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倾听者
我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都能听见各种声音,但是内心的声音并不单单只是靠耳朵就能够解读的,需要心与心之间的交流,灵魂与灵魂发出的碰撞,才能够真正倾听到孩子内心的感受。
每个孩子不管年龄大小,都渴望父母对他们点点滴滴地关注。孩子的每个请求和情绪的背后也都有它的原因,在他们看来都不是一件小事。作为父母,最好的修养就是听孩子把话说完,倾听他们的心声,呵护他们的感受。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有话好好说,但比起不会好好说话,不会好好听孩子说话也是很多父母的问题。在很多时候父母都缺乏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常常不等孩子把话说完,就凭自己的主观臆断给孩子下结论,使得孩子不愿意和他们交流。
1.家长不懂得倾听,孩子内心容易受伤
家长希望孩子听话,但又经常听不到孩子的话;家长希望孩子懂事,但又时常不懂孩子的心。
童年缺乏父母倾听的孩子,内心情感得不到释放,经常感受到不被尊重的感觉,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与他人沟通,逐渐会变得压抑。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认真倾听,会帮助孩子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存在,获取更多的自信和健康发展的动力。
2.父母不懂得倾听,容易丧失孩子的信任
大人总觉得自己轻易能看透孩子的想法,粗暴打断孩子的话,甚至不由分说的给孩子一顿斥责,殊不知,一不小心就会扼杀一颗善良单纯的心。
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时有一种本能,不听孩子说的是什么,只顾着自己不断地说教。这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拒绝。当这样作用在孩子身上时,孩子就会表现出对家长的不服从、不信任。
1.态度认真,让孩子感受到你在用心听
当孩子想说话的时候,我们要放下手中的事情,认真地看着孩子的眼睛全神贯注听他说。
比如:家长的眼睛可以跟着说话的孩子转动,很自然地用眼睛表达吃惊或者愉悦。甚至可以用微笑、点头或拍一拍孩子的方式,支持孩子,鼓励孩子表达,但记住千万不要打断孩子说话。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说一句:接下来呢?真是没想到啊!原来是这样啊!当孩子说完话后,父母可以用稍微不同的语词重申一下他刚才所说的,以表示你一直在倾听他的想法。
这样可以让孩子意识到你在认真听,他的心理就会不自觉地放松,愿意倾诉表达。这对孩子顺利地表达、愉快地诉说都至关重要,能让孩子产生被尊重的感觉,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2.要有耐心,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诉说
当我们习惯性地以成人的思维看待孩子的行为,而且又没有耐心把孩子的话听完,就难免会出现错怪、误解甚至伤害孩子的情形。
在《致青年教师》中说到一个故事:
有人问一个孩子:“这儿有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你把哪个给妈妈吃?”孩子说:“我要在两个苹果上分别咬一口……”大人吃了一惊,对这种做法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议,正准备以“百善孝为先”进行说教时,谁知道孩子却说出下一句话:“我想知道哪个苹果甜一些,我就让妈妈吃哪个。”
原来每一个咬上一口,然后把最甜的给妈妈吃,这就是孩子思维。作为家长我们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来推断孩子的行为,更不要急于否定孩子,而是要让孩子把事情做完,听孩子把话说完,尊重他,让他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才是我们要做的。
3.仔细观察,关注孩子情绪变化和看问题的观点
在倾听时,父母更要注意留意非语言的信息:比如孩子面部表情、语调、姿势等等。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换位思考,你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心情。不过要记住一点,倾听并认可孩子的情绪,并不意味着必须对这种情绪表示赞同。
首先,作为家长我们要认真听清楚事情的经过,然后了解在这件事情上孩子做的正确或者错误的地方,肯定正确的,指出错误之处,并且告诉孩子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样处理。
当孩子处于困境中的时候,其实最需要的就是父母能够跟他们产生共情,支持他们眼下不良情绪的存在,帮助他们学会正确表达情绪。
4.蹲下身子,站到孩子的高度去理解
在孩子面前,我们会不自觉就以大人自居,认为自己经历的事情那么多,又读了那么多的书,在孩子面前,自己什么都懂。于是,当孩子向家长诉说自己的烦恼的时候,他们不屑于去听,很干脆地打断孩子,指出孩子的错误,给孩子出主意……致使孩子非常反感。
蒙台梭利说: “永远不要站着和孩子说话。”很多时候,父母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总是会有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这样是不对的,作为父母我们要主动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只有家长蹲下身子,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并换位思考,才能真正陪伴、帮助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