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 | 父亲是我一生的榜样

乐活   2025-01-19 15:13   北京  

写在前面:父亲在女儿的眼中是家庭的脊梁,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是自己一生中的榜样。本文作者是我内心敬重的老大姐,她的父亲也是我们所熟识的老前辈。6年前,我曾怀着深深的敬意写过一篇题为“品茶大师傅明环”的文章,今天将老大姐怀念父亲的文章转发各位朋友,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这位令人尊重的老父亲。

父亲是我一生的榜样——父亲傅明环百岁诞辰祭

作者  傅光丽

2025年元月是父亲傅明环的百岁诞辰。尽管他离开已经30多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始终在我脑海里萦绕,他的教诲始终铭刻在我的心中,并且影响了我的一生。

尊敬的慈父

对父亲的了解,原来只限于他对我的关心、严格要求与鼓励。

196811月,学校召开到陕西延安插队的动员大会。延安革命圣地是我们向往的地方,我便怀着激动的心情报了名。回家后与妈妈说了,妈妈不太情愿。爸爸下班回来,问了情况,沉思了一会儿,问我是不是想好了,如果想好了,就不要后悔,安下心,做好农村插队一辈子的思想准备。

到达陕北后,不满17岁的我方知农村的艰难。面对艰苦生活,我给父母写信时虽然只报喜不报忧,但也会无意间流露出一些无奈。每当此时,细心的爸爸都会及时写信给我,鼓励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发我的斗志。在爸爸谆谆教育下,面对困难我积极向上,得到贫下中农的认可。并在爸爸的指导下,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由于不到18岁,我先加入了共青团;此时父亲告诫我要经得住考验,要时刻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每次我探亲回家,到家无论多晚头一件必须做的事,就是父亲听取我的工作汇报。我一件一件事情详细汇报,他总是耐心倾听,不时提出问题,帮我分析原因,提出他的建议,使我终身受益。

父亲的字写得好,算盘打得又快又准,我很羡慕。问他是如何练就的,他说12岁到东北的一个店铺学徒时练出来的。那时学徒很难,每天早早起床打扫卫生,白天打杂,要想学习知识,靠着白天的仔细观察和默记要领。到了晚上别人睡觉了,自己才能偷偷练字和打算盘,东家要是看到了还要挨说。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父亲凭着坚韧毅力,勤学苦练,练就了一手好字;一辈子快速、精准地拨打着算盘,分析着北京茶品的购、销、存。

从尊敬到敬重


父亲从来没有和我们谈过自己在茶界的威望,我是在他走了以后,人们对他的那份真情中逐渐感受出来的。

由于我在陕西插队与工作,19909月才调回北京,对很多情况很生疏。1991年父亲溘然去世,对父亲的后事怎么办我一片茫然,是北京茶叶总公司一手操办的父亲后事。

在父亲遗体告别的那天,我很惊讶前来吊唁的人那么多。父亲的遗体停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告别室,告别室屋里屋外都是为父亲而来的人。当时的公司领导带着我一一介绍致谢,从国家商业部的领导到北京市二商系统的老局长,都是些平时难得一见的领导人。后来我调到二商局工作,在家中保留的签到簿上又看到了现在熟悉的局机关各处处长及各公司经理的签名。由于陆续到场的来宾较多,告别仪式由原计划一个小时改为两个小时。至今我还保留着一块白布,记录着当时去家里吊唁的人名。我们还收到全国各地业内发来的唁电,可惜的是没有保留下来。

告别仪式上,我记得当时到场的人都领到一张白纸——傅明环同志生平。生平对父亲的高度概括与评价,深深的印在我的心中

傅明环同志是山东省蓬莱县人,19251月出生,19549月参加革命工作,1966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1954年至1987年工作期间,先后任茶叶审评员,科员,业务组、审评组负责人,党支部委员,茶叶审评和拼配技师、工程师;全国名茶评审委员会委员、1987年被商业部聘请为茶叶专业优质产品审评委员;退休后任北京茶叶总公司技术顾问。

傅明环同志在三十七年的革命生涯中,一直工作在茶叶战线上,为繁荣首部茶叶市场,稳定茶叶质量,保证茶叶供应,呕心沥血,勤劳奋进,任劳任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63年被评为北京市“六好职工”,评为北京市副食品商业局财贸工会先进工作者;1981年至1983年被北京市物价局评为北京市物价先进工作者。退休前曾多次被评为北京市第二商业局局级、公司级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

傅明环同志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茶叶事业,他的去世是北京市茶叶界和我公司的一大损失。

看到这些,不由得让我对父亲肃然起敬,由尊敬到敬重。

从敬重到崇拜

从我懂事起的所有印象中,父亲总是很忙碌,早出晚归,经常出差,有时一次出去几个月。他走遍了产茶区的山沟,对各地茶叶的生长规律和加工制作了如指掌,在长期实践中练就了一手品茶的绝活,随手抓起一撮茶,根据外形、色泽就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茶叶的品种。沏上一杯茶,经过闻香、品味、观色、看叶底便可知道茶叶的优劣。父亲曾经亲自给我用透明玻璃杯冲泡过一款茶,先倒入少半杯水,再放茶叶,然后再沿着杯壁缓缓倒水至杯沿七、八分处,他让我仔细观察,慢慢的,茶开始一根一根竖起来,上下漂浮。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很是惊奇,也感到很深奥。铁观音这个茶种的产地及特征也是从父亲那里学到的。在父亲的熏陶下,我也成了一个喜欢喝茶的爱茶人。

老北京人喜欢喝茉莉花茶。计划经济时期,北京茶叶加工厂(北京茶叶总公司)每年要从浙江、安徽、福建等产茶省几十家茶厂购进十四万担(一担等100斤),近两千个批次,几百个品种的原料茶,其中投放市场的茶叶中花茶占90%95%价格从4元到160元不等。要把这些不同品种、不同价格的茶叶拼配成适合北京人饮用的每20元、15元、10元、8元、6元等不同规格的茶叶,重要的就是要凭眼看、鼻嗅、口饮。茶叶不像其他产品,很难有可比性,凭的就是过硬的审评与拼配技术。

说起当年北京市场的茉莉花茶,我的婆婆曾感慨地说: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沏上茉莉花茶,喝透了,才去干别的;下午还要再重新沏上一杯,那时候茉莉花茶味道真香啊!记得80年代初,我妈妈到西安,去临潼游玩时,用当地的水冲泡自带的茉莉花茶,打开杯盖,香气扑鼻,吸引了周围不少人,问“这是什么,那么香”。将占据市民心目中的茉莉花茶做到这个份,全凭经年累月积累的丰富经验和过硬的专业技术。那个年代,北方城市的不少茶叶公司经常会将北京茉莉花茶作为标准进行拼配,由此可见对父亲拼配和品茶技术的认可。

父亲退休后,有的企业慕名而来,高薪聘请他做顾问,都被他婉言谢绝了。父亲说,我是穷孩子出身,这工作能力和技术业务都是党培养起来的,是领导及同志们给的,我不可以对不起党,对不起自己的企业和良心,咱一个共产党员最后的光和热,应该无私奉献给本企业。

父亲以精湛的技术和组织能力,为北京茶叶总公司乃至茶界培养出一批茶叶技术人才。他认为企业的发展必须有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后备力量。随着年轻人增多,他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年龄大了,工作不了几年了,培养青年接班人当务之急。作为一个老同志有责任有义务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不能当做个人财富。审评室的年轻人有的从车间调过来,有的从大学茶学专业毕业分配而来,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他就在具体实际操作上下功夫,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边干边教,循序渐进地教年轻人品茶拼配,使他们很快掌握要领,能够独立操作和处理外省的业务往来。当看到年轻人在业务技术比赛获得优异成绩时,心里乐开了花,比自己得奖还兴奋,回家还不停地和家人说。我在北京、西安、杭州、福建等地曾遇到过向父亲学过茶的同仁,他们告诉我是父亲的徒弟、学生,而且十分动情的说师傅对他们的要求很严格,技术上亲自手把手的教,耐心的讲解,至今都留恋师傅的一举一动。在搬家整理东西时我也看到并保存了几十页父亲的授课手稿。

他的徒弟们回忆起当年同父亲学习品茶的情景,如同讲述昨天发生的故事……

每天上班进入审评室后,都会专注地盯着傅师傅,看他眼观、手捏、鼻嗅、口尝的审评完整过程,把师傅品茶的每个动作和每一句话用心记录下来,随后也像师傅那样,干看、湿看、开汤品茶。

茶叶购进,师傅带着我们验货、品茶、定价,我们还要在师傅指导下,根据茶叶的级别和茶叶的品质,核算成本,进行拼配。

茶叶拼配后,傅师傅还要带着我们反复品评,与老北京人喜欢的茉莉花茶的口味进行反复比较,确保茶叶口味的适口性、一致性和价值的稳定性,确保茶叶的品质始终如一。至今说起这些,他们还记忆犹新,有的徒弟说“师傅的超强业务能力影响了我们一生”。

1984年以前茶叶价格和质量由国家和北京市统一管理,茶叶市场价格委托北京茶叶加工厂代管。本市各单位自己采购进来的茶叶都要经茶厂审核后才能出售。父亲与同事密切配合,认真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维护了市场声誉和消费者利益。同时严把茶厂的产品质量,坚持不合格产品绝不出厂,在难度极大的情况下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与产区企业协商,每年都会为企业找回降质退价款百万元。二商集团原郭总经理曾几次讲到,在那个年代北京茶叶市场的物价出自你老父亲之手,他为保证北京市场茶叶品质的一致和价格的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评为北京市物价先进工作者。

父亲晚年笔耕不辍。1981年由父亲和张锡山合著的《茶叶商品知识》一书,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为七章,讲述了茶树的性状和采摘、茶叶的化学成分和对人体的作用、茶叶制造与分类、茶叶审评与拼配、茶叶特性与保管、中国名茶简介等茶叶知识。这本书凝缩了父亲的心血,在当时,对于弘扬茶文化、推广茶知识,起到了普及和助推的作用,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好评,至今还有企业用于员工培训教材使用

1988年北京茶叶总公司成立后,在担任技术顾问期间受商业部委托,负责《中国商品大辞典》茶叶词条编纂工作。

父亲几经收集整理,撰写的《19511987年北京市茶叶行业国营经济发展、经营历史情况》于198810月完稿。这是一份以大事记形式,记录了国营经济为主体的北京市茶行业发展与经营以及有关政策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

1983年开始,我在学校学习和工作。寒暑假回京,无论严冬酷暑总见他冲上一杯茶,摊上四百字稿纸,趴在桌子上写着。有一年的夏天天气十分炎热,我就问“这么热的天您写什么呢?”父亲回答说:“我把北京的老茶叶店都给整理出来,这也是北京茶叶界的重要历史,趁我们老人还在,整理出来,可以完整保留下来。

我至今保留着一尺多高的手稿,望着这些手稿,我似乎可以触摸到父亲内心的“茶世界”以及他老人家对茶的赤诚之心。

我退休后,沿着先父走过的路进入茶界,见到一些前辈,深情地讲起父亲视茶如命的往事,令我对父亲更加倾慕,崇拜不已。

一些老同志将他们保存的发黄的资料转交给我,其中:

1987年北京日报开展的“365里征程,365幅剪影”《无名者剪影》专栏历时一年半时间报导了360行的无名者,其中图文并茂刊登了《手眼口鼻皆为秤尺,优劣真伪顷刻分明—傅明环为市民评茶品茗知多少》一文。作为无名者的父亲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声名显赫的伟绩;有的只是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有的只是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北京二商报撰写的《品茶为了喝茶人》一文中,父亲说:“不用掏自个儿腰包,天天品茶,有人兴许认为这差事不错;其实这茶不是给我自个儿喝的,是为买茶人喝的,为的就是让买茶人喝的茶值那个茶钱”。

福建省茶叶检测中心原主任曾对我几次提起这样一件事。茶叶从计划经济的专卖转向市场经济初期,由于重视经济效益忽视了质量,致使对销区产生较大影响,私下议论较多。面对此情,在一次花茶工作会议上,父亲直接对产区亮出了自己的观点,面对面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尽管当时产区不理解,但事后引起重视,对促进茶品质量起到积极效果。

xx、刘xx在那个年代曾经多次参加商业部举办的全国茶叶会议,他们深深地感到,师傅在同行人心目中的地位。倘若师傅因故没出席会议,圈子里的人们似乎都觉得会议的技术含量低了。他为茶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因此他也在茶界建立了崇高的威望。

在北京茶叶博物馆展示着三款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贡茶。60年代初期,茶叶减产,内销市场供应不足,这批故宫普洱团茶有的打碎筛细,拼入散茶卖掉了,有的茶叶拼配时作为原料使用了。父亲则将大花捲(又名千两茶)、普洱金瓜茶(俗称人头茶)、普洱饼茶也叫七子饼茶,珍藏在茶叶审评室,亲笔写下说明。如今已经成为北京茶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湖南安化茶叶博物馆也展示着父亲写的大花捲又名千两茶的照片。


北京茶叶总公司(现北京京华茶叶公司)原彭总经理曾聘请杭州茶叶研究所所长,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骆少君、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原院长邵宛芳教授及张勤民等专家进行了开汤审评。参与此次品饮的张勤民先生描述如下:充满期待的三分钟过去,“金瓜”的茶汤被沥出:红似琥珀、浓艳剔透。再闻其香,多年积累的对普洱老茶香气认知的记忆被唤醒,“陈醇矫健”、“泛香同老墨”、“内香潜发、“陈韵”一个个感觉在脑海中闪现。“陈韵”!对,“陈韵" !

经过时间的洗礼,历尽风雨的“贡茶”,让我们领悟的正是这种“胜绝她芳”的陈韵。这种陈韵不仅体现在香气上,还体现在其滋味中。其味“香醇陈滑、甜暖静活、馨润可喜”,让自恃喝过一些老茶的我很感诧异,百年的风雨洗礼非但没有使茶味有颓败之感,反觉稳厚丰富。茶汤中呈现的丰富而宁静的世界似乎让人忘却了我们正生活其中的忙碌、喧闹、浮躁。饮后如春雨润物,无所不至,浸痕难消。有一种复合的满足感,既是生理的也是精神的。

父亲去世三个月后,北京日报记者范三成曾经在1991128日的北京日报发表一篇题为《留下芳香驻人间—记茶叶技师傅明环》的文章,让我又一次领略到父亲的高尚人生追求,他那“审评茶、拼配茶的绝技是用来为市民服务的;他一生为北京市民默默奉献着芳香,身后,他给人们留下的依旧是无尽的芳香”。

父亲的生命,为茶而存在,为茶而结束。他一生视茶为伴,视茶为友,视茶为自己的一切,为茶奋斗、操劳了一生!

父亲是我的骄傲,更是我一生的榜样。父亲的形象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里,父亲的教诲始终影响着我的一言一行。

    敬爱的老父亲永远活在我心中!


 


退休以后
退休以后如何开启新的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