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才:不许家人走捷径
开国上将朱良才,是第一个要求退出领导岗位的开国上将,被毛泽东誉为“军之良才”。
1928年,湘南起义爆发时,朱良才参加了红军,后来跟着朱德上了井冈山,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只剩下4岁的朱庶民和母亲留在老家。
朱庶民“打铁自身硬”,自幼书读得好。即使在家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抄过、房子被烧过、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艰难的情况下,他还是在外婆家的接济下读完了高小。为补贴家用,18岁的朱庶民当了一名小学教员,扛起了家庭重担。
朱庶民第一次得到父亲的消息是在抗战初期。1937年,朱良才写的信终于寄到了家里,朱庶民回信告诉了父亲家里的情况。后来,随着时局的恶化,朱良才又和家里失去了联系。直到1949年6月,汝城解放后,朱良才才和家里联络上。
1949年12月下旬,朱庶民从汝城老家来到北京,找到当时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父亲。村里人得知朱庶民到北京找父亲去了,都纷纷传说他这一去肯定不会回来,“他爸爸还不给他在北京找个官当当?”谁知到了北京后,朱良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儿子的名字给改了:“馨园(朱庶民的原名)呀,我的儿子也应该是人民的勤务员,你的名字以后就叫庶民吧。”
之后,朱良才并没有给儿子安排一官半职,而是让26岁的朱庶民继续上学接受教育。朱庶民在刚创办的中国人民大学念了4年计划经济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分配到国家地质勘探总局工作。在北京工作两年后,朱良才便动员儿子用所学回报家乡。
听从父亲安排的朱庶民回到汝城,到当时的县文教局工作。朱庶民在汝城一干就是几十年,最后在汝城县政协主席的岗位上退休。
在父亲朱良才勤廉正直家风的熏陶和培育下,朱庶民言行一致,既不找关系为自己谋职位,也不准家人走捷径。
朱庶民的儿子朱十弟25岁时,在爷爷朱良才的提议下,于1990年回到了汝城县,以工人身份到县工商局工作。朱十弟曾对刚毕业面临找工作的女儿也是这么说的:“要凭自己的能力吃饭。”
很多人劝朱十弟,为什么不去找亲戚、找关系?朱十弟总是笑笑说:“上辈们留下的规矩是要靠自己,找谁也没用。”
至今,朱良才倡导和秉持的“不要走捷径,要靠自己,找谁也没用”这一简朴家风仍被他的儿孙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
来源:湘西纪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