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沉思:不做时代的旁观者

科技   2025-01-28 23:03   北京  
除夕沉思:不做时代的旁观者






除夕夜,北京家中的灯光柔和而温暖,窗外灯火璀璨,处处洋溢着新年的喜悦。此刻,家家户户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告别过去迎接新的开始,而我悄然伫立在这时间的交汇点,感受到过往经验的重量和未来无尽的可能性。
不知不觉,已经工作十年了。我在书桌前沉思,记忆穿过时间的长河,思绪回到了过往十年的智库成长旅途。十年前的我初涉智库这一领域,心中燃烧着无尽的好奇,我记得当时自己对于每一个研究课题都怀有无比的热忱,渴望在这个知识密集的环境中找寻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即便面对繁杂的数据分析与政策解读,我始终坚守以探索者的姿态一步步前行。
每每想起那些初出茅庐的日子,我便感受到一股不竭的动力——年轻时代的无畏使我不惧怕失败,相信自己能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找到答案。而今夜在这除夕的宁静中,对未来的期待与对过去的反思交织在一起,初心再度燃起。正是这种坚定的追求与信念,让我在智库研究的世界中努力追寻智慧的光芒。
伴随新年的钟声,所有这些思绪如同自然交响中的一个和谐乐章,引导我在新的一年中继续捕捉机会,追求新的理想目标。在除夕夜的沉思中,我感受到一种深沉的使命感:在这个技术革命,尤其是人工智能日益改变世界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突破传统的界限,迎接新时代的到来。我期待着,在即将到来的岁月里,将过往的经验与所学转化为行动,携手推动知识的创新与变革。
巨变时代:从应变到求变

过去的几年里,我穿梭于全国各地,深入调研各行各业,试图从一线企业中捕捉到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微妙脉动,也见证了无数企业在巨变时代的求索与重生。

尤其是在过去这一年,我看到“卷”成了各行各业的真实写照。我穿梭于二十多座城市,从繁华的沿海都市到正在崛起的内陆城镇,从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到传统产业的核心区域,见证了变革浪潮下不同行业的众生相。


记得有一次,在南方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我走进了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医疗领域的企业。一踏入公司,便能感受到那种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创新氛围。开放式的办公空间里,年轻的科研人员和医疗专家们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大屏幕上展示着复杂的人体影像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模型。企业的创始人陈博士热情地接待了我,他眼中闪烁着兴奋与自信的光芒。“刘老师,你知道吗?我们研发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能够快速、精准地分析医学影像,帮助医生更高效地发现病症,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 陈博士一边操作着电脑,一边向我介绍,“现在医疗行业对人工智能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们的产品已经在多家大型医院进行试点应用,效果非常显著。这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医疗服务,也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陈博士还提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他们正在探索将人工智能与远程医疗相结合,让优质的医疗资源能够覆盖到更偏远的地区。
在这家企业,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无限潜力,他们凭借科技创新,抓住了时代赋予的机遇,在人工智能医疗领域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为解决医疗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然而,在北方的一个老工业基地,我听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声音。王老板经营着一家有着多年历史的机械制造企业,曾经这家企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当我走进工厂时,却看到了衰败的景象:老旧的机器发出沉闷的轰鸣声,车间里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
王老板一脸愁容地向我诉说着企业面临的困境:“刘老师,现在日子实在是难过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人工成本也越来越高,可产品的价格却上不去,利润越来越薄。”王老板无奈地摇着头,“国家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也想进行技术升级,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可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银行贷款又不好批。就算贷到款了,万一转型失败,企业可就彻底完了,这么多工人都要失业,我怎么能对得起他们。”说到这里,王老板的声音有些哽咽,眼中满是焦虑和无奈。
在与王老板的交谈中,我深刻感受到传统产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压力,市场的变化、技术的更新换代,如同沉重的枷锁,让这些曾经辉煌的企业举步维艰。
“生产力的跃迁,总伴随着旧秩序的崩塌。”在新兴产业享受时代红利的同时,传统产业却在承受着转型的剧痛。身处其中的人们,往往只能感受到切肤之痛,却难以看清变革的全貌。但变革的车轮不会因为个体的迷茫和痛苦而停止转动,就像除夕夜的烟花,无论黑夜多么漫长,它总会在预定的时刻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望着窗外的烟花,我不禁想起《三体》中的那句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面对技术蝶变带来的巨大冲击,被动等待只有被淘汰,主动求变才是生存之道。这不仅是企业面临的抉择,也是我在研究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得出的深刻感悟。我深知,深入研究这些现象,为国家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提供依据,帮助传统产业找到转型方向,推动新兴产业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各地的调研中,我看到的是千行百业都在这场变革中艰难前行。“卷” 成为了当前产业发展态势的关键词,各个行业都在激烈竞争,努力在有限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而对于许多企业来说,行业价值瞬间归零的风险不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风险。
有一天深夜,我坐在返京的高铁上,车厢里很安静,只有偶尔的几声低语。我翻开电脑里的调研笔记,那些记录着企业故事、数据和思考的文字,仿佛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我眼前浮现。我突然意识到,这场变革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升级范畴,它正在重塑整个社会的价值坐标系。
回顾历史,数百年前的电力革命彻底颠覆了蒸汽时代的社会结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如今,人工智能、绿色能源、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构成的“技术矩阵”,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将人类社会推向一个未知的“奇点”边缘。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中,智库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就像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为航船指引方向的瞭望者,不仅要目光敏锐地发现远方的桅杆,洞察行业发展的趋势,更要时刻警惕暗礁下的涌动,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准确的判断和建议,避免在变革的浪潮中迷失方向。
久练“笨功夫”:改造自己

在这个巨变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如何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了我一直在求索的问题。回顾过去十年的工作经历,我深感自己一直在不断地积累和沉淀,就像郭靖练习武功一样,久练 “笨功夫”,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从小,父亲就对我言传身教,他常对我说:“知识要像积木一样,一块一块砌起。”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都让我着迷。
在求学期间,我不仅深入研究历史,还对前沿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意识到,历史和科技看似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历史的角度看,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而从科技的角度看,它又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这种对历史和技术的双重视角,让我在思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千年变局时,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我开始从宏观的历史长河中去探寻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从微观的个人层面去思考技术变革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我发现,每一次重大的生产力变革,都会引发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而这种变革又会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制度逐渐确立,这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和社会结构。
而在当今时代,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塑着全球的经济格局和产业生态,我们必须积极适应这种变化,推动生产关系的创新和变革,才能更好地释放新生产力的巨大潜能。


毕业后,我有幸进入国家智库工作,投身于国家战略和新兴产业与技术政策研究领域。这十年,我参与了许多重要课题的研究,逐渐了解到国家决策的底层逻辑。我深知,智库的研究成果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要为国家的政策制定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我经常深入各地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我与企业家、科研人员、政府官员等不同群体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这些经历让我对不同行业的发展现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智库研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面对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技术问题时,逐渐显露出局限性。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开始努力学习新技术,尝试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应用到智库研究中。这并非易事,复杂的技术原理和编程代码让我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我想起父亲的教诲,像郭靖练武功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我参加各种培训课程,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和论文,向技术专家请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逐渐掌握了这些新技术,并将它们运用到实际研究中。
在研究一个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课题时,我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该地区的经济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通过建立数据分析模型,我发现了一些传统研究方法难以发现的经济规律和趋势。例如,通过对企业数据和消费数据的关联分析,我发现了新兴消费模式对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这一发现为我们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建议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研究能力,也深刻体会到了技术驱动对智库研究的重要性。同时,我也意识到,要打破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桎梏并非易事,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积极拥抱新的研究理念和方法,才能实现从传统研究模式向技术赋能模式的转变。
渐渐地,我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和方法。我深知,每一项研究成果的背后,都离不开对信息的深入挖掘和跨学科研究的 “笨功夫”。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同事,我们一起探讨问题、分享经验,共同成长。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应用于国家政策的制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这让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知识生产的“井冈山革命”

站在历史和全球变革的视角,中国当代的发展实践为中国思想的崛起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巨大的机遇。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正在捕获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认知盈余。互联网的普及,让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每个人都可以轻松获取海量的信息,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这种认知盈余为知识生产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也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跨代际的认知工具正在实现范式跃迁,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知识生产方式。
近期,DeepSeek的出现引发了学术界和产业界对于人工智能知识生产的广泛讨论。DeepSeek展现出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它能够快速处理海量的文本信息,生成逻辑严谨、内容丰富的文本,甚至在一些领域能够提供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建议。这一技术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在知识生产领域的巨大潜力。它可以帮助学者快速梳理文献、总结研究成果,甚至辅助进行研究思路的创新,大大提高了知识生产的效率。

我感受到一种深沉的使命感,我们所从事的,是一项探索未来知识生产新模式的伟大事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带来的机遇,同时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风险。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人工智能,而要将其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与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相结合。就像当年井冈山革命时期,先辈们在艰难的环境中探索出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一样,我们也要在知识生产领域,勇于创新,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促进不同领域知识的融合与创新。
以研究新质生产力为例,这不仅仅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传统学科,还需要结合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规律,为国家的产业政策制定提供更全面、更科学的依据。比如,在研究人工智能对制造业的影响时,我们不仅要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效率提升的作用,还要从计算机科学角度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从技术角度探讨相关硬件技术的支撑,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脉络。
2023年,我带着团队启动了“政策知识库”项目。团队成员们如同数字时代的工匠,精心地将政策条文转化为可视化图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繁琐而复杂,每一个政策的解读都需要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知识。
但每当我们成功梳理出一条政策脉络,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和联系时,那种跨越认知鸿沟的喜悦便油然而生。这种喜悦让我看到了希望:当知识生产从“手工作坊”迈向“智能工厂”,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历史的书写者。
我们的“政策知识库”项目,通过对政策的深入解读和可视化呈现,为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和公众提供了一个更直观、更便捷的了解政策的平台,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更加透明、科学。
新型知识生产机制的核心,是在开放与合作中不断寻找新的知识边界。在此,我深刻地体会到,面对新时代的机遇,我们不仅仅是在适应,还在创造与引领这个时代。通过这样的集体奋斗,构筑起一个更具活力的知识产业,这是我们在AI时代的共同愿景。
四、不做历史的旁观者

钟声响起,烟花在夜空绽出“2025”的字样。我望向书架上那本泛黄的《资本论》,忽然想起马克思在工业革命顶峰期写下的话:“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而今天,我们正见证更彻底的消散与重构——不仅是物质形态,更是人类认知的底层逻辑。恰似站在认知革命的井冈山——旧的知识生产体系如茅草屋般摇摇欲坠,而新的范式正在血与火中孕育。


信息和知识生产的巨大变革,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我们不能做历史的旁观者,而要积极投身到这场知识生产的变革中。我们要立言以不朽,以扎实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思想的崛起贡献力量。在这个技术蝶变的新时代,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创新思维,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站在新旧年轮的交界处,我仿佛看见两个时空在此重叠:敦煌壁画上的飞天与卫星互联网的轨迹,都江堰的分水鱼嘴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在某个更高的维度上共鸣。这或许就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不做变革的旁观者,而以“立言者”的姿态,在技术蝶变的历史转折期,为文明存续寻找新的锚点。
注定是蝶变之年。我们这一代人,既是茧中的蛹,也是破茧的蝶。当认知革命的洪流席卷而来时,唯有用“笨功夫”夯实根基,以开放姿态拥抱未知,方能在历史的经纬中织就新章。书桌的日历已翻到最后一页,我提笔写下2025新年誓愿:“不做旁观者,立言以不朽。与时代共舞,破茧向新生。”
最后感恩一直以来给予支持和鼓励的各位亲人、师长、同道和好友们,祝大家蛇年大吉,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过往随笔-

愿流不息:怀念我的姥爷张国树

故乡寻根,传承一种精神

红枣的故事:家乡柳林县的历史变迁

科技巨变时代的思想漂流【新质生产力新书后记】











·END·


加入全球政经观察员

加微信“liudian2024”拉你入群

添加必须备注单位+姓名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小程序了解书籍详情


政策知识库





中央/国务院重点会议及文件

政治/政策类理论关键词 


战略知识库





政治、经济、科技等新兴领域重大战略

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等关键体系

刘典
聚焦战略 把脉时代 穿越周期 洞察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