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千百年来,水一直是智慧的象征。
从涓涓细流,到磅礴江海,流水雕琢出河山的样貌,她们蜿蜒回转、奔流不止,翻涌成了澎湃于天地的文明血脉。
我们沿着长河逆流而上,来到黄河上游与四川碰撞出文明星火的交界点,漫溯石渠的前世今生。
“黄河之水天上来”
源头之水,润泽大地
中华文明最早发祥于黄河流域。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草莱,劳动生息,因而华夏儿女称黄河为“母亲河”。
从古至今,人们向黄河咏唱过无数瑰丽的篇章,诗仙李白也曾醉里吟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句唱尽了千古风流。
如今我们知晓了黄河水并非从天上来,而是自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一路浩荡东去。
中原地区的人们见到的黄河,大气磅礴、气概非凡,于是古人们穷尽了他们的浪漫笔调来勾勒她激荡出的壮阔史诗,而远在川藏地区的黄河上游,则更像一首悠扬的咏叹调,以她温润宽广的步调唤醒了这片土地深处的文明血脉。
在石渠,黄河之水百折千回,又流连忘返地走出了这里,在她不舍昼夜的灌溉之下,灿若明珠的湖泊嵌入了群山之中,连绵起伏的高山草甸徐徐铺展上平坦开阔的土地,丰茂的水草供养了游走山间的万千生灵。
高山、草原、河流、湖泊在这里与万物交织共生,如同流动的油彩画,画出了一片“世界最美湿地”。
山川簇拥的“桃花源”
游牧行歌,云端之城
石渠位于四川省西北角,地处川、青、藏三省区的交界处、巴颜喀拉山南麓,属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带。蜿蜒的河流飘落广阔的扎溪卡草原,犹如一条条柔软的绸缎,给石渠添上了优美的线条。
一片难得的湿地,筑牢了黄河上游的生态屏障,让石渠成为了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站在牧草鲜美、牛羊遍野的草原上,一抬眼就能看到天边飘来的云停栖在巍峨的雪山上。
在离太阳最近的这片土地上,高耸的山拦下了尘世喧嚣的风,将这一隅之地围成了一处远离纷扰的世外仙境,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古老的游牧民族逐水而居,住着粗牛毛编织而成的帐篷,驱赶着牛羊,追逐着从容淌过的流水。年复一年的游牧生活,赋予了这片土地热烈而纯粹的蓬勃生机。
在这片被誉为“生命禁区”的冻土地上,勤劳石渠人民洒下了无数汗水,建设了“吉祥太阳部落”。
河流与文明的碰撞
千年石刻,汉藏遗声
黄河之水生生不息,推动着中华文明演进,见证了千百年来沿岸朝代的兴亡更迭。在1300年前,她的一侧是大唐,一侧是吐蕃。
文明交融的历史车轮并没有被崇山峻岭阻绝去路,文成公主入藏,途经石渠洛须镇,两种不同的文明在此地交汇碰撞出的星火,终究缀上了同一片华夏星空。
源头之水潺潺不止,正如汉藏文明源远流长。如今的“千年唐蕃古道”历经了数千年来雨雪风霜的洗礼,石刻遗迹上的壁画线条仍旧清晰可见,一幅幅石刻安然伫立在一片光阴未曾斑驳的净土之上,默默替世人记下了属于石渠的一代又一代传说。
这里有世界上最长的石经墙、最远古的石经城、保存最为完好的唐代摩崖石刻,它们共同造就了一座“石刻艺术王国”,成就了石渠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交相辉映的胜景。
行走在这片圣地上,看风吹起历史的烟尘,长河送来远去的时光,汉藏文明的回声也在此处流淌,引人无限遐想。
长河的步履是缓慢而厚重的,走得久了,便在石渠走出了无限好风光。
如今我们也放空身心,以足够缓慢的脚步寻访这座城,慢下来感受极致惊艳的山水之旖旎与文明之美,那是勤劳勇敢的人们在与岁月长河的漫长相处中写成的不朽诗篇。
温 馨 提 示
游览甘孜最佳时段:4-10月。
由于气候干燥,紫外线强,请提前准备防晒霜、遮阳帽、太阳镜等防晒物品。
昼夜温差大,请提前准备防寒衣物。
请勿剧烈运动、过度饮酒,预防高原反应,并预备氧气瓶、红景天、肌酐等预防高反药物,初到高原有轻微高原反应为正常现象。
冬春季节天冷路滑,请安全驾驶。
沿途购物,请到专卖店购买。
请尊重当地民族习惯,文明出行。
请提前了解天气和交通信息,方便出行。
END
编辑:石渠文旅君
审核:尼玛拉姆
图片来源:根呷 李宏
备注:“石渠文旅之声”原创内容、图片、视频未经授权允许不得转载,涉及侵权“石渠文旅之声”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