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发文公布了第二批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标志性项目培育名单,我市遂昌县汤显祖文化活化项目、青田石雕产业振兴项目、龙泉宝剑文化活化项目、青田稻鱼共生文化遗产活化项目、仙都景区黄帝文化植入项目、古堰画乡文化赋能项目入选。
汤显祖是明代伟大文学家、戏剧家,世界百位文化名人之一,曾在遂昌担任知县,一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其代表作《牡丹亭》即酝酿创作于遂昌,该作品一直享誉文坛,驰名海外。人类非遗班春劝农、国家级非遗昆曲十番从汤显祖手上传承至今。多年来,遂昌致力于汤显祖文化品牌打造,举办“汤显祖文化节”“万人齐唱牡丹亭”“世界华人昆曲曲友会”“寻梦牡丹亭”常态化演出等活动,城市形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后续将全面推动汤显祖文化活化项目,提升汤显祖纪念馆展陈,开展寻梦《牡丹亭》常态化演出,打造《牡丹亭》主题沉浸式戏剧《一往而深》,丰富游客观演体验。与网易《忘川风华录》手游团队合作,举办汤显祖名士同游遂昌活动,形成“戏曲+游戏+旅游”线路。实施艺术乡建行动,丰富关雎文化园旅游产品,打造汤显祖文化主题酒店、民宿,提升汤显祖文化业态。加强汤显祖文化输出,依托中西玩美游学、Rose大咖等资源,推动中西文化、中非交流。
青田石雕历史悠久,因太鹤山下产青芝,故取名“芝田”,后改“青田”。青田石在中国国石评选上名列“四大国石”之首,青田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素有“石雕之乡、华侨之乡、名人之乡”的美誉。
“青田石雕”省级非遗工坊
青田石雕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现有国家级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省级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省级宣传展示基地1个、省级传承基地1个、省级传承教学基地1个、省级经典景区1个、省级重点文化节庆1个、省级非遗工坊2个。石文化共富产业园入选全省首批“共富工坊”典型案例。
图源/丽水发布 源新闻
近年来,青田县紧紧围绕“打造中国石文化之都”总体目标,按照“它山之石、青田成器”的思路,坚持石雕和青田印石两条腿走路,石雕销售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石雕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市场振兴,全面提升青田石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龙泉宝剑始制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以“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被誉为“天下第一剑”。2003年,龙泉市凭借龙泉宝剑被授予“中国宝剑之乡”的称号。2006年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接下来,按照申报书的行动计划,龙泉将围绕宝剑文化研究、策划主题文化活动及展览、推进非遗融入国民教育工作、创新研学项目、加大宝剑类文创产品研发力度等多方面,做好宝剑文化“深化、物化、转化”,打响龙泉宝剑文化IP,进一步赋能产业。
张有钢 摄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拥有1300多年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方山乡龙现村作为核心保护区,具备优质的水土条件、丰富的种养经验,生态和谐,景观多样,田鱼文化别具一格,鱼灯舞技艺精湛,还融合了侨乡文化。
方山乡“稻鱼共生”上榜全国首批“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这一荣誉提高了青田稻鱼共生在全国的知名度,使其成为特色文化的代表,吸引了更多人关注稻鱼共生研学体验。通过不断的宣传和推广,青田的稻鱼共生文化品牌逐渐深入人心。例如,稻鱼之恋系列文创产品受到欢迎,全球农遗大会吉祥物“鱼多多”广受追捧,这些都提升了稻鱼共生文化的品牌影响力。
青田推出稻鱼文化研学旅游线路,串联景点、完善配套设施、开发产品,带动乡村旅游与农副产品销售,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青田建成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为研学提供了专业的学习和参观场所,让学生和游客深入了解稻鱼共生系统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建成了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为研学体验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场地;投资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保障了稻鱼共生系统的稳定运行,也为研学体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通过研学体验活动,培养了一批稻鱼共生文化的传承人,进一步了解了稻鱼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遗产。
缙云是唯一一个以轩辕黄帝名号命名的县。早在夏商周时期,缙云百姓就将仙都鼎湖峰作为始祖轩辕黄帝祭拜。东晋年间,在缙云山下始建“缙云堂”,作为祭祀轩辕黄帝的场所。唐天宝七载,唐玄宗李隆基敕封缙云山为仙都山,敕改“缙云堂”为“黄帝祠宇”,时任缙云县令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题写祠名“黄帝祠宇”保存至今。
1997年,在仙都山出土了宋代朝廷祭祀时的“金龙玉简”;2022年2月,考古再次发现宋代文物金龙玉简,实证了“仙都洞天”道教地位和黄帝祭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谢灵运、李白、白居易、王羲之、杜光庭、李阳冰、沈括、朱熹、赵孟頫、徐霞客、汤显祖、袁枚等一众文宗巨匠,不仅给仙都留下了诗文,还有128处摩崖石刻,为浙江省最多。
缙云是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仙都景区以山水神秀著称,其主景点“鼎湖峰”高170.8米,是全球最高的单体石柱。2011年黄帝祭典(缙云轩辕祭典)被列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仙都景区获批浙江省非遗旅游景区;2019年仙都景区成功获评国家AAAAA景区;2021年仙都景区获批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全省第二批国际人文交流基地;辛丑(2021年)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成功升格由浙江省政府主办,成为我省目前唯一经国清组批准的省政府主办的祭祀类节庆活动。
通济堰
通济堰堰规
古堰画乡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先后荣获全国首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全国最美乡愁艺术小镇首批浙江省特色小镇等荣誉称号,入列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培育名单。古堰画乡有“三个世界之最”:世界上最早的(1600多年前)拱形大坝“通济堰”;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桥”;世界上最早的农田法规之一“通济堰堰规”。
詹南二司马
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范成大、王褆、赵学老、叶秉心等众多历史名人在此,也是“丽水巴比松油画”的发祥地,每年接待写生创作人数超15万人次,小镇有艺术工作室126家,有近300名创客在此入驻发展。
《画乡渡》演出照
景区主打“演绎经济”,3个版本行进式演艺《画乡渡》、舞台剧《渡娘》等舞台作品;丽水首个短剧《老板成了我的打工仔》等文化赋能景区。
《堰游记》演出照
下步从“通济堰”文物保护、类“画乡渡”演艺经济、“通济老街”街区打造、在“通济堰水韵文化小话剧堰游记”进景区、进校园等方面进行提升打造,不断深挖在地文化,以人文、艺术的方式进行打磨输出,让更多人了解莲都特色文化,感受莲都文化基因的魅力。
自2024年省文广旅厅启动“浙江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以来,丽水聚焦浙籍名人、浙学书院、浙风古韵、浙传典籍、浙出好戏、浙地臻品、浙派好礼、浙里畅游等八大领域,结合本地实际,深入挖掘各类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基因,两个项目入选十大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三个项目入选第一批浙江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标志性项目培育名单,其中龙泉窑(不灭窑火)迭代项目、松阳高腔现代化演绎项目已经顺利通过验收。
接下来,我市将以此次入选为契机,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本地文化资源,绘制黄帝文化、瓷文化等重要文化基因图谱,在整理丽水重要文化形态的历史脉络、底层逻辑和知识内核的基础上,多维度深度梳理丽水优秀文化发展脉络谱系,以文化基因的源头活水赋能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发展。
外国“老铁”们,免费游丽水,这些地方一定要去!
松阳古街市集、莲都“夜读”书适圈,省级上榜!
丽水文旅编辑整理
来源:文艺处
一审丨梁 子
二审丨陈伟红
三审丨蔡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