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文化断裂的真正原因

文摘   2025-01-26 08:58   北京  


文化断裂的真正原因
文:葛剑雄  

在讨论中国是否应该继续使用简体字时,有人提出了一个使人不得不重视的论点——简体字的推广导致了文化断裂。

要真是这样,简体字就成了中国文化的罪人。而推广简体字岂不是加剧或加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灭绝?

历史事实并非如此。

▌“人”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任何一种文化都离不开它的载体,都是通过载体得到保存、延续和传播的。

最重要的载体当然是人,是创造或掌握这种文化的人。特别是在文字和书面记录相当困难的条件下,人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无可替代,甚至是唯一的。

俗文化的载体是一个群体,除非遭遇特大的天灾人祸,一般不至于灭绝。雅文化的载体往往是少数人,甚至只有个别人,如果这些人失去了或被剥夺了传播能力,这种文化有可能断裂甚至从此灭绝。

但只要人还在,哪怕只有个别人幸存,这种文化还可能得到延续。中国历史上有不少雅文化都因为传承者的丧失而成为广陵绝响,但另一些雅文化不绝如缕的现象也屡有发生。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规定以吏为师,禁止百姓收藏图书。学者逃亡山林,有的连儒家经典也没有能保存下来,只能靠口头传播。汉惠帝时取消了禁止百姓收藏图书的法令,儒家学者才开始在民间传播学说,但由于原书没有完整地保留,长期依靠口头流传。


济南人伏生原来是秦朝的博士,秦始皇禁书时,他将《尚书》藏在墙壁间。等伏生在战乱后回家,发现遗失了几十篇,只剩下29篇。好在伏生还能背诵记忆,传授给学生。

汉文帝时,伏生已年过九十,行动不便,朝廷只能派晁错到伏生家学习继承。伏生讲一口齐地方言,又口齿不清,只能让女儿传达,但晁错说的是颍川方言,还有两三成的意思不明白,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记录。

要没有伏生,或者没有晁错的记录和传播,《尚书》的传承就会出现断裂。




▌另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是文献记载

在古代中国,另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是文献记载,主要是书籍。如果唯一的文献、书籍遗失了,毁灭了,又没有像伏生那样的人留作载体,它所记录的文化也会随之断裂以至灭绝。而这样的事在以往2000多年间何止万千!

在秦始皇的焚书和禁书后,经历了秦汉之际的大乱,先秦形成的典籍大多损毁,经过西汉时一次次征集和重编,到末年才形成由刘向、刘歆父子编成的《七略》,共7类、33090卷。

王莽覆灭时,宫中图书被焚烧。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都很重视学术文化,好在民间有不少收藏,经过多次征集,皇宫中石室和兰台的藏书又相当充足。于是将新书集中在东观和仁寿阁,分类整理,目录编成《汉书·艺文志》。

可是到董卓强迫汉献帝西迁长安时,军人在宫中大肆抢掠,将用缣帛写成的长卷当作帐子和包袱,但运往长安的书籍还有70余车之多。以后长安也沦于战乱,这些书籍被一扫而光。

经曹魏收集散在民间的图书,加上西晋初在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古墓中挖掘出来的一批古书,又恢复到29945卷。但不久“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爆发,首都洛阳饱受战祸,成为一片废墟,皇家图书荡然无存。

东晋初只剩下3014卷,此后北方的遗书逐渐流到江南,到宋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已著录了64582卷。齐朝末年,战火延烧到藏书的秘阁,图书又受到很大损失。

梁初整理图书,不计佛经共有23106卷。由于梁武帝重视文化,加上江南维持了40多年安定局面,民间藏书大量增加。

“侯景之乱”被平息后,湘东王萧绎(即以后的梁元帝)下令将文德殿的藏书和在首都建康(今南京)收集到的公私藏书共7万余卷运回江陵。加上他的旧藏,达到空前的14万卷。

但到承圣三年(公元555年),当江陵城被西魏军包围时,被他下令付之一炬。这一损失无法估量,因为直到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时,著录到的书籍才89666卷。

唐朝以后,虽然由于印刷术的逐渐普及,多数书籍有了复本,民间的收藏增加,在天灾人祸中得以幸存,但还是有大量孤本秘籍失传了,或者被蓄意毁灭了,由它们承载的文化也随之湮灭。



▌只要记录得到保持,文化就不会断裂

在中国历史漫长的过程中,记录文字的材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甲骨、金属、石料、竹简、木简、缣帛,变成了以纸为主。

文字本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变为以楷书为主,辅以行书、草书,并且不断产生一些被简化了的“俗字”、“俗体”。

但只要记录得到保持,文化就不会断裂。即使是3000多年后重见天日的甲骨文,经过专家的研究,也大多得到解读,使后人由此获得商代的大量信息。

至于有一些文化已被历史所淘汰,自然不会再有传承它们的人。但只要相关的记载还在,后人还是可以了解的。

例如汉族妇女缠足的现象已经消失,但通过五代以来所谓“金莲文化”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它的状况和影响。又如科举制度废除后,会写八股文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大概已没有高手了。但由于有关科举的史料和八股文都很丰富,研究科举和了解八股文并不困难。

近代的确存在文化断裂,那是由于某些文化载体受到损害或毁灭。

仅在那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中,就有多少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遭受迫害,从此丧失传承的能力!又有多少典籍文献被付之一炬!

这才是文化断裂的真正原因。


延伸阅读

   文化断层比肉体破裂更可怕

文:陈丹青

这些年我主要给艺术学生讲演,从来没跟非艺术专业的军人、医生交流过。主办方让我讲讲“人文”,我很茫然。人文是大话题,容易空。
——陈丹青



我就是小学毕业


我跟军人有渊源。我的爷爷是国民党军人,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参加过抗日,在淮海战役打了败仗,被俘虏了。他属于邱清泉兵团,打败他的是解放军二野还是三野?我忘了,但其中有个军人后来成为我的岳父。所以当年我爷爷败给我岳父。爷爷后来逃到老家广东,一路打到海南岛,他就到台湾去了。


我是老知青,插队8年,出国又是“洋插队”,整整18年。我的学历实际是小学毕业。

1966年后,我勉强上过两年初中,数学、语文课都没有上过,就是参加批斗老师,参加游行,参加劳动,混了两年就和几十万知青到农村去了,从此再没上过学。

等到1978年我考上中央美院,已经25岁,忽然变成研究生,让我填写学历,我就填小学毕业。他们说不可以这样填,你是同等学历,但我坚持这样填。到2000年,我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用,又要填学历,我仍然坚持说:我小学毕业。




所谓教养,首先得有礼貌


我也没教养。通常所谓“教养”,第一条,总得有礼貌。可是我到现在遇到有些小礼节,还是止不住地没礼貌――我喜欢逛古董店,最近我到罗马旅游,找到两条专卖古董的大街,一家一家进去看。有一家进去后,我就埋头看小雕塑、小文物,然后向一位很有风度的老先生问价钱。

问了几件,老先生都说不卖,我说:“为什么不卖呢?”他说:“这是我的店,你进来了,不跟我打招呼,就在那里看,然后问我卖不卖,我不卖。”我很少脸红的,当时脸红到脖子,非常难为情。我小时候常被大人训斥,训斥的理由不是顽皮捣蛋、翻墙砸东西,而是没礼貌,并不是这个人不好,实际上是不懂事。

小时候,年轻时不礼貌、调皮,甚至粗鄙,情有可原,尤其是在那么一个粗暴荒凉的年代;可是岁数大了,不经意之间,小时候“文革知青”那种没教养,那种粗鄙的人格,就露出来,这位老人把我点醒了。非常小的一件事情。

可是所谓教养、所谓礼貌,全看小事情。今天,我们的所谓“人文”状况,出了什么问题?我们普遍的教养,出了什么问题?一方面,在我们十年记忆中,中国的国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好。国家强大了,经济增长全球最高,年轻一代越来越知识化、现代化、国际化。可是也因为这二十几年的经济体制转型,中国又出现前所未有的大问题:大家都同意,我们的人文素质发生很大的问题,大家都不满意。



很多社会名流未必有教养

素质,泛指很多内涵,但我宁可用比较老的字,叫做“教养”,一是国民的教养,是慢慢养成的;一是推动教养,是历史慢慢形成的。

几十年来,是什么原因,使我们一些国民失去了教养,而且是起码的教养?很多很多有地位的人,教授、社会名流……你仔细去看,他们未必有教养。我本人的没教养,刚才已经有个例子。现在说个别人的例子,是别人对我没教养。
我有一次在厕所正撒尿,一个仪表堂堂的青年,二十四五岁的样子,是个研究生,立刻跑过来站在我后面大声说:“你是不是陈老师?我是从江西来的,你江西插过队,我要跟你照个相。”我非常尴尬,因为我正在撒尿。


他那样没礼貌,完全不懂应该在外面等我,不懂得不可以这样对一个长辈说话。出了厕所,他早已准备好了照相机,把我像人质一样一把夹住,不由分说就拍照。这样情况我不止一次遇到――虽然并不是每次都在撒尿――但一上来就抓紧,拍完就走,然后跟人说,你看!我跟陈老师合影。

我们小时候,所有大人都不许我们这样对待人,可是如今变成大学里司空见惯的事情。不是对我一个人,所有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或必须认识一下的,都这样,行话叫做“混个熟脸”――这就是没教养。



法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20世纪90年代有个案例:美国爱(依)阿华州,一位中国留学生枪杀了他的三个老师,还有他的一个中国同学。卢刚没得到他要的分数,另一个同学得到了,他忌恨同学,也忌恨老师。他带了手枪到不同的教室,把几位老师一个一个打死,也把那位温州同学打死。

事情发生后,美国非常痛惜,并不是痛惜他开枪杀人,因为美国经常发生校园枪击案,隔三岔五会有报道,这是美国的老问题――美国痛惜什么呢?在全世界天体物理研究方面,一共有6个最顶尖的教授,现在有3个没了,被打死了。天体学研究近百年的累积,现在一半变成空白,失去了重要的研究者。但我要说的是另一个问题。中国正在健全法制,营造司法改进的环境。

爱阿华区是个大学区,有将近上千名中国留学生,卢刚案发生后,全体中国留学生和家属非常紧张:我们在别人国家犯了案,杀了人,出门怎么面对美国人?可就在案发当天晚上,爱阿华州所有中国留学生家门口都有一封信塞进来,是当地教堂散发的,大意是说:“请所有中国人不要紧张,不要愧疚,我们都是罪人,都是上帝的孩子,请大家一起为死难者祈祷,为凶手祈祷。”

中国人安心了,第二天上学、上班,又受到美国同学和同事的口头安慰,然后教堂请中国人(不管信不信教)都来参加仪式,原谅罪人,超度死者。这事发生在我们国家会怎么样?我相信政府会有理性,不见得失控、失态。但在一个道德传统没有中断的国家,或者道德传统严重中断的国家,一旦发生这种悲剧,你会见证二者的差异。



文化断层比肉体破裂更可怕

今天整个人文状况发生问题,有远因,有近因。造成的后果是我们民族长期传递的核心价值观被中断了。中断以后,可以恢复,但伤口留着疤,无法回到原来的样子。

文化断层比肉体破裂可怕得多,后果也严重得多。“五四运动”把整个先秦诸子以来的大统,基本上给否掉了,但中国要现代化,要转型,不动这大刀子不行。1919年不可能预见大统,而1966年后把“五四”传统也颠覆掉了。那十年,人的问题,社会问题,在最近几十年慢慢显示出来,在各种形态、各种人群中,由各种新的原因和旧的病根,处处显示出来——这是真正严峻的问题。

但我们要对国家的历史有个大的体谅。为什么古老民族在当代遭遇现代化,必须转型,必须付出代价,甚至必须抛弃传统?因为那些传统不再适用新的国家形态,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社会结构――所谓“人文”,所谓“教养”,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就是这样作为代价牺牲掉的,直到国家富强到一定程度,我们又回到这个问题,回到“人”的问题,没法回避。

明清书话

风花雪月与人文理想
阅读+旅行+情感+故事
 

主编:明清 ;编辑:紫云    

邮箱:1547128352@qq.com


明清书话
读天下,享生活。杂览主义与理性思考;风花雪月与人文理想。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