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清王朝内忧外患之时,隶属绍兴府的萧山县出了一名位重权高的宰相级人物朱凤标。
虽然,那时萧山中进士的人屡见不鲜,但经皇帝“殿试”而中榜眼的,朱凤标还是头一个。
时空荏苒,繁华落尽,经过多年风雨的侵蚀,朱凤标故居一度老败空朽了。
幸运的是,经过多次精心修缮,这座有着“榜眼墙门”之称的朱凤标故居,在2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门高窗阔,威严十足。老墙门的祥瑞花纹宛如生动的画卷,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这里,不再是人丁兴旺的宅院,而成为了一个省级文保单位,但一角一隅的陈设,一步一景的展品,都透露着朱氏家族世代相传的清廉正直之风。
或许,这就是朱凤标故居跨越时空的意义所在。
一场修缮的“长跑”
让老宅焕新颜
黑瓦,朱阁,白墙,赤门。
一条小巷依偎在故居门前,串联起一幅古老和现代交融的时代画卷:小巷一侧是现代化的居民楼,村民们或闲聊,或做手工,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另一侧,历经两百多年风雨的朱凤标故居,幽静简朴,仿佛在默默守护着那段厚重的历史。
朱家坛村由前朱、后朱、庙东金、河西莫4个自然村组成,目前全村户籍人口2200人,其中朱姓人家1144人,约占总人口的一半。此外,还有50多户朱姓人家迁至新塘街道的傅楼村,另有50多户迁至湖州、嘉兴等地。
不过,朱家坛村的朱姓居民,最为集中。
朱凤标故居是1999年被列为杭州市级文保单位的。在朱家坛村党总支书记韩军的记忆里,1999年之前,老宅里还住着20多户人家。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家庭陆续搬走,“有的房子住人,得到了较好的维护和修缮;有的房子无人居住,因年久失修就直接坍塌了。”
曾经浩穰的深宅大院,之后成为破旧的大院落。为了保护这一段珍贵的历史,一场修缮的“长跑”拉开帷幕。
从2014年开始,新塘街道共投入4500万元对朱凤标故居进行了整体修缮,总修缮面积达5100余平方米。2014年、2021年分别对故居一期、二期进行修缮,修复了故居的主体结构,砖雕、木雕等建筑构件,尽力保留原有风貌和韵味。今年又对故居及周边进行整体改造提升。
以故居北门前面的院墙为例,院墙下面部分用石壁板拼砌而成,萧山当地叫作“石壁销墙”, 这种石墙在萧绍地区的宗祠和大户人家比较常见。修复过程中遵循“修旧如旧”原则,石壁板主要采用本地石材,如东湖石、洋山石、高湖石等,从绍兴走船运运输至此。
“这些石壁板通过14道程序加工而成,石柱与石壁板之间是通过榫卯原理相互咬合的,非常牢固。”据故居解说员介绍,故居修复的时候这个石壁板售价是1000元左右一块,按照现在银价7元左右一克,折算到清朝时候,这一块石壁板在3两银子左右。
如今,经过精心修缮的故居已恢复昔日风貌。从新城路一路往南,到底左拐,进入村道,“朱家坛村”的牌子就醒目地立在路边。作为村里最古老的建筑,朱凤标故居就坐落在村子中间一片较为开阔的地带。
走进西墙门,映入眼帘的是典型的江南厅堂结构式建筑。第一进中间为过道,两侧为布局雅致的书房和客房。门坊一直保留着原有的风貌,上面刻有精美的砖雕以及“绍闻衣德”四字,寓意“继承学习先辈的美好品德”。这是朱氏教育自家人的古训,也是朱家独有的家风,朱氏人才辈出得益于此。
第二进为大厅,是旧时大户人家商议族事、招待宾客的场所。门坊内外刻有“南山雀气”和“绳其祖武”,两侧砖雕上有《三国演义》故事图案,其中张飞大战长坂坡等场景图案清晰犹存。第三进为朱家的生活起居之地,两排旧式桌椅排列两侧,正堂挂着朱文端公的坐像。
东西两墙门后有一条小河,与北面的运河相连。小河之上横跨一座玲珑石拱桥,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景观。河岸的石磡上,还有当年朱家停船钉柱系绳的牛鼻栓。而故居内砖雕、石雕、木雕三雕装饰极具传统文化特点,雕刻题材有人物、动物、花卉、字符等,灵巧生动,线条优美,可看出主人的儒雅气质和生活品位。
距离故居不远处,还有一处名为“万寿庵”的老房子,是朱凤标幼时看书的地方,每日雄鸡鸣啼之时他都会在这里读书。朱凤标的童年大多数时光是在这里度过的,后乡人为纪念他,把万寿庵改称雄鸡庵。
而今“雄鸡庵”门楣上,还刻有朱凤标手书的“金绳觉路”四个字,源自李白的《春日归山寄孟浩然》:“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目前万寿庵用作仓库,据负责看管房子的老人回忆,“文革”之前这里香火不断。
清廉正直之风,永不过时
“修缮朱凤标故居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清廉是永不过时的。”新塘街道纪工委书记沈幸飞表示,朱凤标以廉洁奉公、正直不阿的作风为后世树立了典范,他的清廉精神对于当代廉政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修缮故居,不仅是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是对清正廉洁传统的传承和弘扬,能够激励当代人学习这种正直、廉洁、刻苦的精神,为社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朱凤标自道光十二年入朝为官,从政四十年,历任五部尚书,堪称宦海“常青树”。在任期间,他查办山东盐务,查验海运漕粮,足见其清介有守,廉政有威。
朱凤标的刻苦精神,也为人们广为传颂。他自幼勤奋好学,但因家境贫困,家中蜡烛稀缺。据村民所言,某天夜里,他在书房中借着月光默诵白日所学的诗句时,发觉邻居家中灯火通明,热闹非凡。为了节省灯油,朱凤标便仿效古人“凿壁偷光”,借洞里的光线来看书。
有一年冬至,朱凤标的邻居家中灯火辉煌,麻团也做得喷香。朱凤标却两耳不闻,埋头读书。这户人家的佣人看到他如此勤奋,私下送给他一碟麻团和糖,朱凤标一边拿着麻团蘸糖吃,一边仍在看书。后来佣人发现朱凤标嘴巴上全是黑色的墨汁,才知道他把麻团蘸到了砚台里。这件事一传开,大家都说:“朱凤标这么用功,将来定有出头之日。”
追本溯源,朱凤标砥志刻苦的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祖先的影响。在故居序厅中有这样一句话,“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这句话出自《朱子家训》,意思是说看见不义的财物不要去拿,遇到合理的事物要遵从。这句话也强调了,做人要一身正气。《朱子家训》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朱氏人。
朱凤标的家风极好,儿子朱其煊(1838—1915),也以为官清廉著称。朱其煊曾任户部郎中、四川嘉定知府、湖北荆襄兵备道、福建按察使等,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山东布政使。在山东任期内,朱其煊将津贴5万两以充费用,受到皇帝嘉奖。朱其煊之子朱有基,曾任九江知府、川东道台。朱有基之子朱文钧,光绪年间留学欧洲,毕业于牛津大学,辛亥革命后,任财政部参事、盐务署厅长,后脱离政界,致力于文物收藏与鉴定。朱文钧生有四子:朱家济、朱家濂、朱家源、朱家溍,父子个个饱学,皆是文艺大家,每个人都是一部非凡大书。
比如朱家溍是朱凤标的第四世孙,是我国有名的文物修复专家,故宫博物院第一批文物专家王世襄对他的评价是“比溥仪还溥仪”。他编纂的《国宝》一书,被作为国家级礼物赠送外国元首。朱家济是朱家溍的哥哥,是中国书法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批书法技法教师。他的作品艺术价值非常高,我国限制出国境作品中就有他的作品。
“朱凤标是家风家训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他用一生丰富了朱氏家风,成为萧山朱氏家族的家风内核。虽然去世已久,但他留下来的精神财富一直滋养着后代。”朱家坛村党总支书记韩军说。近期,凤标小学和新街三小的学生们也前往朱凤标故居参观学习。朱氏家风,也将帮助更多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塘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朱凤标故居作为区廉洁文化教育基地与红色文化活动阵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街道以朱凤标故居为IP组织开展了多项活动,积极传承和弘扬《朱子家训》。今年10月10日,在市、区纪委监委的指导下,杭州市党员干部“廉洁好家风”活动作品展演暨朱凤标故居开馆仪式圆满落幕。接下来,新塘街道还将重点围绕朱凤标文化地标打造,深度挖掘文化名人资源,以文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以文物活化利用推动精神共富,以家风建设厚植新时代党风政风社风的家庭根基。
朱凤标故居,包括故居、万寿庵,万寿桥、船道及石拱桥等,面积约6380平方米。清代建筑。
朱凤标(1799-1873),字建霞,号桐轩,朱家坛村人。道光年间登上政治舞台,历任三朝,官至大学士,他一生清正廉洁,且主张抗英,有崇高民族气节。其子孙后代或为官或治学,皆为栋梁之材。勤政报国,厚德传家,萧山朱氏家风代代相传。
故居又称“榜眼墙门”,分为东、西两座,各三进,是萧山境内残剩总体建筑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大宅门”。其中,西墙门是朱凤标出生的地方,由他的祖父朱镔所建,东墙门由朱凤标为官后扩建。2023年6月评为浙江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布温馨提醒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
没有经常点“在看”的小伙伴们
可能无法及时收到我们的推送哦
看完后别忘记在文末点下“赞”“在看”
记得将“萧山发布”加为星标
不容易错过萧山的权威信息发布
点赞 分享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