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黑土地素有“一两土二两油”美誉。黑土地因其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
黑土并不是单指简单的黑色的土壤,而是指腐殖质含量很高的土壤,其黑色来源于腐殖质。腐殖质来自微生物对植物残体的降解或再合成,其具有极高的养分含量,包括氮、磷、钾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如钙、镁、铁等。黑土是地球上珍贵的土壤资源,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适宜农耕和具有生产潜力的优质土壤。一厘米的黑土,需要约400年的复杂地质作用才能够形成。这是自然的馈赠,也是时间的礼物。
黑土地分布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全球黑土地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国东北、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乌克兰大平原以及南美阿根廷—乌拉圭潘帕斯草原,在全球粮食安全保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我国,东北平原是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北起大兴安岭,南至辽宁省南部,西到内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山地边缘,东达乌苏里江和图们江,行政区域涉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东部的部分地区。
东北平原的黑土地以纯黑色为显著特征,形成于夏季温暖湿润、冬季严寒干燥的寒温带混交林区,因此又名寒地黑土;又由于其形成需要经过淋溶作用,又名淋溶黑土。
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肥沃的土地资源,东北地区的黑土地形成了地球上最好的生态环境。这里拥有三大主要生态形态:一是草甸草原带,二是湿地沼泽带,三是灌木乔木森林带。肥沃的土地为多样的植被生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多样的植物资源又成为动物和微生物的王国。黑土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不仅造福当地,而且对地球的整个生态体系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呼伦贝尔草原、三江平原湿地、大兴安岭原始森林
图源:网络
从土壤学原理上讲,黑土在温带草原或草甸植被下才能发育。黑土地需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死亡后经过长时间腐蚀形成腐殖质后,逐渐演化而成。黑土地的形成与气候及地质条件密不可分,它的成土条件是夏季气候温和湿润、冬季气候严寒干燥,且地面排水不畅形成上层滞水。因此黑土仅能形成于四季分明且温差较大的温带地区,有黑土的地方都有湿地和沼泽分布以及大面积的河流流经,并在冬季形成季节性冻土。
首先,地壳构造运动是黑土地形成的必要条件。例如,黑龙江省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古太平洋板块三者夹持的中间地带,地质构造背景十分复杂。随着板块活动,地壳发生各种各样的地质活动,如地震、火山爆发等,这些活动为黑土地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其次,河流及地形的作用也对黑土地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黑龙江省北部和东部是沟壑网密集的山地地区,这些沟壑为黑土地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当河流翻越山岭后,为平原带来了丰富的土壤物质,这些物质经过沟壑形成了平地积聚,从而形成了肥沃的黑土地。
此外,古地貌和冰川的作用也对黑土地的形成产生了影响。早期的黑龙江平原为冰川活动的场所,冰川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大量的肥沃土壤。
依兰原始森林冰川峡谷
图源:佳木斯户外旅游网
东北黑土地的利用正在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黑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等问题。
其次,污染问题的加剧。农民滥用化肥和农药、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就被排放到农田中,这些都会导致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严重损害了黑土地的健康和生产力。
黑土地的破坏
图源:农视网
最后,东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也会对黑土地的利用产生影响。气候变暖会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为了保护东北黑土地,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黑土地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严格控制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其次,应该推广科学施肥和轮作制度,提高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还应该加强黑土地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及时掌握土壤质量状况和环境变化趋势,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编辑:马静 审核:张敏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
科普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