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是世界性的、最重要的科学奖励系统,其获奖的成果能够代表人类科学研究的最新和最高成就,目前虽然有很多中国面孔获得了诺贝尔奖,但除了莫言、屠呦呦外,其他获奖者领奖时基本都是外籍华人身份,如杨振宁、李政道等。
但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科学家虽然身在美国,却时刻心系祖国,已经明确表示:如果获诺奖,我一定会以中国人的身份领奖!
她就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三料”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被人们誉为“AI女神”的美籍华人科学家李飞飞。
出身高知家庭,自小打下良好基础
1976年,李飞飞出生于北京,出生后不久又随父母一起搬至四川成都居住。李飞飞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因而其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李飞飞的父母注重扩大其视野和认知领域,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和前卫的教育理念。
同时,李飞飞的父母还制定了一条近乎苛刻的家规:每天放学回家后就要写作业,并且要在40分钟内写完。正是这条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家规使李飞飞的专注力和做事效率得到了长足锻炼,更让她能够拥有有足够的时间和心力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青少年时的李飞飞成绩优异,尤其喜欢数学、科学,是邻居羡慕、老师夸奖的对象,她还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家里的奖状和奖杯堆成山,在科技小发明方面崭露头角。初中毕业,李飞飞直接考入了全国国家级示范高中之一的四川重点中学——成都七中。
赴美逐梦,中餐厅里最特别的洗碗工
1992年,为了追求梦想也为了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李飞飞随父母一起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李飞飞父母本来以为在美国能有很好的发展,但因而语言能力较差,他们并未找到像样的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很快陷入困境。
为了能够在美国生活下去,虽然身为高知分子,李飞飞的父亲只能去做一份修理电子产品的工作,而其母亲则到超市里做收银员。
当时的李飞飞只有16岁,但她毅然决然地开始和父母一起分担生活的压力,到当地的一家中餐厅做起了洗碗工,每天在餐厅里洗碗、清洁地面呢,劳动强度非常大;但一起工作的人很快发现了这个洗碗工的不同,当别人忙完了看电视、打牌时,李飞飞却在努力学习。
在这样高强度的劳动和繁杂的学习压力下,李飞飞有时每天的睡眠不足4个小时,但她却依然坚持,始终相信: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改变命运。
美梦成真,进入普林斯顿
在李飞飞的努力和坚持下,1995年,其从美国新泽西州帕西帕尼高中以全期班第六名的成绩毕业,并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奖学金,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物理专业。
当时李飞飞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引起了巨大轰动,因为当时她的SAT1250、数学满分。当地报纸甚至采访了李飞飞,并对其做了《“美国梦”成真了!》的专题报道。
进入了普林斯顿的李飞飞“如鱼得水”,很快沉迷于物理学的世界,“疯狂”吸收各种先进的物理学知识,四年后以优异成绩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
同时,由于家境问题,李飞飞在普林斯顿大学求学期间一直勤工俭学——做洗衣工。有次,她看见有人把衣服送来后提出了各种要求,老板一一记下再和店里的洗衣工交代,当时她就想“如果洗衣机能够按照人的思想和要求洗衣服就好了”,人工智能从此在她内心“种草”。
做常人难做之事,成就别样的自己
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李飞飞没有接受很多大公司抛来的橄榄枝,而是做了一个别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回国研究藏药。
从1999年到2000年一年的时间内,李飞飞都在西藏学习藏医药的相关知识,由于这门学问与自己的物理学专业几乎毫无关联,她很多东西都是从头学起。但凭借过人的毅力,李飞飞克服了高原反应和其他种种困难,进而收获了丰厚的知识和探究世界另类的视角。
最终,李飞飞凭借“藏医药学和西医学上的医理比较”这一课题经过两轮答辩,从12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2000年唯一一个获得普林斯顿大学Martin Dale 1953奖学金的人。
后来,在一次采访中,李飞飞谈到自己去西藏研究藏药的事时,曾如此介绍自己的动机:一是因为她一直想要探索东西方哲学和科学之间的奥秘,而中医和藏药是了解中国文化最好的突破口;二是她觉得物理和医药都在以自身的方式探索整个世界的本源和奥妙。
在西藏的一年,李飞飞进一步锻炼自己的毅力,也让她有更火热的心去追求更高的梦想;同时,李飞飞也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更加热爱,对自己的祖国更加热爱,精神和灵魂都得到了提升。
投身人工智能,一路开挂
2000年,李飞飞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开始研究生工作,并在2005年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从此她开始踏上研究人工智能之路。
而说到其能够投身人工智能领域,除了受其大学时的“洗衣机思考”影响外,还和其读研期间母亲突然查出了癌症和中风有关。当时李飞飞需要在繁重的学习之余照顾母亲,这让她了解到了很多医疗项目可以通过智能手段来进行,这让人工智能的种子在她心里埋得更深了。
但当时的人工智能可没现在这么热门,很多人也不看好人工智能,并且她还偏偏选了最不被看好、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的计算机视觉识别作为研究方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李飞飞ImageNet,一个容量为1500万张的图片库。
ImageNet的诞生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有了它计算机就可以直接辨认出物品和人了。
同时,作为ImageNet的创始人,李飞飞开放了ImageNet数据库,免费提供给全世界的科研团队用于计算机图片识别训练,这就引发了人工智能的井喷式发展,让AI从实验室走到了大众的视野。
从此,李飞飞如同开挂了:33岁时被评为斯坦福大学终身在职的副教授,先后担任了斯坦福大学W.M.凯克学院学者、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及斯坦福大学人类中心人工智能研究所(HAI)联合主任的职位;41岁出任Google公司的副总裁,并担任Google Cloud AI首席科学家;2020年2月,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2年5月,担任Twitter公司董事会新独立董事;2020年10月,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2021年4月22日,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成就斐然,极有潜力获获奖却不忘祖国
李飞飞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投放在人工智能领域,她在《自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神经科学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权威期刊上发表了超过200篇论文,引用量更是高达44773次,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一时无两,被很多人认为是最具潜力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
李飞飞虽然16岁就离开了中国,但她对祖国一直心心念念。在Google公司担任副总裁期间,她积极推动了谷歌AI中国中心正式在北京成立,希望谷歌AI中国中心的建立为中国科学家提供了一个与世界接轨的舞台,这也促进了人工智能领域在中国的发展。
在三年疫情期间,李飞飞的团队历时8年打造的关于利用人工智能传感器和AI算法帮助改善患者和临床医生医疗服务的论文成功刊登在Nature,并且探索监控病人身体状况的AI家用系统等,并将这些成果积极分享给中国同行,对中国的疫情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而李飞飞最让人动容的就是其在2001年的一次采访中说到“如果说,有一天我要是去领取诺贝尔奖的话,我一定要以中国人的身份。”
总结
纵观李飞飞教授的前半生,她这种追随内心的热情和坚韧不拔的作风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其对祖国的热爱也让我们每一个由衷的崇敬。我们一起祝愿李飞飞教授今后取得更大的成就,早日以一个真真正正的中国人的身份走向诺奖的领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