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史诗在长征出发地唱响
1月7日-8日,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在三明影剧院顺利举行两场演出,为三明干部群众呈现了一场场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
灯光亮起,《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等经典曲目依次上演,每一首歌曲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革命精神,带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红色岁月。
“服装道具是我们此次演出的一大亮点,我们在服装布料选择、演员妆容设计等方面都花了不少心思。”舞台监督刘磊介绍,团队前后修改了多个方案,就是为了打造沉浸式演出氛围,让观众在观看时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三明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四个出发地之一,也是“风展红旗如画”的中央苏区核心区。此次《长征组歌》来明演出,对于参演人员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上海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陈朝宾曾出演三明原创音乐剧《幸福的烟火》,这是他第三次来到三明。他表示:“三明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为革命斗争作出过巨大牺牲,能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演出,对我们来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已连续参演《长征组歌》十余年的他,虽早已将曲目内容和表演技巧熟记于心,但对于此次演出仍然不敢有丝毫懈怠。“场地不同,表演细节处理也有所不同,为此,大家一到三明便马不停蹄地抓紧彩排,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天演出的整体效果很不错。”陈朝宾说。
《长征组歌》这部红色经典,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如何在演出中更好地打动当代年轻人,鼓舞他们继承并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一代人的“长征路”?
“音乐,是弘扬长征精神的最佳载体之一。”上海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宋倩在此次表演中担任领唱,在她看来,音乐鉴赏不分年龄,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风格串联起长征故事,更容易引发当代年轻人的共鸣。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在《长征组歌》10首曲目演奏完毕后,上海歌剧院团队特地结合三明的红色文化演奏了《如梦令·元旦》和《七律·长征》。恰逢《如梦令·元旦》创作95周年,如此贴心的安排,给观众带来了“意外之喜”。
市民陈蕾带着儿子前来观看演出,她说:“带孩子来看《长征组歌》,是为了让他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现场演出的感染力是无可比拟的,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传承长征精神,在成长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在职党员干部王建在观看演出后激动地表示:“上海歌剧院的艺术家们倾情演绎长征的艰难历程,带领我们重回这个历史中的伟大时刻,让更多的人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十分有意义。”
“《长征组歌》以艺术形式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给我很深的感触,也倍感鞭策。宁化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建设步伐,努力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阵地,持续打响‘万里长征第一步’红色品牌。”宁化县长征出发地遗址保护中心主任邱明华感慨道。
上海歌剧院副院长、《长征组歌》艺术指导张庆新表示:“上海与三明两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情缘,此次将上海歌剧院的经典剧目《长征组歌》带到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的三明演出,意义非凡,我们希望以音乐的形式为三明的观众重现长征岁月,让更多人走进红色文化、传承长征精神,走好新一代的长征路。”
从台前到幕后,这场经过无数次编排与打磨的演出,以布局紧凑的安排和渲染自如的情绪,在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中,赢得掌声不断。上海歌剧院艺术家们的嘹亮歌声,将优质文化资源送到三明百姓身边,不仅让两地文化交流越走越“亲”,更续写了沪明对口合作的红色情缘。
“这是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碰撞,期待未来两地文艺工作者能交流共创出更多优秀作品。”首次到三明演出的上海歌剧院常任指挥张诚杰满怀憧憬地说道。
演出落幕,
红色的力量与经典的魅力
在观众们的心中久久回荡。
《长征组歌》这部
诞生于1965年的恢宏巨作,
依然传递着长征精神的新时代强音。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文字:全媒体记者 金鹏 梁梦婷 丁楚玉
图片:全媒体记者 周志鸿 吴佳霖 李政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