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山河“翻转”,在双河溶洞群,深入地心,会看到怎样的世界?南极、北极,我们为什么要一次次地进行探索?哀牢山究竟是怎样的山?她为什么把数十年的时间用在哀牢山的科学研究上?青藏高原科考取得了什么样的创新突破?极限探索,是人类勇气的体现,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保护地球环境、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作者 | 鞠强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但在很长时间里,我们却对这个家园知之甚少。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不断挑战极限,探索的脚步走进更多“秘境”,认识地球的拼图逐渐完整。
南极、北极与青藏高原并称“地球三极”。整整 40 年前的 1984 年 11 月,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启程前往南极,开启了中国人的极地探索之旅。15年后,中国开始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今年 11 月 1 日,中国第 41 次南极考察队出征奔赴南极,并将首次在秦岭站越冬考察。40 年来,中国的两极科考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极地研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进行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初步掌握了“世界屋脊”的情况。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正式启动,目前仍在进行中。科研工作者通过科学考察对青藏高原有了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有力推动了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除了气候恶劣、环境严酷的“地球三极”,科研工作者还在探索更多人迹罕至的自然奇观。最近一段时间,地理环境极其复杂、气候多变的云南哀牢山就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哀牢山因为自身独特的地质地貌特征和生物多样性而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科研价值,是科研工作者眼中的宝库。但是,哀牢山也危机四伏,2021 年,4 名地质调查人员在哀牢山不幸遇难。因此,在成为“网红打卡地”之后,哀牢山景区发布安全提示,禁止游客擅自进入尚未开发的区域。贵州双河洞有“亚洲第一长洞”之称,2024 年的最新一次科考将洞内连通长度刷新至 437.1 千米。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的科考为研究双河洞的地质、环境、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展示了其中复杂的结构,但这片折叠于黑暗世界的“地下山河”仍有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从广阔的两极和青藏高原到哀牢山、双河洞这样的秘境,科研工作者不断突破极限,探索未知的角落,拓展了我们认识自然的边界。与此同时,当我们目睹了自然的伟力之后,也应该生发出对自然的敬畏。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才是对生命的尊重,才能在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ad the new issue of the magazine first
误入“鹕口”的除了双手可以抱住的小小鸟儿,有时候就连体型可观的“同事”——同样生活在水边的卡皮巴拉、低头吃草的鹿或牛,它们也要用嘴巴夹一下试。脑容量差异,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这是因为较大的大脑可能有更多的神经元,因此就有可能形成更为复杂的结构,从而影响智力。但是,这种关联并不是必然的。
时隔两年,航天员蔡旭哲再度亮相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这次出征,他要作为指令长,带领宋令东、王浩泽两名航天员奔赴太空。中国空间站首次迎来两名 90 后航天员——宋令东作为我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位 90 后男航天员、王浩泽作为我国首位女性航天飞行工程师,开始各自的“太空首秀”。在木星那引人注目的外表和体积映衬下,木卫二(也称欧罗巴,木星的第四大卫星)看起来过于单调——它表面灰白,像台球厅里一颗破旧磨损的台球。然而仔细观察,这颗卫星的内部深处却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