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第一铜车马、远古人类化石…… “成渝故道”邀你来打卡

文摘   2024-11-19 10:33   重庆  

从重庆到成都要多久?

现在,如果你选择最快的“复兴号”智能动车,那答案就是62分钟。但是在交通不发达、主要依靠步行的过去,这个时间则超过10天。

重庆璧山、永川、荣昌,四川安岳、乐至、隆昌、内江……一路串联下来就是久负盛名的成渝古道。

11月18日,“行走成渝故道”媒体采访活动走进资中市博物馆

这既是一条风景之道,更是一条人文之道。为了古道新颜被更多游客熟知,更是为了展示历史文化传承,11月18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成渝故道旅游风景道”采访活动正式启动。接下来的一周里,包括上游新闻在内的川渝两地主流媒体代表将深入“成渝故道旅游风景道”沿线,触摸古道沧桑,寻找巴蜀文化印记。

绵延千里的成渝古道一直是巴山蜀水自古相连的最佳佐证。但事实上,成渝古道并非只是一条,而是主要包括了“东大路”和“东小路”:东大路从成都出发,经川内的雁江、资中、内江、隆昌,过重庆荣昌、永川、璧山等地进入重庆城区;东小路从成都出发,经川内的乐至、安岳,过重庆的大足、铜梁、璧山等地进入重庆城区。

在本次采访活动期间,媒体采访团从成都市区出发,将一路经过成都龙泉驿区、资阳雁江区、内江东兴区、资中县、隆昌市、资阳安岳县、乐至县,探访成渝故道旅游风景道沿线的文化地标、自然山水、古道古驿、古城名镇、非遗传承、美食技艺等,感受山水人文的厚重底蕴。

“资阳人”头骨化石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

“在我们资阳市博物馆,大家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资阳人’头骨化石,也可以看到汉代第一铜车马的优美身姿……”11月18日,媒体采访团离开成都市后第一站来到了资阳。走进资阳市博物馆前,资阳市社科联原主席、资阳历史文化学者胡跃明这样跟大家做了“预告”。

但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想到,“资阳人”头骨化石其实和重庆、成渝铁路也有着密切关系。

在展厅里,上游新闻记者看到,展签显示这块头骨化石通长17厘米、通宽13.5厘米,厚13厘米。要说它和重庆、成渝铁路的渊源,让我们先把时钟拨回到1950年。当时,成渝铁路开始兴建,修建过程中,资阳段的工人在资阳境内九曲河畔挖掘桥基时,先是发现了60余件陶器、石器,赓即向当时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做了汇报。

“资阳人”头骨化石发掘于成渝铁路的修建现场

“资阳人”复原像

对文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的邓小平,当即决定组建文物调查征集工作小组,调查、保护铁路沿线文物。在随后的考古发掘中便发现了这个头骨化石。

后经专家研究,认定头骨化石为距今约4万年的女性化石,年龄在50岁左右,被命名为“资阳人”。更为特别的是,她也是中国古人类发掘中唯一的女性。

资中文庙一大特色就是照壁壁间的七孔镂空壁塑

离开资中市,采访团的下一站是内江市资中县的重龙镇。在这里,大家看到了巴蜀文脉千年流淌更加具象化的表现:一条“状元街”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中文庙、武庙分居左右两侧。

资中文庙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清道光九年(1829年)迁至现址。走进文庙,其中的“五绝一奇”看得采访团的记者们赞叹声连连。推开朱漆大门,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就是“第一绝”四川文庙唯一、全国罕见的“七孔照壁”。照壁上的七孔镂空壁塑图案精美得令人叫绝。

“这些图案串联起来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鱼跃龙门’的故事,但它又有不同……”讲解员介绍,通常“鱼跃龙门”的主角都是鲤鱼,但资中文庙照壁镂空壁塑里的鱼却是鲶鱼。“鲶鱼是我们资中的特产,这也表现了我们资中人的幽默和接地气。”

规模宏大的资中文庙大成殿

刚一走进文庙的大成殿里,讲解员就让记者先抬头看殿堂上方。细细一数,悬挂的匾额竟有10块之多。它们分别由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八位皇帝及民国时蒋介石、林森题写。“这在全国所有文庙中都极为罕见。”这座文庙里还有哪三绝和一奇,有兴趣的市民可以亲自前往资中一探究竟。

资中如今的大东街就是成渝古道东大路的其中一段

离开“状元街”,采访团还前往了重龙镇的滨江路。此前,火遍全网的刀郎“山歌响起的地方”线上演唱会就是在这里录制。很快,这里也成了全国刀郎歌迷心中的“圣地”。记者漫步广场时就有刀郎的歌迷正在直播。

而广场一侧古城墙内侧就是如今资中的大东街。“这就是古时上通成都、下抵重庆的东大路。”资中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曹永胜告诉记者,现在路两侧大家看到的建筑多为清晚期或民国时修建。记者发现,其中还有吊脚楼和精美的花格窗。“我们已经将这条街列为资中县历史文化街区,很快就将启动保护性开发。”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转载自:上游新闻

CQTV安全与法
重庆广电城市TV旗下优质内容品牌,感谢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