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土壤司近日联合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向全国网友推出“环境美不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建议这里提”征集活动。留言板收到网友反映农村黑臭水体、生活污水乱排、畜禽养殖污染、生活垃圾乱堆乱倒等各种问题,也得到网友积极建言献策。
“我们要眼睛向下,把顶层设计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在披荆斩棘的改革路中,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激发出人民的无穷力量,我们才能不断创造发展奇迹,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当下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农民是乡村的主人,生态环境部土壤司广开言路征集意见,正是“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的具体体现。
在留言板里,网民提出各种问题,生态环境部土壤司一一作答。
Q1:
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网友问:
村庄污水井外溢,夏天到了,天气炎热,污水井臭气熏天,污水流的满街都是,周边住户和过往路人都受到很大影响。
生态环境部土壤司答:
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已对污水井及配套管网管进行疏通,已解决污水井堵密导致污水外溢的问题,下一步将加强日常巡查,发现有污水井外滥现象及时解决,确保不对周边住户及河流生态造成影响。
Q2:
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网友问:
生活污水满大街,没有下水道,顺着街道流。
生态环境部土壤司答:
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目前已对厕所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下一步将组织疏通村内雨水沟渠,采取灰水就近消纳、黑水资源化的方式,实现污水横流问题管控;同时,针对待拆迁村现状,完善废水收集排放系统,实现污水有效管控。
Q3: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的网友问:
某中学违规排放污水,厕所污物从山上直排进小区门口的河道,一方面造成老人小孩感染细菌生病,另一方面造成山体滑坡,如果山体滑坡继续加重,山上的高压线塔将会直接倒塌,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生态环境部土壤司答:
当地政府已督促涉事学校完成污水管道修复并接入市政管网;针对山体滑坡隐患,开展污水管道、河道内原收集井优化加固;对雨水冲刷造成的山体沟壑进行修复,对山顶汇雨面加固挡土墙,防止雨水汇流对山体造成冲刷产生的隐患。
Q4: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的网友问:
村里设置的垃圾点数量极其有限,百姓倒垃圾很不方便,而且现有的垃圾点管理还很不规范。
生态环境部土壤司答:
属地街道已对反映问题点位和巡查发现的垃圾进行了集中清理,共清运垃圾约6吨;当地住建部门指导属地增加了3处垃圾投放点,并加大清洁扫保力度。
Q5: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网友问:当地有养殖户未建有化粪池处置粪物,在猪舍旁随地倾倒粪便,严重污染土壤和地表水源环境。
生态环境部土壤司答:
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已要求该养殖户尽快建设集污池,废水经沤熟后还田,日常加强堆粪区域管理,防止臭气污染周围环境,当地执法人员将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确保整改措
一枝一叶总关情。“好问于民”推改革,充分体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今年7月末,生态环境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说,截至目前,“十四五”全国新增完成6.7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5%以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的8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自然村比例超过90%。
诚然,发布会也指出,“农村生态环境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仍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突出短板和明显弱项。农村生态环境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持续提升、久久为功”。
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例,土壤司相关负责人提出,不搞“一头热”“ 一刀切”“一窝蜂”“一阵风”。
要坚持“问需于农”“问计于农”“问效于农”,共建共享,不搞“一头热”。坚决守牢两个底线,既不能村庄污水横流,也不能污水直排环境,确定“三基本”的治理成效评判标准,即基本看不到污水横流;基本闻不到臭味;基本听不到村民怨言,治理成效要为多数村民群众认可,不搞“一刀切”。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也要分类施策,突出重点,不搞“一窝蜂”,不照搬“城市经验”;建管并重,健全机制,不搞“一阵风”,确保建一个成一个,成一个用一个。
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共同指导省级、市级部门建立常态化摸排调研机制,以“四不两直”方式开展现场调研,加强社会监督,征集群众诉求,回应群众关切,在解决问题中推动整体提升。
细微之处见真章。
向全国网友征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建议,可以让工作真正“沉下去”,听听群众诉求,把问题汇集成“民生清单”,并拿出务实举措,确保“民生清单”早日成为“幸福清单”。
农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和重要参与者。美家园、美家乡,共同创造和呵护身边的美好环境,共同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新画卷,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参与。
从“人民期盼”出发,以“人民满意”落脚。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关乎村民生活品质,决策必须多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让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决策、治理、评价全过程,才能“聚人气”,让村民对治理效果更有获得感,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