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祉镇文盛街古驿道从魁星阁一直延伸至村南凤凰桥头,长700多米。浸透着岁月的引马石、阳光下泛着暖意的土坯墙、保存完好的老屋……时光流逝的痕迹在这里被保存了下来。时光里,这里的人们用勤劳的汗水开启时代新篇章,书写茶马古道上的时代新韵。
今年31岁的李江燕还像儿时一样,如一只快乐的小燕子从这家串到那家闲聊。“我在文盛街长大,对这里感情深厚,所以最终决定了在这里开店。”李江燕五岁起便在文盛街的姨妈家生活,一直到高中时才离开。高中毕业后到大理市打工。离开10多年后,去年回到文盛街开了一个叫“嬿的杂货铺”的小店,专卖文创产品。
“文盛街是我最留恋的地方,它让我有归属感。而且我在外面打工挣的钱跟我现在开店赚到的钱也差不多。”李江燕的店位于文盛街中段,她在自己的商品里融入了密祉的元素,使文创产品更有密祉特色,深受游客喜欢。
弥渡是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拥有弥渡民歌、花灯戏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弥渡县加快了文旅融合发展步伐,密祉旅游小镇掀起一波又一波旅游热,为李江燕这样的年轻人提供了创业舞台。“春节期间是密祉的旅游旺季,那几天就能把房租租金挣回来。密祉旅游的发展前景很好,我的第二个店也马上要开业,想卖一些土特产品。”站在文盛街岁月的光泽里,李江燕笑得格外灿烂。
△李江燕
弥渡花灯跳红了大江南北,也让扎灯人王海富忙碌起来。
近日,记者来到隐于文盛街村深巷里的王海富家,一个双眼炯炯有神的龙头灯首先映入眼帘。“这是南涧县一个村定制的,前两天刚做好。”王海富把我们迎进他的工作室,桌上铺满了水墨字画。王海富在扎灯的过程中加入自学的国画和书法,深受人们喜爱,多县的文艺队慕名前来订灯。
△龙头灯
王海富出生在密祉兴隆村,从小受到当地浓厚花灯文化的熏陶,喜欢上了花灯扎裱。后来跟随两位老艺人学习花灯扎裱,26岁那年出师。2013年,他先后被评为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弥渡花灯纸扎技艺”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大理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密祉是花灯之乡,人人爱跳灯。
“弥渡县提出‘唱响小河淌水、跳红弥渡花灯’后,我做的花灯开始有了市场,每年春节前便开始忙。去年做的六七十盏灯和五条龙都卖完了,还接待了来自上海、昆明的大学生体验做灯。”王海富告诉我们,每逢密祉元宵灯会,文盛街张灯结彩,万名群众欢聚在密祉镇花灯广场唱灯跳灯,好不热闹。
△10月12日,CCTV《乐游天下》剧组跟着王海富一起体验扎灯。
“弥渡花灯红了,灯也亮了。”密祉镇的人们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人建盖新房子,有的人修缮老房子。不做灯时,王海富常奔波于各家的工地,给房子的墙体做彩绘。寓意美好、古朴典雅的彩绘映照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述说着古道人家在新时代的静好岁月。
△文盛街,有人家在修缮老屋。
每天早上九点,李智花便将凌晨四点起来做好的豆腐、豆浆分送到文盛街上的农家乐。经过厨师的精心烹饪,以油炸、凉拌、煎炒等各种形式让四方游客大快朵颐。
密祉豆腐的历史源远流长,因为制作中使用珍珠泉泉水和传统制作手法,口感甚好,在当地很有名气,仅文盛街就有10多家豆腐作坊。“这两年给农家乐送的豆腐比往年多,长假期间,每天送千把块豆腐。还有一些祥云、昆明的游客,在农家乐老板的介绍下,专程来我家买豆腐。” 李智花做豆腐已经10多年,手艺是婆家上辈人传下来的。除了送农家乐外,李智花家的豆腐还运到密祉、德苴等乡镇集市上卖,销量非常不错。
白老武农家乐是李智花家长期的合作伙伴,老板娘李会泰性格开朗、做事利落。“我们这家店是2006年开业的,一开始只是小平房,从食材采买、洗、切到炒菜,全部都自己干。当时到密祉的人也不多,来吃饭的人少,生意不好做。”之前,李会泰和丈夫一直在外地打工,学做餐饮,丈夫炒菜、李会泰配菜。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2006年,夫妻二人回到文盛街村开起了农家乐。经过17年的辛苦经营,一点点积累,拆了小平房,建了新房,请了3名小工……生意越做越红火。
“生意越来越好,还得益于密祉的旅游发展。” 李会泰告诉我们,近年来,到密祉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她家的农家乐现在平均每天接待五六桌客人,春节、“五一”、“十一”等长假期间,一天接待二三十桌客人,有时候还接待从外地来的旅游团队。
据了解,密祉镇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把文化自信转化为密祉镇赶超发展的底气和动力,农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密祉共接待旅游人数20.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40万元。“去看看小河淌水,到茶马古道上走一走,在土建老屋里感受一下慢时光。”已经成为许多游客到密祉的向往。
来源:“风花雪月号”微信公众号、微弥渡
编辑:欧阳梦霞
审核:李克权
终审:白如月
扫描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