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舒城民俗】喜庆·礼仪篇丨舒城民俗“洗三”

民生   2024-11-02 17:19   安徽  



为传承和发扬舒城本地的优秀文化,解读记忆中的舒城民风民俗,彰显深厚的龙舒文化意蕴,感知千年龙舒文化血脉的起伏脉动。由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编撰的《记忆中的舒城民俗》一书于2024年9月出版发行。书中收录了舒城本土的时令节庆、喜庆礼仪、丧葬祭祀、农耕渔猎、衣食住行、饮食文化、文化娱乐、童趣游戏等风俗民情。为此,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和舒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记忆中的舒城民俗》系列专栏,分享书中的文章,与您一起品味舒城的风俗民情,感受龙舒文化,敬请关注!



舒城民俗“洗三”

夏登峰

“洗三”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举行的沐浴仪式,是传承了上千年的民间生育习俗,家人和亲友为婴儿祝吉,这就是“洗三”,也叫作“三朝洗儿”,一些至亲如姑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舅、舅妈来参与,送的礼也简单,送给产妇一些油糕、鸡蛋、红糖等食品和婴儿所用的衣服、鞋、袜等。
清代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三日洗儿,谓之洗三。”据说,这样可以洗去婴儿从“前世”带来的污垢,使之今生平安吉利;实际上,则是为婴儿洁身防病,因为婴儿从胎盘和母体中出来,全身带着白色的污垢,需要及时清洗。
舒城“洗三”风俗主要表现在:仪式开始之前,家主都会按照接生婆要求,备好挑脐簪子、围盆布、炒小米、金银首饰和桃树枝条儿;还有升儿、斗儿、银锁、秤坨、小镜子、茶叶、牛角梳子、胭脂粉、猪胰皂荚、新毛巾、大葱、姜片、艾叶球儿、烘笼儿、香烛、生熟鸡蛋、棒槌等。把桃树枝条斜插在每个窗户上,还要熬好槐条蒲艾金银花藤水,用胭脂染红桂元、荔枝、生花生、栗子若干。"洗三"仪式通常在午饭后举行。
首先,在客厅正面设上香案,供奉碧霞元君、琼霄娘娘、云霄娘娘、催生娘娘、送子娘娘、豆疹娘娘、眼光娘娘等13位神像。香炉里盛着小米,当香灰插香用。红蜡烛上插一对,下边压着黄钱、元宝等敬神钱粮。产妇卧室的床头上供着"炕公、炕母"的神像,也有张贴钟馗的,均用三碗至五碗炸果子或油糕作为供品。接生婆上香叩首,随之三拜。
然后,本家将盛有以金银花、艾叶熬成汤的铜盆以及一切礼仪用品均摆在床上。这时,接生婆婆抱起婴儿"洗三"。家人依尊卑长幼分别往盆里添一小勺清水,再放一些钱币,谓之"添盆"。如添的是金银锞子、硬币就放在盆里,如添的是纸币银票则放在茶盘里。此外,还可以添些桂圆、荔枝、红枣、花生、栗子、核桃之类的喜果。亲朋亦随之遵礼如仪。还真有往盆里放金银锞子和"黄白"首饰的。接生婆有套固定的祝词,你放什么,她说什么。你添清水,她说"长流水,聪明灵俐";你添些枣儿、桂元、栗子之类的喜果,她便说:"早儿立子”(枣与早谐音,栗与立谐音)、“连生贵子(桂与贵谐音)
"添盆"后,接生婆便拿起棒槌往盆里一搅,说道:"一搅两搅连三搅,哥哥领着弟弟跑。七十儿、八十儿、歪毛儿、淘气儿,稀里呼噜都来啦!"开始给婴儿洗澡。孩子接触水若哭,不但不犯忌讳,反认为吉祥,谓之"响盆"。一边洗,一边念叨祝词,什么"先洗头,作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作知县;洗洗沟,做知州。"随后,用艾叶球儿点着,以生姜片作托,放在婴儿脑门上炙一炙。再给婴儿梳头打扮一下,说什么:"三梳子,两拢子,长大戴个红顶子;左描眉,右打鬓,找个媳妇(女婿)准四村;刷刷牙,漱漱口,跟人说话免丢丑。”再用鸡蛋往婴儿脸上滚滚,说什么:"鸡蛋滚滚脸,脸似鸡蛋皮儿,柳红似白的,真正是爱人儿。"洗罢,把孩子打包捆好,用一棵大葱往身上轻轻打三下,说:"一打聪明,二打灵俐。"随后叫人把葱扔在房顶上(有祝愿小孩将来聪明绝顶之意)。然后,拿起秤砣比划,说:"秤砣虽小压千斤(祝愿小孩长大后在家庭、社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拿起锁头比划,说:"长大啦,头紧、脚紧、手紧"。(祝愿小孩长大后稳重、谨慎);再把婴儿托在茶盘里,用家主事先准备好的金银锞子或首饰往婴儿身上一掖,说:"左掖金,右掖银,花不了,赏下人。"(祝愿小孩长大后,福大禄大财命大);再用小镜子往婴儿屁股上一照,说:"用宝镜,照照腚,白天拉屎黑下净。"最有趣的是,把几朵纸制的石榴花往烘笼儿里一筛,说道:"栀子花、茉莉花、桃、杏、玫瑰、晚香玉、花瘢豆疹,稀稀拉拉儿……"(祝愿小孩不出或少出天花,没灾没病地健康成长。)然后,给孩子喝一口熬得较苦的中药,寓意:“三日尝得黄连苦,终身富贵不受穷。”
最后,由接生婆把敬神钱粮连同香根一起请下,送至门前焚化。用铜筷子夹着"炕公、炕母"的神码一起焚烧,一边烧一边念叨:"炕公、炕母本姓李,大人孩子交给你;多送男,少送女。"把灰用红纸包好,交给主人家压在床席底下,说是永远守在床头,保佑大人、孩子平平安安。仪式结束后,接生婆向主人家请安、道喜,讨赏钱。


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

舒城广播电视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5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