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必固我"与"修己安人"
文/ 张亚玲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十四》)
这段话意思是:子路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而且要敬慎行事。”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而且安抚别人。"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而且安定百姓。做到修养自己而且安定百姓,就连尧、舜恐怕都感到很难呢!"
这里的"修己"就是修身,"敬"是"严肃谨慎”之意。"安人"中的"人"指身边的人,也指家人。不难看出,孔子这段话的层次是修己,安人,安百姓。《大学》中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此段话一脉相承。“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王阳明说:"修己治人,本无二道。"自己的德行高了,就会自觉地在工作、生活中体现出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第六》)王阳明在《补录·大学古本傍释》中解释:"明明德、亲民犹修己安百姓。明德、亲民无他,惟在止于至善,尽其心之本体,谓之止至善。”(《王阳明四书心解》P229),也就是致良知。
致得良知,方能心安。“心安则气和,和气致祥,其多受祉福以流衍于无尽,固理也哉!"(《王阳明四书心解》P229)心安定了,做事才能心平气和,对人才能和气和善,才能营造一个祥和的橐(tuo)龠(yue)场。君子对待家人安详慈善,与乡邻 相处彬彬有礼,与同事合作恭敬谦让,这样的氛围一定让人心旷神怡。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如何修已安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有令不从."(《论语.子路十三》)提高修养,以身作则很重要。在修炼自己素养的同时,要注意下面的现象: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第九))意思是: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凭空猜度,不毫无变通,不拘泥固执,不主观武断。
孔子是在不断纠正自己不足的过程中一步步成为圣人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意、必、固、我也是常见的毛病。朱熹解释,意为私意,我为私我。我们凭空猜测,固执已见,全是私念作祟,私念起处,便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比如教育孩子的问题。我现在回想自己的做法,确实有很多不妥。每当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我毫不犹豫地会拒绝;每当孩子说出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时,我会一口否决。久而久之,我形成了"习惯性拒绝"思维,这样的后果是孩子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一回家就紧闭房门,门里门外的距离很近,我和孩子的心却远隔千里。
有时,孩子做了一件事,不管对错,我总从自己的认知角度进行评论,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在我的屡屡打击之下,孩子的自信心逐渐下降,与我的隔阂逐渐加深。
我的出发点真的是好的吗?在起心动念处,其实是我的私心在作怪,并不是真正的良知在行动。真正的良知符合道义,结合孩子教育来说,就是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我打破了这种规律,代替包办孩子思考,主观武断的做法必然伤害到孩子的尊严。这是我不能“修己",不能“修己",如何安人"?所以孩子觉得不幸福。
一 比如与人相处,由于主观武断,我们难免会犯“疑邻盗斧”的错误。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第七》)这是弟子对孔子的评价,孔子温和又严肃,有威严但不凶猛,恭敬而且安详。安详是他内心有温度,对世界有悲悯之心的体现。修己安人是他一生的追求。有一次,颜回、子路侍奉孔子,孔子让他们说说各自的志向,说完后,子路说希望听到先生的志向。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对老年人加以安抚,对朋友加以信任,对少年加以关怀。”这就是孔子修已安人安百姓的仁者之心.
戒掉"意必固我"不是一件易事,所以孔子说:“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论语.宪问十四》)在孔子看来,不预先揣度别人是欺诈的,不凭空猜测别人不诚实的,却又能及早发觉欺诈与不诚实,这样的人就是贤者啊!我们成不了贤者,但至少要像孔子一样杜绝"意必固我",不修己安心,达中庸之道。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十五》)
“厚"指厚责,即严于律己,与后面"薄”相对。责,指要求。孔子说:"对自己严格要求而宽容地要求别人,就会远离怨恨。”君子常怀一颗宽容仁慈之心,以中庸之道行事,去除浮躁、固执、功利、私欲之心,修己才能安人。心安即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