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到底是干什么的?🤔

文摘   2024-09-08 19:26   澳大利亚  

年轻人都不好意思对别人说,ta们深夜上豆瓣,豆瓣鹅组🦢就像个穿了迷彩服参加化妆舞会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干嘛的。年轻人更是懵得不行:“这是个社交平台?是个评分网站?还是文艺小清新的乌托邦?”大家现在打开豆瓣,最头疼的就是——定位在哪里?


先说说豆瓣的过去啊,那可是文艺青年和知识分子的圣地。哎,那时候大家上豆瓣发书评、影评、音乐评论,个个都是“文化人儿”。要么聊《百年孤独》,要么论《教父》,总之,打开豆瓣就是一场文化的盛宴,一帮人围在那儿探讨人生哲理,感觉自己好像快悟出什么真理来了。


可现在呢,事情变味儿了。豆瓣,怎么就“变成”了一个让人“看不懂”的平台呢?原因很简单,平台想啥呢?它自己也没搞清楚。你说这是个社区吧,咱也不敢全盘否定,但你仔细一瞧,既不像微博那样适合抒发情绪,也不像抖音、快手那样搞笑爆笑。你说这是个评分网站吧,那评分系统倒是还在,可评分人数暴涨,质量也跟着缩水。原来呢,豆瓣是“影迷”必去的宝地,现在成了“黑子”和“水军”大战的主战场。


讲真啊,豆瓣最有趣的地方就是那个所谓的“小组文化”,这是啥?小组就是一群人在豆瓣上聊天打屁的地方。原来呢,小组是大家“以文会友”的地方,“一群有深度的人讨论着有深度的问题”,可现在啊,小组变成了“今天吃啥”“如何发朋友圈显得文艺”“怎么加入代购群”这样的闲聊场地。哎,你们知道吧,这个变化可不小!有时候小组里的讨论让你一度怀疑自己打开的是哪个贴吧,简直有种“莫名熟悉”的既视感。


那为什么年轻人现在觉得豆瓣尴尬呢?哎,这就好比你去了一家老字号饭店,结果菜单上全是流行的网红餐品,关键你还不知道这家店到底是继续做正宗菜,还是要转型成网红店。年轻人现在就是这种心态:一脚踩在“文艺”的门槛里,另一脚已经踏进了“社交”的陷阱。你说这是文艺社交呢?还是社交中的文艺?大家都搞不懂。


再说说豆瓣的尴尬啊,这平台的功能,真是有点“鸡肋”。你看吧,影评、书评、音乐评分系统做得确实还不错,但你要是真想跟人互动——这事儿就难了。评论区吧,不像微博那么活跃,你发条动态吧,底下几个评论估计也得等半天。真是让人一边刷一边陷入深思:“我这是在跟世界失联了吗?”年轻人追求的社交平台,咱得有互动、有参与感,你说你在豆瓣发句话,还得等人来点评,这社交体验能不尴尬吗?


话说回来,豆瓣的用户群体也是很分裂的。你看,有一部分老用户呢,还活在“豆瓣是文化交流地”的时代,坚持每天写影评、书评,用豆瓣打卡自己看过的电影和书籍,简直是知识分子的最后阵地。另一部分新用户呢,刷的全是“彩虹屁”或者八卦,真是一场文艺和娱乐的“世纪大碰撞”。


现在吧,豆瓣也尝试过搞点花样,比如推送功能、增加社交属性等等,但结果呢?没几个人买账。你说,大家一打开豆瓣就想看点有深度的东西,结果你给推送的全是“爆款电视剧”和“顶流明星八卦”,这不就瞬间掉了分吗?别的平台,玩社交那是一套一套的,豆瓣这么一搞,既没玩好文艺,也没玩转社交,反倒是让自己的定位越发模糊,搞得尴尬不已。


其实,豆瓣的这份尴尬,归根结底在于它没搞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你说它是个社交平台吧,互动性又差;你说它是个文化平台吧,用户群体的水平差异又特别大。年轻人想要的是什么?快节奏的互动,轻松有趣的内容,而豆瓣呢,慢悠悠的节奏、深沉的文艺风,和这个“刷刷刷”的时代有点格格不入了。


所以啊,现在的年轻人打开豆瓣,心里估计都在想:“我到底是来这儿干嘛的?”上来打卡吧,没啥互动;来发动态吧,没人理。豆瓣就像是个处于十字路口的老大哥,不知道该继续走文艺路线呢,还是该往娱乐方向发展。你说豆瓣的未来,究竟是往哪儿走?年轻人🧑‍🤝‍🧑你们自己说呢?


豆瓣这个社交平台,在今天的网络环境中,简直有点儿“中年危机”的味道——它年轻过,风光过,但是现在,不光是年轻人搞不清它的定位,就连豆瓣自己可能都在想:“我到底是谁?我该怎么走?”咱们今天就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个事儿,豆瓣怎么就走到了这个尴尬的处境,尤其是让一群年轻人摸不着头脑。

先来说说豆瓣曾经的“辉煌岁月”

哎,曾几何时,豆瓣可是文艺青年的“避风港”,是一个文化的高地。那时候,你要是说自己是个文艺青年,开口不提豆瓣,那简直就像是吃火锅不蘸麻酱,味儿全变了。

豆瓣最早可不是现在这种乱糟糟的样子,而是一个专注于书评、影评、音乐评论的平台。人们上豆瓣,就是为了展示自己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大家讨论的都是些“高深莫测”的东西,比如:“《百年孤独》里那种孤独到底代表什么?”或者“《教父》三部曲里的权谋到底有多深?”那时候的豆瓣真是有点像个文艺圈的“圣地”。

你想想,那会儿大家发影评、书评的水平,简直堪比写论文!每个人都拿出百分之二百的认真劲儿,甚至写完之后还要等人点赞、回复,那叫一个热闹。而你要是能在豆瓣上混出点名声,比如被某个大V点评一下,那简直就是“文化圈”里的大事儿,能吹一辈子的牛。

但是,变化是悄悄发生的

这些年,豆瓣渐渐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那个文艺青年们的“秘密据点”,而变成了一个有点儿“不伦不类”的地方。为啥这么说呢?

你看看现在的豆瓣,除了影评、书评,还有啥?是的,啥都有!你可以看到豆瓣上不仅有分享电影和书籍的,还有各种日常生活的帖子,小组讨论的内容越来越庞杂,甚至成了八卦、吐槽、带货的集合地。那些原来来“聊文艺”的人,一看这场景,估计都有点懵:“我是不是走错地儿了?这是豆瓣吗?”

再看看那些小组,曾经的小组讨论是多么高雅啊,大家热火朝天地聊电影、音乐、文学,动辄引用一些“高深”的理论,看得你怀疑自己是不是得去补课。而现在的小组讨论呢?哈哈,画风一转,成了什么“今天吃了啥”“怎样在朋友圈显得有逼格”“买什么口红最显白”。是不是感觉突然从“文艺圣殿”掉到了“生活杂货铺”?难怪很多年轻人会觉得尴尬:这是我要的豆瓣吗?

豆瓣的“社交功能”真的是尴尬


你们再看看豆瓣现在的互动功能,这也是一大问题。你说现在的社交平台,微信也好,微博也罢,都是以“高互动”著称的,发个朋友圈、发个微博,立马点赞、评论就来了,朋友们互动的热火朝天。而豆瓣呢?你发条状态,等了半天,可能都没人理。这个“互动性”,真的很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和这个世界“失联”了。你明明想着跟人互动,结果却发现自己像是在对着空气说话,多少有点尴尬。

为什么豆瓣的互动性差呢?这就要归结到它的用户体验了。豆瓣本来是一个“文艺交流”平台,大家上来是为了分享思想、表达见解,而不是为了“社交”。可现在呢,随着豆瓣不断“社交化”的努力,它尝试增加了各种功能,比如推送、点赞、评论功能,想要追赶“社交平台”的潮流,可惜,这些功能都不太灵光。你发条状态,等到的不是互动,而是“静寂如深海”。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打开豆瓣,心里估计也是懵的:“我到底是来这儿做啥的?发状态吧,没人理;不发吧,好像有点浪费了这个平台。”

年轻人迷茫的“豆瓣定位”

那为什么豆瓣让这么多年轻人感到尴尬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豆瓣的定位模糊了。你说它是个文化平台吧,确实有很多高质量的书评、影评,但你再仔细看看,越来越多的“快餐文化”也混进来了,豆瓣小组也从“文艺讨论”变成了“日常八卦”。你说它是个社交平台吧,那也不太对,互动性和参与感真的太低,和微博、微信、抖音这些高互动的平台比起来,简直就是“孤岛”。

豆瓣的用户群体也是分裂的。你看那些老用户,依然坚持每天写影评、书评,用豆瓣记录自己的文化生活。而新用户呢,刷的都是八卦、段子,甚至有些人连豆瓣是什么都不知道,就觉得是个好玩的地方来凑热闹。这种用户的分裂,也让豆瓣越来越难以找准自己的定位:我是该继续文艺呢,还是该跟上潮流,走上娱乐化的道路?

豆瓣的“生存困境”

再说说豆瓣的生存困境。你们想啊,现在短视频火得不行,抖音、快手、B站,一个比一个火。尤其是抖音,靠着“算法推荐”和“短平快”的内容,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而豆瓣呢?还在坚持自己慢悠悠的节奏,内容质量是不错,但就像一杯慢慢熬出来的老火靓汤,味道好是好,可这个时代,谁有那个时间慢慢品呢?

豆瓣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它不断尝试“社交化”“年轻化”,想吸引更多的年轻用户。可问题是,豆瓣的“根”还在文化领域,它的基因里带着一种“文艺范儿”,而年轻人需要的是“快速、高效、好玩”的内容体验。豆瓣一旦向年轻化靠拢,老用户可能会觉得失去了原来的味道;而如果坚持文艺路线,新用户又觉得不够有趣。所以现在豆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左右为难。

豆瓣究竟该怎么走?


其实豆瓣的尴尬处境,归根结底是它自己还没想清楚:我是该继续做“文艺范儿”的社区,还是要转型为一个全能型的社交平台?现在的豆瓣,既想保留过去的“文化积淀”,又想赶上年轻人喜欢的潮流,但这条路实在是太难了。年轻人需要的是快速的信息流,而豆瓣的内容节奏太慢,互动性也不足,导致它在当今的社交平台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

泼天流量,就是发擦边图🩸

看遍天下,还是抖音好看

许知远油腻的《十三邀》活到第八季了

                             公众号审查严格,关注➕我微信🌍👇



停车坐爱墨尔本
单方面宣布☝️这是将来粉丝过亿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