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之光|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 谈家桢

政务   2024-12-13 13:45   浙江  


生命科学之光

 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 谈家桢 





在中国,有这样的一位科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他一生致力于破译“生命密码”的研究与教学,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中国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中国第一个生命科学院,为我国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他,就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谈家桢




“我,是属于中国的”


1909年,谈家桢出生于宁波市慈溪县慈城镇。谈家桢在家时有个小名叫“阿祥”,因为宁波话里“祥”、“强”的发音一样,再加上幼年谈家桢生性活跃顽强,所以大家都叫他“阿强”。“阿强阿强,你又跑到外头野去啦?”这意思就是说他犟头倔脑的,屋里关不住,总在外边乱跑、撒野。但父母宽容,没有对他过分限制。因此,幼年的谈家桢广泛接触了大自然,他与土地、生物逐渐亲近起来。幼年对草木枯荣、动物生死等种种自然现象的细微观察和感知,让他逐渐萌生起进一步探索生命密码的念头。

谈家桢自小聪慧,接受英汉双语教育。1921年,谈家桢进入教会办的宁波斐迪中学。在教会中学学习时,他对“上帝创造世界”这个说法心存疑惑。“我小时候常对着镜子问自己:我是怎么变出来的?人又是从哪里来的?到底谁创造了世界?”正是对生命起源与传承的好奇,为谈家桢日后走上遗传学道路埋下了种子。

1926年,谈家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东吴第三中学,并被学校免试保送苏州东吴大学,主修生物学。为解答年少时的疑惑,他主修生物学专业。谈家桢仅用三年半就修满学分,还担任比较解剖学实验课助教,义务担任惠寒小学校长,兼任桃坞中学生物课教师。

1930年夏,谈家桢获得理学士学位,随后前往燕京大学继续深造,师从中国遗传学家李汝祺教授,以异色瓢虫为实验材料进行色斑变异遗传规律的研究,仅用一年半时间完成研究论文,于1932年获得硕士学位。其研究成果得到现代实验生物学奠基人摩尔根 (Thomas Hunt Morgan) 的赏识。

1935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与导师摩尔根院士合影

谈家桢回到东吴大学教学和科研两年后,在妻子傅曼芸的支持下,于1934年赴美。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谈家桢师从现代遗传学奠基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摩尔根教授,两年内发表了10余篇论文。1936年,时年27岁的谈家桢获得博士学位,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毕业后,他深知祖国遗传学基础薄弱、亟待开拓,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选择返回祖国教书、做研究。面对挽留,谈家桢的回复是:“我不能一味地钻在果蝇遗传学研究领域里。中国的遗传学底子薄,人才奇缺。要发展中国遗传学,迫切需要培养各个专业的人才。因此,我在这宝贵的一年时间里,尽可能多地接触各个领域,多获得各方面的知识。我,是属于中国的。”

谈家桢题词:真理令人获得自由




“把中国遗传学搞上去”


1937年回国后,应竺可桢校长之邀,成为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在战火中辗转内迁。生物系最后也随之迁到湄潭的一个破旧不堪的唐家祠堂里。在这以后6年的时间里,谈家桢和他的学生们不受环境影响,心无旁骛地进行研究。祠堂中没有电灯、没有冰箱、没有实验器材,谈家桢先生就带领他的学生,以小小的桐油灯作光源,挖地窖当冰箱,用竹管瓦盆等当实验器材...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纷繁战火里,知识分子们用科研不断丰富着国家的知识储备。而他以及诸多随生物系内迁的学生老师们,用孜孜矻矻的行动,让这座本不会在史书中占用太多笔墨的唐家祠堂,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

1939年,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与毕业生在遵义

(前排左四为谈家桢,右四为贝时璋)

谈家桢在这般艰难的研究条件下,通过对异色瓢虫的深入研究,发现了瓢虫鞘翅色斑变异的镶嵌显性遗传现象,这一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至今仍被列为教科书的经典内容。1946年,谈家桢发表了“异色瓢虫色斑遗传中的嵌镶显性”的论文,丰富和发展了摩尔根遗传学说,引起了国际遗传学界的巨大反响。

此后,谈家桢还先后出版《生物学引论》《遗传与物种起源》《基因工程》《谈家桢论文集》《谈家桢论文选》等学术著作,对遗传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8年,谈家桢代表中国遗传学界出席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八届国际遗传学会议。会上,他被选为常务理事。会后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到意大利、法国、荷兰和美国进行讲学和考察。

1948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

新中国建国之初,中央在接收了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并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决定建立中国科学院。学院成立前及成立后的最初半年时间里,贝时璋多次往返于杭州、上海与北京之间,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学方面研究所尤其是实验生物研究所的调整与建立,并于1950年出任实验生物研究所所长。

1950年代,谈家桢(左)在进行细胞观察工作

1956年,“青岛遗传学座谈会”成功举办。会后,毛泽东曾4次接见谈家桢,并鼓励他“要大胆地把中国的遗传学搞上去!”时年9月,谈家桢办了第一个全国专门讲授基因染色体理论的研究班,招收研究生和进修生,先后组织多位一流学者给研究班授课。

1961年“五·一”节,毛泽东主席在上海接见了包括谈家桢等9位复旦教授在内的上海各界代表(座位最靠近毛泽东者为谈家桢)

1959年,谈家桢在全国率先恢复讲授经典遗传学,同年复旦大学生物系在全国高校中首次招收遗传学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1961年,谈家桢筹建了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

“中国的摩尔根”谈家桢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

1932年春,贝时璋在杭州松木场稻田的水沟里,观察到甲壳类动物丰年虫的中间性,并发现在其性转变过程中生殖细胞的奇异变化,即细胞解体和细胞重建的现象,从而建立了“细胞重建学说”,向传统细胞学说提出了挑战。研究组以《细胞重建——细胞起源的缩影》为题,对细胞重建研究的科学意义进行了理论总结。经过多年对丰年虫性转变、鸡胚早期发育和小鼠造血系统中细胞重建的深入研究,他提出了“细胞重建学说”。他指出:细胞重建是不同于细胞分裂的另外一种细胞繁殖过程,是在具有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下,从没有细胞结构到有细胞结构,一步一步地从头开始、从无到有重新组织起来的过程。

1970年代,又相继在丰年虫、鸡胚早期发育、小鼠造血系统(骨髓)、根瘤菌和沙眼衣原体等领域开展了细胞重建研究,首次发现了细胞的繁殖增生,除细胞分裂之外还存在着细胞重建的路径,从而创立了“细胞重建学说”。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停顿多年的学部活动亟待恢复。而当时生物学部主任童第周已经逝世。他受科学院领导之请代理生物学部主任之职,在第四次学部大会上做了生物学部工作报告,并圆满完成了重建生物学部领导机构和增补学部委员的任务。同年,贝时璋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80年,谈家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除此之外,美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及其多所高校都对谈家桢进行过表彰。

中国科学院授予学部委员荣誉奖

1999年,获国际正式批准,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542的小行星命名为“谈家桢星”,以此表彰这位中国遗传学的奠基人在创立和发展中国遗传学方面的伟大贡献。

“谈家桢星”命名证书




“我这一生没有金钱,财富就是学生”


谈家桢重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他的一生,也为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遗传学科研顶尖人才,为中国现代生物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执教以来,谈家桢对学生的培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学习、测验、科研上予以悉心指导,在生活中也细心关照。据相关报道,谈家桢曾表示,“我这一生没有金钱,财富就是学生。”每当学生的科研成果得到学术界肯定时,谈家桢都会把这些优秀的论文打印下来,装裱在自己的家里。“学生比自己强”,这让谈家桢感到欣慰。

谈家桢指导学生做实验

为了让学生们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理论研究,谈家桢总是及时邀请国外知名教授学者来中国交流遗传学的最新进展,也想方设法让国内的优秀人才出国交流。

1978年,谈家桢前往美国参加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成立50周年纪念会。这次会议,让谈家桢知道了中国遗传学研究与国际的差距。于是,第二年谈家桢以个人名义邀请自己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老同学、美国科学院院士邦纳(Bonner)教授一行,为复旦遗传学研究所举办的全国第一个高规格的“全国遗传工程分子生物学讲授班”担任主讲,系统介绍建立基因组文库、分子克隆等前沿学术进展,为中国开展分子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骨干。

1979年,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举办的“全国遗传工程分子生物学讲授班”合影

1989年9月,为了鼓励家乡浙江的学子报考生命领域专业,谈老以自己的稿酬和积蓄设立了“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学金”,此后他多次用稿费向奖学金捐资扩充基金。

1991年,谈家桢亲笔题词“人才辈出”

2008年5月,由谈家桢提议、经科技部批准,设立生命科学技术奖项,共设有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谈家桢临床医学奖,旨在促进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激励生命科学工作者不断创新。

2008年11月,这位一生为中国现代遗传学孜孜不倦付出的百岁老人在上海溘然长逝,走完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

吾平生无所追求,终生之计在于树人,希求我的学生以他们的学识服务于社会,贡献于人类。在我古稀之年,眼见我的学生,不论在国内或海外,个个脱颖而出,在各自领域里出类拔萃,不少人并以他们的创新精神走在生命科学的最前沿,做出了为世人所公认的成就,我为之感到兴奋。” 在为复旦大学百年校庆致海内外校友的一封信中,谈家桢曾这样表示。

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遗传学发展做出贡献、培养人才。从他的话语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谈家桢无私奉献的拳拳爱国之心,以及对后人的关怀勉励和殷切期望之情。前人用尽一生换来的遗传学领域的方兴未艾,后人当踵事增华,臻于至善!



参考文献:光明网、复旦大学微信公众号、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


一审一校:杨扬

二审二校:盛林忠

三审三校:安康


宁波帮博物馆
全世界宁波帮的“情感地标、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