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织图》为何诞生在临安?专家团队带着八个博士开展调查

政务   2024-10-13 17:22   浙江  



800多年前,时任於潜县令楼璹,沿天目溪遍访田园,体察农桑,绘制了光耀千年的《耕织图》,以其“图绘以尽其状,诗歌以尽其情”,成为历代皇家收藏摹绘、推崇嘉许的传世农事“教科书”。





800年后,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成立耕织文化中心,并特聘知名作家、浙江省文联副主席臧军为首席专家,带着8个博士和一众专家学者走进於潜,开展田野调查,潜心研究《耕织图》的前世今生、焕新活化。



12日,由臧军创作的《耕织图前世今生》研究专著墨香出版。借《耕织图》研究力作出版之机,临安举办“一图传千年,一城跃古今”耕织文化周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研讨耕织文化,共话国风,共品雅韵。



在880多年前的南宋初年,江南地区到处都是耕织发达之地,为什么《耕织图》偏偏诞生在於潜?臧军和他的同事通过数月的田野调查和古籍查阅发现,《耕织图》的诞生与於潜的自然条件、政治历史、社会发展的独特环境有关。



从历史条件看

唐代末年

临安人钱缪创建了吴越国,定都杭州

缔造了“人间天堂”、富庶江南

为宋代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的繁荣

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历史上三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地区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人才,推动了南方快速发展;


宋室南迁定都杭州,将原在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改建在南方,为江南地区全方位发展夯实了基石;


宋代朝廷大力倡导农桑生产,推行劝农政策成为各地重农课桑的“指挥棒”,使农耕的宣传推广有了时代需求;


唐宋时期,大批文人墨客诗画之作热衷描摹现实生活,乡村诗画写真风靡神州,为《耕织图》的诗画表达提供了文化氛围;


南宋京城临安西郊於潜县,为首都畿县,资源丰沛,农耕兴旺,蚕桑发达,为《耕织图》问世提供了创作沃土;



楼璹出生在宁波书画世家,是一位诗画高手,担任於潜县令的短短两年时间,将所有心力都投放到了田野采风和农桑生产的艺术创作中。所有这些都是《耕织图》诞生的必要而充分的前提条件。

从自然环境看

於潜最显著的地貌特征是“一山一水”

即天目山和天目溪


大山的耸立带来丰沛的雨量和温暖湿润的气候;天目溪的延绵流淌,滋润出百里沃野和万顷良田,造就了“江南粮仓”。如今,於潜许多村庄的名字都与“田畈”、稻谷和蚕桑有关,如“秧田坞”“盈村”“桑干村”“米筛村”,还有九里畈、对石畈、田干畈、敖干畈、堰口畈等等,可见,“江南粮仓”并非虚名。


如现在的“秧田坞”这个地方,旧县志中被称为“秧田庄”,大约有30多户农户居住,村民主要从事秧苗培育,将集中培育的秧苗提供给周边百姓种植。试想,如果没有大规模水稻种植的秧苗需求,又怎么会一下子冒出专门生产秧苗的村庄呢?



时过境迁,於潜百姓的农耕情结依旧。如今,在昔日的“盈村”附近,已是连绵面积4050亩的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在一望无际的水稻田里,坚立着“天目粮仓”的新招牌;与“米筛村”隔路相望的,是一家以现代农业观光体验为主题的民宿“皮园”。


文化研究

意在以文化人、文为今用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管理研究院教授、博导,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萧放建议以活化的方式让《耕织图》从纸上走下来,让农耕文明的内涵传承与文旅景观打造和展示结合起来,将物理空间的展陈与动态活动的传承结合起来。比如策划推出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每个节气都有好吃好玩儿的东西,将它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使於潜成为《耕织图》的发源地、传承地、体验地。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中国农村社会学会副会长朱启臻则建议,把家庭农场与现代版的《耕织图》建设结合起来,融入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技术,打造几个业态各具、神韵纷呈的当代於潜《耕织图》,推动城里人返乡创业、农民家门口就业,实现村落文明的重振与复兴。




为彰显文化惠民,耕织文化周期间,还举办“耕织新味”共富集市、“耕织新曲”音乐派对、“耕织新戏”话剧表演、“耕织新图”主题画展、“耕织新风”群演晚会等系列活动。




资料/杭州日报 记者 管光前  通讯员/杨杰 郑洪涛  部分图/临安发布资料图

往期回顾

1.区委财经委会议召开

2.临安这个“杭州最卷小区”攒了把“高端局”

3.减排25000吨!

4.首批汽车PPK已炼成!临安这个项目迎来新进展

5.4.3亿元!新一波消费券来了

临安发布
权威信息发布、热点事件回应、民生信息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