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至2025年1月3日,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万寿岩遗址吸引了大量目光,从考古业界到媒体记者,再到社会公众,大家相聚于此——
20万年前,第一缕文明之光在八闽大地上初现。福建三明,万寿岩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关于人类文明的宝贵印记。我们的祖先选择这片肥沃的土地,狩猎采集,刀耕火种,开始漫长而艰辛的生存与探索。
4万年前,万寿岩船帆洞内,一块面积约120平方米的石铺地面,以及排水沟槽和踩踏面,成为“中国最早的室内装修工程”。早期人类为了适应自然、改造生活环境的智慧和勇气,在文明星空中闪烁耀眼光芒。
25年前的元旦,一份重要批示,护住了这座珍贵的古人类遗址。当远古文明被历史尘封于地下,万寿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重要的矿石开采地。随着哺乳动物化石的陆续出现,这个珍贵的遗址也面临着生死抉择。
2000年1月1日,时任福建省代省长习近平同志对万寿岩遗址作出重要批示:“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
古老的万寿岩遗址迎来了新生。
25年来,三明始终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万寿岩遗址。
沐光而行,当新年的钟声响起,当日历翻开崭新一页,当2025年的曙光照向万寿岩,这个承载着八闽人类文明发轫历史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翻开了独属于自己的精彩开篇。
万寿岩遗址
2024年12月31日,万寿岩遗址考古发现25周年座谈会暨遗址公园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
“在我国史前洞穴遗址的保护利用历程中,三明万寿岩遗址是一面闪耀的旗帜,其保护、研究及利用的历程,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万寿岩奇迹’。”2024年12月31日,前来三明参加万寿岩遗址考古发现25周年座谈会暨遗址公园建设工作推进会的旧石器考古学家高星表示。
在船帆洞遗址参观
作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还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名誉主席。算起来,他早已是万寿岩遗址的老朋友了。2023年4月,高星就曾带领团队先后对万寿岩船帆洞石铺地面保护问题、万寿岩遗址龙井洞及周边考古调查、万寿岩遗址出土文物研究等工作进行调研,并形成《万寿岩遗址保护与研究论证意见》,推动万寿岩遗址科研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那次调研结束后,高星又派出团队重要成员、国内顶级化石专家赴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对万寿岩博物馆文物库房内藏品进行重新梳理,让万寿岩科研有了新突破。
不仅仅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也不仅仅是高星,在过去一周里,来自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委会、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文博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辽宁大学、山西博物院、福建省文物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三明,共同探讨万寿岩遗址保护研究利用水平的提升之道。
史前洞穴遗址联盟成立大会上,理事会单位代表合影。
1月1日,史前洞穴遗址联盟大会在三明万寿岩遗址举行。会上,史前洞穴遗址联盟正式成立!
这一联盟的成立,为考古研究搭建起了涵盖信息共享、经验交流、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业务交流网络。会上,还正式形成史前洞穴遗址联盟共识。
专家和游客参观全球首个以昆虫琥珀为主题的自然科学博物馆
专家学者们进入龙井洞考古现场
随着考古、地质、古生物等专家对万寿岩遗址的研究推向深入,被称为“闽人之源”的万寿岩遗址,通过一体推进考古成果研究阐释和展陈交流,沉睡的遗产正在活起来。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类考古学术交流活动,很荣幸能够代表团队向大家介绍最新的工作成果。”1月2日,第四届旧石器考古公众体验周青年考古学术报告会在三钢万寿岩学院举办,来自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钟倩深情地说。
钟倩表示,这次活动为新一代考古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让大家能够了解各个地方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思路、方法以及获得的最新成果,令人受益匪浅。
当天的活动现场,来自四川、云南、广东、河南、湖北等地的专家及青年学者们齐聚一堂,分别围绕四川地区旧石器考古调查新进展、岩画中的文化基因多样性、南海西樵山平面岗遗址考古发掘、江西省西鄱阳湖地区旧石器考古新发现与初步认识、湖北当阳九里岗遗址旧石器考古发现与认识等内容作精彩的学术报告,围绕主题开展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青年学者齐聚一堂,考古专家则走进了青春飞扬的校园。
2024年12月31日,专家高星、赵海龙、李锋分别走进三明市列东中学、三元区第一实验学校和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开展考古知识专题讲座。
2024年12月31日,三位考古领域的专家教授受邀走进三明市区多所校园,为师生们带去精彩纷呈的讲座。
考古学家高星走进三明市列东中学,围绕直立行走、工具制作、体毛隐退等关键节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片,让师生了解人类的演化历程。
辽宁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海龙来到三元区第一实验学校,为师生们献上了“史前时代的石器打制技术”主题讲座。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李锋则为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师生们带来讲座,引领大家共同探索“考古学里的百万年人类史”。
无论是青年的视角,还是专家的讲述,每一次碰撞,每一场交流,都是文明的传承,是对文明之光的不懈追寻。
登一回灵峰洞、读一本《万寿岩“新生”》、体验一次石器打制、模拟一回考古发掘、学习一下古人石铺地面……1月1日至2日,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热闹非常。
第四届旧石器考古公众体验周活动的举办,让万寿岩这个拥有20万年历史的古人类遗址,在公众的视野中年轻了起来。
在万寿岩遗址公园由原三钢破碎厂遗存改造的水泥罐体内,大家乘坐虚拟热气球,通过环幕投影穿越时空,了解万寿岩从古至今的地质和气候变迁。
从事旧石器考古工作的张晓凌,平时出差时就经常拍考古遗址的照片,与儿子一同分享。得知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元旦期间举办公众体验周活动,张晓凌特地将儿子带到活动现场。6岁的孩子一脸认真地体验石器打制,旁边不同年纪的小小体验者们,也全都满脸专注。
加入柴火、草木等助燃材料后,火焰熊熊燃起,游客们纷纷围拢过来,开始烧烤棉花糖,体验原始人“烧烤”的乐趣。大家一边品尝着独特的“原始美食”,一边想象着古人在艰苦的环境下如何用这来之不易的火苗创造新生活。
旧石器考古公众体验周模拟史前取火现场
人们穿上原始人的装束,打扮成万寿岩遗址特色IP“岩宝”的模样,体验着刀耕火种、打制石器等一系列有趣的活动。这些看似粗朴的举动,放到远古的历史背景下,无不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人类智慧的光芒。
近年来,万寿岩遗址坚持“投、建、融、管”一体化,滚动推进古人类生产生活互动体验园、三钢万寿岩学院、全球首家虫珀博物馆等配套项目,打造了原始时代乐园、远古森林家园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出圈项目。
旧石器考古公众体验周模拟发掘现场
通过常态化举办万寿岩科技节、大地艺术周、音乐荟等特色活动,旧石器文化与新科技力量在这里完美“碰撞”。据统计,万寿岩遗址每年吸引游客15万人次,带动当地民宿酒店、农产品、小吃等文旅产品销售超1200万元。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文字:全媒体记者 曾凤清
图片:全媒体记者 周志鸿 林文斌 徐尔文 丁楚玉 罗丽榕
新媒体编辑:陈依婷
初审:陈依婷
复审:张通翔
终审:黄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