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工作的主阵地在哪?答案是:在农家院坝,在田坎上。
村干部靠什么进农家院坝,走上田坎?答案是:靠自己的双腿,靠村干部的本色。
据綦江日报报道,在打通镇大罗村的一个微信运动群里,群友们发现,村党总支书记陈治强总是拔得“头筹”,他每天的步数都在两万步以上。然而,这两万步并不是他每天运动的步数,而是串农家、走田坎、入现场、进院坝的工作步数。
每天两万步的“工作步”,展现的是一位村干部应有的本色。这说明,他是真正走进了农户中,走上了田坎,在农家院坝为村民化解难题,到田坎上去指挥指导农业生产。
乡村干部,特别是村干部,实际上就是“田坎干部”。农民最喜欢的,也是走到田坎上,院坝里去,与他们打成一片的乡村干部。因而,串农家、走田坎、入现场、进院坝,是乡村干部的本色。
在早些年间,乡村干部在村里的工作场景,不是在办公室里,而是怀里揣着一个工作笔记本,进农家院坝,到田间地头,与农民坐在一条板凳上,把问题解决在院坝里、田坎上。可近些年来,随着村便民服务中心的不断完善,村里的办公条件好了,除了村领导有了自己单独的办公室外,一般工作人员至少也有一张办公桌、一台电脑。村干部的工作,主要是在办公桌前,会议室里了。本应是“田坎干部”的村干部,也开始变成“机关干部”了。
村干部工作的“机关化”,并不是一件好事。从表面上看,干部坐在办公室里,村民随时来都可以找到干部。但是,群众是有事才会找上门来,“无事就不登三宝殿”。而现在留守在家的村民,多是老人,除了实在“拖”不下去的事才会找上门来,一般的事都不会走几里路来“麻烦”村干部。久而久之,干部与村民之间就会变得生疏起来。
乡村干部的工作,不只是化解矛盾纠纷,为村民办点开证明之类的事。更多的工作应是把党的农村政策贯彻落实下去,组织乡村经济的发展,搞好乡村治理。而这些工作,只在办公室是完成不了的,需要到农家院坝、田坎上去,到农民中去才行。
因此,不管乡村干部的工作环境如何改变,靠双腿串农家、走田坎、入现场、进院坝的本色不能丢。当然,走进了村民中,只是体现本色的第一步。只有把党的农村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到村民中、田坎上,把村民的“急难愁盼”事解决在农家院坝,才是真正体现出村干部的本色。
总编辑:孙 萍
值班编委:周祥章
编审:贺 玲
编辑:姜喜艳
评论员:马各驰
校对:靳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