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对话丨听扬州科创澎湃“脉动”

创业   2024-11-25 18:08   江苏  





身处“江广融合”地带中集江广中心5A级地标型科创大楼28楼俯瞰窗外,仿佛置身于“三河六岸”这幅浩瀚的画卷之中。近日,一场聚焦扬州新材料产业、做强扬州企业创新主体的科创对话在这里展开。

本次“科创对话”活动由扬州报业传媒集团与市科技局联合举办。参与对话的嘉宾来自江都三家优秀新材料企业科创一线,他们与三位新材料专业的高校教授一同深入对话交流、展开思维碰撞。他们的经历和见解,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扬州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的清晰画卷。

在这场对话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困境和挑战,更多的是希望和突破的可能。从核心人才团队的高效打造,到多次获得全国创新比赛的大奖;从成百上千次的艰难试验,到核心技术的关键突破;从一个企业家的转型梦想,到一个创业团队的共同奋斗——这些都在诉说着扬州科技创业的勃勃生机。



01
第一场对话

“三个好环境”实现人与城“双向奔赴”


对话嘉宾:扬州纳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前瞻研究院院长 彭佳


纳力新材料研制的新型复合集流体产品拥有世界领先技术,多次获得全国创新比赛大奖,公司人才团队功不可没。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公司,公司拥有多名全职海归博士组成的团队,他们工作生活在扬州,为公司高水平创新研发能力提供了强力支撑。然而,当引进高端人才时,企业如何做到“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我们企业能有今天的成绩,靠的不仅仅是技术创新和研发,更重要的是重视人才培育。”彭佳现身说法,作为一名湖北外乡人,他来扬州干事创业后,除了真金白银的人才政策外,被扬州“三个好环境”深深打动。

“第一个‘好环境’是扬州优质的营商环境。”彭佳说,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是立足扬州,辐射全国,在扬州从拿地开工到人才招募,地方政府都是全力支持并紧跟进度。目前公司在美国、日韩等多个子公司已在海外布局,未来筹备打造以扬州为中心的“总部经济”,建设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工程中心。

“扬州对企业人才引进有很有力的扶持制度,真心实意是第二个‘好环境’。”彭佳回忆说,当初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宁德时代,随后一路辗转跟着纳力项目来到扬州。“政府为了帮助企业留住人才,不仅提供了专项的政策资金、人才公寓以及医疗配备等,最让我感动的是将我爱人安排到扬州工作,解决了今后我在这里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扬州是我梦开始的地方,令我向往,这里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是第三个‘好环境’。”彭佳说,烟花三月下扬州,从求学到工作,前后多次来到这座美丽的城市。当得知纳力落户扬州后,自己是既欣喜又意外,也曾多次向朋友、同学推介扬州。“最重要的是扬州将新材料产业作为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与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相吻合,也算是一种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彭佳介绍,纳力新材料所研发生产的复合集流体新材料,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小型消费类锂电池等领域,比传统铜箔铝箔集流体,在阻燃安全性、提升锂电池寿命及续航里程、节省资源等方面更具优势,未来也将用于航空航天等低空经济产业。

目前纳力项目一期总投资11亿元,年产复合集流体超5亿平方米,已顺利投产;二期投资112亿元,年产复合集流体50亿平方米。“未来我们希望将纳力二期的工厂打造成零碳的智能化工厂,全面投产后可实现年开票纳税24亿元,带动地方就业3000人。”彭佳说。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纳力给我们打开了新思路


专家点评: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导 薛烽


“人才聚则产业兴,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纳力给我们打开了新思路。”薛烽说,人才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必须紧紧抓住人才这个根本性、关键性的资源。

“纳力新材料作为新兴产业未来前景广阔,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发展历程并非单项技术的突破,需要建设一批素质过硬的科研团队。”薛烽说,政府需要通过政策、资金带动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推动人才和地区产业发展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彭佳提到公司未来要在扬州建设‘总部经济’的科研平台,这也给扬州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与机遇。”薛烽说。


02
第二场对话

一家民企长达10多年的技术攻关,做到了全球第一


对话嘉宾:江苏宁达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 岳喜龙


江苏宁达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锗二次资源利用规模企业,并迈向了高端制造的新台阶。公司的创新法宝是什么?

“宁达成立于2004年,到今年刚好成立20周年。回顾整个发展过程,在不断勇于创新的支撑下,公司‘铁棒磨成针’,在锗回收领域做到了行业领先。”岳喜龙回顾,当初能不能从废料中提炼出锗来是个未知数,“前前后后大约有两年时间,我们公司的研发人员天天试验,这个过程很让人崩溃,不知道哪天是个头。”

锗是一种银灰色硬而脆的半导电金属,因其极度稀缺性及在航空航天、红外光学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不可替代性,成为战略资源。此前,仅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能从废料中回收提取锗。如今,国内能进行锗二次资源规模回收的企业只有宁达一家,且从二次资源中回收锗的量为年产40吨。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宁达研发团队对锗废渣资源利用长达10多年的技术攻关。

“解决好千分之三以下的低锗废渣高效富集,在行业内,一直都是世界级的难题。”岳喜龙说,找到问题核心后,宁达研发团队经历了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先后开发设计了隧道式挥发炉、天然气挥发炉及高温熔融挥发炉等系统装备。2018年,项目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在全国首创高温熔融—沸腾侧吹高效挥发锗关键技术,将锗的直接回收率提高至96%以上,比传统方法提高了30%,并建成了世界首条规模化处理线,填补了国内空白。


“一是没有上游的矿产资源,二是没有下游的终端产品,要想在市场拥有一席之地,核心竞争力便是创新研发能力。”岳喜龙坦言。

目前,宁达公司能够制造高纯锗系列新产品,具备了年产高纯二氧化锗、高纯锗锭、锗单晶、单晶片等高纯系列产品40吨(金属量)的规模能力,国内市场占比达到30%以上,在全省打造出锗精深加工又一高地。公司正新建厂房,建成达产后回收量将达到80吨。届时,宁达在锗回收行业将力争做到全球第一。


积极拓展新产品,延伸原有业务


专家点评:扬大化学化工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导 张明  


张明表示,所谓新材料,就是一切生产生活以及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宁达有技术、有创新力,应该积极拓展新产品,把原有的业务做一个延展延伸。

“一个新产品的推出,尤其是新材料产品,均涉及一个产业链的整体发展。”张明表示,新材料产品,一切都是新的,不可能是大的,也不可能是成熟的。政府可通过组建园区的方式,将上下游企业集中起来,统一解决资金、环保等问题,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03
第三场对话

3年多时间,从“门外汉”到业内“一流企业”


对话嘉宾:创合新材料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副总裁 沈剑


仅用了3年多时间,从建筑工程业务中全身而退,成功转型为一家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化改性工程塑料智造企业,创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转型奥秘是什么?

“3年多前,公司的前身还是一家地产建筑公司,曾经在上海、深圳等地承建了沃尔玛、印象城等标志性建筑。2020年,公司老板决定转型新材料行业。”沈剑介绍,公司在承建项目时就比较关注一些包含尖端科技的基础性建筑材料,我们希望通过创新研发,生产出属于自己的前沿新材料产品。

“在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公司在转型初期积极引入很多业内的高端人才。这些人才的从业经验均在20年以上,他们的经验和技术,成了公司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沈剑坦言,除了人才,为了快速成长为行业一流企业,公司实施了“三步走”战略。

首先,采用业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配备科倍隆德国进口ZSK高温高扭挤出机,满足通用塑料、工程塑料和特种工程塑料的实验与生产需求,保障了产品的质量连续稳定性,生产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二,建设高水平的研发检测中心,配备先进检测仪器,满足材料各项分析测试需求,以此同相关大学、科研院所及第三方检测机构建立长期合作。

“公司投入了3000万元建设了行业内覆盖实验项目最多的实验室。目前,实验室每天能够处理60项至70项检测任务。”沈剑说。

第三,公司已经通过RoHS、SGS等产品认证,IATF16949、ISO9001等体系认证,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和成熟的解决方案。


加大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创新力


专家点评:扬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纪立军


纪立军表示,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加大创新投入,用科技含量提升产业增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附于修内功和外功。”纪立军说,修内功就是要建立自己的研发体系,包括加大力度培养人才,不断积累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

“修外功就是要不断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纪立军说,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现高校基础研究和高素质人才、科研机构重大科技突破和技术成果与实体企业有效结合,加快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


来源:扬州日报


点点分享
点在看
点点赞

人才扬州
这里是中共扬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官方平台,通过政策发布与解读、工作动态与活动、人才典型和经验等,全方位展示扬州引才育才、尊才爱才的诚意。追梦来扬,州到爱才,欢迎广大人才来扬留扬、创新创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