供的,不仅是从0到1的产业化能力,更是从10到N的产业生态。蜂鸟平台为企业提供应用场景、概念验证、人才培育等服务,背后是成都高新区在全国率先提出的构建“技术研发+中试平台+专业孵化+天使基金+应用场景”的“中试+”生态体系,鼓励中试平台向前延伸到科研机构,向后延伸到孵化器、投资机构和应用场景,形成成果转化闭环。
日前,一批“赛博汪汪队”走上街头,开启巡逻和宣防工作,让市民直呼新奇。这批“赛博汪汪队”是由成都高新区企业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和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四足机器狗,走下生产线后正在寻找“上岗”机会。成都高新区链接需求端和供给端,形成智慧管理的应用场景,推动了成熟产品的规模化应用。
▲“机器狗”加入了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巡逻大队
更多的链接,在城市发生。
11月18日举办的“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活动现场,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成都厅一座难求,不少参会代表只能站在最后一排聆听活动。活动提前5天就开放了报名通道,但仅过了一天半,原本计划的参会名额即已报满,主办方又临时增加参会名额。
火爆的原因无他,关键词也在集聚。此次活动将高校、企业、产业园区、投资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500家创新主体齐聚一堂,让化学反应落地开花。
“看到了来自高校的前瞻性技术和一些有落地潜质的技术,我们正在积极对接,以期在工程化落地和未来的量产方面找到一些合作的契机。”国汽智端(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博谈道。
“我们很感兴趣,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快速链接起全国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同时将其转换成新质生产力。”成都明途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市场总监李慧说。
“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高校、企业,技术供需的双方成为活动的主体,实现科技成果的高效对接。”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表示,常态化开展“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将助力科技企业“找技术”、创新产品“找市场”、创业孵化“找资金”,目前相关活动已排期至明年6月,各方主体响应热烈。
▲“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活动现场
改革,从部门面向企业
园区是企业孵化与产业集聚的热土,更是创新与变革的试验田。回顾这一月以来成都园区的进化升级,许多变化是贴着企业的需求而推动的,许多改革在于政府部门以用户思维将服务送上门。
市市场监管局变“企业跑腿”为“上门服务”。截至11月底,3个国家级园区全部设置企业开办专窗,在产业园区中的片区(即园中园)设置服务点7个;22个省级园区全部设置企业开办专窗或服务点,在园中园设置服务点位16个;27个市级园区中20个设置服务点位,提供企业开办等登记服务。
成都银行在11月创新推出“满园贷”特色产品,为企业提供产业园区物业购置专项贷款支持,通过为企业入园开辟便捷融资通道,发挥金融杠杆撬动作用,促进全市产业资源向园区集聚。
市口岸物流办会同成都海关、成都高新区推动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在全国首创综合保税区“同企跨片”通关模式,实现企业一次申报、系统自动审批、车辆信息自动核对,企业货物跨片成本及全流程通关时间均降低90%左右。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
龙泉驿区搭建“园区大脑”——工业经济数字管理平台,为产业生态建设提供数字化服务,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数字化赋能,通过园区数字化建设引导企业管理方式转变,推动嘉润汽车、立邦涂料等企业开展数字化升级,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
“‘立园满园’本质上是通过特色化园区的打造、园区生态的构建,为企业提供适宜生长的土壤,提供产业集聚服务。”市发改委现代产业发展处处长、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市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园区发展部负责人张杰明指出,当前成都推动园区发展核心在于以用户思维服务企业,为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四链”深度融合、竞争能力突出、运行机制高效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成都接下来将开展园区优化强承载攻坚、产业集群提能级攻坚、科技创新促转化攻坚、扩权赋能增活力攻坚、尊商重商优环境攻坚等五大攻坚行动,实现“特色立园、企业满园”。目前,五大攻坚任务的相关行动方案即将出台。
信心,从追加投资到“双向奔赴”
改革成效如何?企业的声音和信心给出阅卷结果。
成都汉高粘合剂技术有限公司位于龙泉驿区,是跨国集团德国汉高目前在中国西部建设的唯一工厂。在近期于上海举办的跨国公司投资四川恳谈会上,汉高大中华区总裁安娜透露,汉高正计划在成都进一步追加投资,尽快引入新产品产线,在新能源和储能等领域发力。
在汉高成都工厂厂长李勤思看来,成都税务部门的相关服务让企业更加全面地了解外资企业在华发展的政策环境,对深耕中国市场充满信心。全国统一规范的电子税务局,使“不见面”办税成为常态,涉税业务基本可以“网上办”“掌上办”,极大提高了企业的办事效率。尤其对于汉高成都这样的跨国集团子公司来说,更是充分享受其便捷性。
正全力推进的赫比(成都)精密模塑有限公司项目,是崇州市首家享受“预验即试产”的企业。二楼还在建设,一楼即可装修,这是基于崇州市经开区与多部门联合,打破固有验收模式,积极探索创新的建设模式,解决了工业项目整体完工后才能进行生产设备安装的问题。“‘预验即试产’为我们公司的投产效益增长了20%~25%,极大地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公司总经理秦玉良表示。
▲项目效果图
事实上,这场基于园区的改革,本身也是政府部门一次刀刃向内的自觉。在邛崃市与四川天府新区结对联动的产业园区,全员社会化聘任是一大亮点。“我们打破了人员身份、职级等限制,构建起岗级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让园区真正成为干事创业、历练成长的主战线,绝不能成为解决待遇和养老的后花园!”邛崃市天府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发展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拼经济,拼的就是“立说立行”。在冲刺年底的最后一个月里,抓住窗口期、打好“收官战”,力争全年经济实现最好成绩是当前的工作重点。
成都通过深入推进“立园满园”行动,为企业的发展扫除障碍、增强信心,为企业的成长壮大给予阳光雨露,“双向奔赴”里一点一滴写出企业与城市彼此成就的故事。故事里,企业前行步伐更加坚定。
来源:成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