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文物故事
东北竞存中学校旗
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展厅中,陈列着一面珍贵的旗帜——它就是由著名的抗日救国志士、人民教育家车向忱在西安创建的东北竞存中学校的校旗。这面校旗长1.5米、宽0.8米,是由白色绸子制作而成,旗帜上用黑色绸子缝着“东北竞存中学校”的字样。白旗黑字,正是象征着东北的白山黑水。时间的流逝让这面校旗微微泛黄,旗身上也布满许多大小不一的裂缝。这面旗帜见证的是怎样的历史呢?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沈阳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短短4个月零18天之后,东三省全境沦陷。事变爆发后,数以千计的东北儿童随父母逃亡到西安,他们无家可回,无书可念,甚至沿街乞讨。1935年车向忱辗转来到西安,看到这番景象使他悲痛万分、心急如焚。国家正处于危难关头,抗日救亡急需人才,而这些孩子却得不到应有的教育。于是,他将这些孩子们集中到自己的家中教他们学习。后来孩子多了,车向忱就产生了创办流亡子弟学校的想法。1936年4月,东北竞存小学在西安建立。车向忱用身上仅有的两元钱,买了教具,高低不齐的桌凳有的是从附近邻居那里借的,有的是用木板在土堆上搭起来的。当时的《西京民报》称这所小学是西安“唯一穷苦的竞存小学校”。就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车向忱于第二年又开办了中学。他根据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救亡图存的目的,为学校起名“竞存”。在开学典礼上车向忱这样说:“同学们!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叫东北竞存学校呢?我们就是要通过竞争、奋斗,争取生存。我们要用斗争取得我们学校、我们东北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准备打回老家去!”学校成立后,同学们按照车向忱的笔体用黑色绸子制成的“东北竞存中学校”七个字,一并缝制在一块白色绸子上,从此这面校旗在学校高高飘扬。
东北竞存中学这面象征着白山黑水的旗帜,无时无刻地在教育学生们铭记国难,驱逐日本侵略者,时刻准备打回东北,收复东北山河。在各种抗日救亡活动中,这面旗帜成为东北竞存中学的象征。当时学校总是利用一切机会走出校门,用各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激发群众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情。1939年春节,车向忱带领学校宣传队,到乡村去给群众拜年、唱歌和演戏。演出结束后,学生们还教那里的孩子们唱《骂汪精卫》和《三劝》两首抗日儿歌,后来这些儿歌不断流传开来,成为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抗日儿歌。为了宣传抗日,竞存中学还成立了“火流剧团”,以戏剧形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校旗在哪里飘扬,哪里就是舞台。
东北竞存中学是在艰苦条件下创建,在竞争、奋斗中求取生存,在进行抗日救亡活动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不仅锻炼了学生们艰苦奋斗的品质,更磨炼了同学们的革命意志。如今,东北竞存中学师生们为抗日救亡开展的活动已经成为历史,但东北竞存中学的校旗还在,它记载着车向忱和师生们为抗日救亡英勇斗争的历史片段。
这面校旗是抗战胜利后,由车向忱的夫人翟重光带回东北,并一直精心珍藏着。1997年车向忱的儿子车树实将这面珍贵的旗帜捐献给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本文摘自《中国纪念馆珍贵文物故事》
作者:季宁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编辑:黄新伍
审核:亢 宁
监制:赵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