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中职、技校的六大好处 —
实现出彩人生
致初中毕业生的一封信
带着希望,带着憧憬
心中有光,脚下有路
梦想终将绽放
加油!
亲爱的同学们:
漫漫求学路,莘莘学子心。经历了九年的义务教育学习历程,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见证了莘莘学子的成长进步。而今九年磨剑,一朝试锋,同学们即将攀临人生的第一个高峰,也迎来求学道路上第一次重要选择,希望每一名毕业生都能在家长的指导下,慎重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中阶段教育。一个自己喜爱的专业,一条正确有效的升学路径和成长通道,只有这样才能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殷切祝愿每名学生将来都有更好的发展。
职业教育
大有可为
职业教育
大有可为
长期以来,“考不上高中去读中职,考不上本科去读高职”的观念在不少人心中根深蒂固。
“要树立正确人才观”,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性,还多次走到老师和同学们中间,为大家加油打气,作出“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论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支持你们!”
《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六大好处》
中专同样上大学
中职学校3+2贯通培养,3+4直通本科(很多省市已经开通),直升大学,入中职学校即入大学。2000年起,国家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建立了高等、中等教育沟通的升学“直通车”、“立交桥”。进大学深造不再是高中生的“专利”,中职生一样能圆大学梦。
首先,高考已取消对中专生的 “禁令”,中职生不仅可参加高考,进入普通高校学习,而且可参加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职教高考),进入以培养实用技艺型人才为特色的高等职院学习。
上高中和中专的区别
1.入学门槛的区别:
普通高中对中考分数要求较高;中职学校属于面向人人的教育,除较热门的部分中职学校和专业外,相当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对中考分数要求不高,只要是愿意继续学习就可以报名入学。
2.学习内容的区别:
普通高中以升学为导向,以语数外等文化知识学习为主;中等职业学校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在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基础上,更加强调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学习方式较为灵活多样。
3.毕业后去向的区别:
普通高中毕业以升学为主,未升学学生相对缺乏职业技能,直接就业难度较大;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既可以选择去就业也可以选择升学,真正实现就业有技能,升学有门路。
4.升学渠道的区别:
普通高中毕业生只能通过参加普通高考升学,且考试难度较大;中职中专学校的毕业生升学主要以参加职教高考或高职单独招生考试为主,考试竞争力小,录取相对较容易。近三年高职扩招300万更是让更多中职中专学子有机会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中职学生就业不再是难事
目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水平还很不平衡,经济建设仍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初级技术人才,中专学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正在推行的劳动就业资格制度,也为中专生就业打开了畅通渠道。今年各地就业招聘会上技术工人吃香,一些企业宁愿招收中专生,而普通本科生则受到冷落。据近几年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信息显示,具有一技之长的中专生、高职高专生正成为就业市场急需的“抢手货”。
助你练就一技之长
中职学生就业之所以受到社会欢迎,是因为中职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适应了社会的需要。中职除了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外,主要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中职学校大力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社会需求量大、紧缺的人才。实行课程改革,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可以中断学习外出打工再回来继续学习。正因此,中职已成为学生打造求职本领的摇篮。
读中职是一种划算的投资
如果把读书看作一种投资,那么读中职是一种划算的投资。当前,不少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纷纷提高求职门槛,初中毕业及其他低素质者找工作越来越困难。每年年初都有不少农村外出打工者兴冲冲满怀希望四处求职,最后由于无一技之长而灰心失望而返。与初中毕业生相比,中职学生在求职、工作等方面处于明显的优势。
从个人发展看,中职学生由于文化素质较高,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社会视野开阔,因此往往能抓住转岗、升学进修、职务提升、跳槽寻找更高工资职位等各种机会,人生发展道路广阔。而这些都是初中生所不能比拟的。近几年已陆续有外出打工者发现知识能力不足,纷纷返乡入校学习,他们真正是人生的智者。
读中职是快速就业、成才之路
每个人的发展道路是多样性的。而选择什么道路关键是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对初中生来说,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却还要报考普通高中,除了要付出高额费用外,其风险也比较大,可能白白浪费三年光阴却进不了大学门。与其如此,还不如就读中职,既可以学得一技之长终身受用,又能通过各种方式圆你的大学梦。
从家庭情况看,中职学校实行免费上学,家庭总投入不高,而且就业快。读高中是收费的,投资周期长、总费用高,并不是家庭困难学生的最佳选择。
初中毕业生正是求学的最佳年龄。弃学去打工不如求学再求职。同学们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选报中职中专,学会一门或几门过硬技术,相信你的未来将会拥有一方广阔天地。
(声明:“最新政策信息解读”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