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微塾
诗词创作之诗境体悟
诗境,是指诗歌中所表现的意境,或是指富于诗意的环境。它不仅包括诗歌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环境,还涵盖了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氛围。诗境是作者心境和感受的体现,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想象。诗境体悟,主要是指读意象和品意境这两个方面,这也是诗词鉴赏的重要手段。
读“意象”。
所谓意象,指含有作者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另外,有些意象,还有着传统的文化象征意义,它们的意义较为固定。例如梅花象征不屈和高洁,鸿雁象征相思和信使,浮云象征游子或小人,梧桐象征凄凉和悲伤,菊花象征清高和坚强等等。
如果我们懂得这些意象的传统文化象征意义,对我们理解诗歌有较大的助益。
例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由此可见,意象,承载着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我们要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志趣,就要仔细品味诗词中的意象。
品“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共同营造的艺术境界。营造意境是诗人表情达意不可缺少的手段。解读意境,就能把握诗人的情感志趣。
例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前三联选取十二个意象:秋天、日晚、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清泉、石上流、竹喧、浣女、莲动、渔舟。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个和平、宁静、纯朴的生活环境,表现诗人乐于归隐田园生活的意趣,同时也从反面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生活的放弃。
意境,离不开情与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解读意境要从景入手,入景而悟情。
例如杜甫《江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我们可从“片云”和“孤月”入手,可以从它的无依孤独中把握诗的凄凉意境,悟得诗人孤苦无助的苍凉心境。从“落日”、“秋风”中,可以体验到景物的壮阔境界,从而感受到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情怀。意境的营造,也是心与物的融合。
解读意境,就能解读抒情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又如宋朝朱淑真《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诗人在这里营造的正是景与情会,心与物融,共同营造出孤冷寂寞的意境,塑造了主人公凄凉孤独、愁怨难眠的形象。
诗境是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体现了诗歌的艺术价值,通过对诗境的理解和欣赏,我们可以更深刻地领会诗歌的魅力和内涵。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