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青松:巧设情境,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具实践性

文化   2024-11-28 21:03   江苏  


语文教学中的学习情境,是指为了特定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包含一定学习元素和相关背景信息的语文学习任务、活动或问题场景。情境设计应始终围绕教学目的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以生动鲜明的形象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创设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语境中实践语言表达,逐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让情境设计服务于语文课堂教学。


结合文本内容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材题材丰富,学生受限于年龄、知识面、阅历等,在理解课文题材、文本内容时存在一定难度,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导入常常难以开展。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以《纪念白求恩》一课为例,由于文本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对白求恩的事迹不是很了解,因而缺少学习的动机。如果教师仅仅将本课作为一篇常规的议论文来教学,一味枯燥地强调议论文的三要素,让学生去概括文章每部分的大意,那么学生对白求恩精神的理解也就难以深入。教师应摆脱常规的议论文教学模式,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相关的背景知识,从而深入理解文本。


结合文本内容,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情境:为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白求恩精神,学校准备举办一次白求恩事迹展。作为负责人,你会为展会设置哪些板块呢?每个板块又准备展示哪些内容呢?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的资料,布置不同的板块。


学生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有的想展示白求恩的生平,有的想展示白求恩的精神,有的还想展示人们对白求恩的评价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主动搜集白求恩的生平事迹,以及相关的资料。经过讨论,最终确定了展会共设置三个板块:不朽的一生——人物生平厅,介绍白求恩的生平事迹;伟大的精神——精神传承厅,介绍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不灭的品质——光辉形象厅,汇总不同人物对白求恩的评价。这样的情境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更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建构整体的学习框架,觉得语文课堂是有趣的。


此外,情境设计要凸显时代性,可以融入三维动画、大数据统计等手段。例如,在教学《老山界》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地图软件真实地还原红军翻越老山界的三维路线图,让学生跟随红军的足迹,体验地势的崎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统计,向学生展示红军在长征中经历的大小战役的次数、翻越的最高的山脉的高度、渡过最宽的河流的宽度,以及遇到险情的次数,让学生感受革命前辈的艰辛,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红军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


结合学习任务巧用情境,

驱动深度学习发生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合理安排学习任务,有效激活学生相关知识经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研讨,驱动学生深度理解、迁移和应用,发展其高阶思维,使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例如,郑振铎的《猫》在人的感情变化中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思,要让学生理解如此复杂的内容,教师就必须在情境中合理安排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完成对文本意义的主题建构。结合文本内容,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情境:郑振铎家有“三次养猫,三次亡失”的经历,一家人对第三只猫的情感最为复杂,在埋葬第三只小猫后,郑振铎先生让家人在家中为小猫办了一个“纪念会”。根据“纪念会”这一学习情境,笔者又安排了如下的学习任务: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分别扮演郑振铎、三妹、张妈、邻居并展开讨论。首先,讨论要明确这些问题:第一,郑振铎在看到可怜的小猫遭到毒打时是怎么想的;第二,三妹究竟喜不喜欢猫,她为什么不喜欢第三只猫;第三,了解张妈把小猫带回家时的情况,以及芙蓉鸟事件后她为什么没有替小猫求情。其次,从邻居的角度对一家人诬陷第三只小猫的做法做出评论,并在听到郑振铎的忏悔后,归纳这件事情给一家人的启示。


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这场复杂的人性讨论;精心设计安排的课堂学习任务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有效地驱动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理解作品,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后,学生顺利地归纳出文本的主旨:生活中无论面对什么事情,千万不要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偏见来判断,否则可能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后果,自己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此外,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这意味着语文的深度学习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价值。


又如在《孤独之旅》的教学中,笔者围绕“孤独与成长”这一主题,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校文学社组织社员阅读了《孤独之旅》,大家都对经历家道中落,于孤独中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的杜小康印象深刻。同时,大家也产生了疑问:成长之路一定是孤独的吗?大家决定以此问题举办一次辩论会。情境任务也顺势产生:作为社员,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体验孤独的经验,以及自己的成长经历,论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与杜小康年纪差不多,都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也都对“成长”有着自己的思考,很快就热情地参与辩论。正方认为:成长之路一定是孤独的。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而失学,离开了村庄、人群,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和依靠,造成了人际关系上的孤独,这种体验无异于一种精神折磨。而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杜小康又体验到了对自然环境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这是一种生命的孤独感。生命中的意外在所难免,因而成长途中的孤独也就成了必然。而反方则认为:成长之路不一定是孤独的。杜小康离开了熟悉的村庄和朋友,但他还有父亲和鸭子的陪伴。面对自然界中的暴风雨,杜小康迈出了追赶鸭子的步伐,最终捡到鸭蛋,标志着他和父亲的关系一步步由矛盾走向融洽,加深了父子之间的理解。此时的杜小康,已经熟悉了陌生的环境,还对未来家境变好充满希冀,人生也充满了希望。


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也谈到了自己在成长中遇到的“孤独时刻”:转学后因为离开熟悉的老师和同学,在新的学校里不敢和别人交流,感到十分孤独;因为生病住院,在漫长的时间里,既有对疾病的恐惧,也有卧床的孤独,更有对未来的迷茫。但是,学生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在孤独中锻炼了自己,思考了人生的意义。通过辩论,学生领悟到成长之路上难免遇到困苦,面对命运的抛弃,人难免陷入孤独。然而,曹文轩在《论孤独》一文中却说:“它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这是一种内省式的孤独,而成长就是人在“被抛弃”之后,靠着这种“孤独”来自省,从而不怨尤、不颓唐,积极地面对一切挑战。


由此可见,教师结合学习任务巧用情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才能驱动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让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层次感。


结合课堂评价选择情境,

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语文课标指出,“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评价过程和结果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与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教师应基于情境实施课堂评价,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如在教学《带上她的眼睛》一文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情境:2024年正逢《带上她的眼睛》发表二十五周年,为了推动科幻文学的发展,让更多人了解这篇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的名篇,《科学画刊》的主编在取得作者刘慈欣的同意后,准备采用画刊的形式刊发一期“二十五周年纪念版”。主编将“纪念版”的具体工作安排给了你们这个编辑小组,将根据以下评价量表,对你们的工作成果予以评价。



笔者安排学生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设计画刊,并要求学生根据“设计评价表”,采取自评、互评、小组评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已有方案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和补充,综合整理后选出最优的画刊设计方案。之后,教师和全班学生作为主编团,对不同小组的方案实施课堂评价,点明优点,指出不足。最终,全班汇总所有方案,总结出一份最佳的画刊设计方案,制作出成品。


通过基于画刊设计的情境,教师可以借助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的认知过程、思维方式、态度情感等。比如,在有些学生设计的画刊中,沈静与“我”的图片大小、多少的比例不协调,反映出学生对文本主旨理解得不够透彻,只将沈静作为小说的唯一主人公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带上她的眼睛》是刘慈欣思考人的精神自由和自身价值的一篇科幻小说。而“设计评价表”的使用,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评价工具的同时,也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供了支架。比如,学生只将沈静作为小说唯一的主人公来看待,就是忽视了“评价表”中“引导读者关注沈静与‘我’的互动”这一提示。经过提醒,学生很快认识到:刘慈欣借沈静与“我”的互动,歌颂乐观、敬业以及为了科学而不怕献身的精神的同时,也表达了平凡的事物同样需要我们去珍惜的哲理。


此外,多元评价主体既是分工合作的成员,也是实施评价的主体,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分工合作、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评价多元化,更加客观、全面、细致,对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情境设计指向学生生活中面临的真实问题,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具实践性。通过结合文本内容创设情境,教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配合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从而实现深度学习的发生。同时,真实情境的引入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用于解决真实生活问题,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基于情境实施课堂评价,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还能确保“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落实。因此,教师应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更加重视情境设计的运用,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教学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四安中学


END


▍来:《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4年第8期

▍图片来源:部分来源于网络;千库图库

▍综合整理:凤凰好教师   ▍编辑:程康

▍声明: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以下是广告,确定不看看?















凤凰好教师
凤凰好教师--优质教师学习资料的集结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