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病毒和引起疱疹性咽颊炎的病毒有很多是重叠的,比如CA16,既可以引起手足口病,也可以引起疱疹性咽颊炎。
所不同的是症状不同,手足口病除了嘴巴、掌心、脚板心和肛门周围也会出现透明的小水泡,而疱疹性咽颊炎只是在口腔上颚、颚弓和扁桃体两侧长水泡,且疱疹性咽颊炎的症状比手足口轻。
另一区别是,手足口病的少数患儿则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甚至会导致死亡。而疱疹性咽峡炎虽可能合并细菌感染,不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即不会出现重症。
❐ 家长可以对照以下症状:
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传染性疾病,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儿童。
两者都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且二者病毒间有许多重叠,导致症状与传播非常相似,如果不是专业医疗人员,非常容易误诊误断。
从病症上来说,疱疹性咽颊炎来势猛烈,高热抽搐的临床表现往往让家长先乱阵脚,但实质上来说疱疹性咽颊炎不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与后遗症,但手足口病不然。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手足口病患者有1%的几率感染并发症,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儿童,常见有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有时往往危机生命;家长们应当在发现孩子有手脚水泡与发热后,及时送去就医,切勿拖延。
因此,从并发症来看,手足口更危险。
口腔、喉咙、舌下等部位起1~2mm的疱疹溃疡;
突然高热,可出现惊厥。体温一般在37.7℃~40℃;
咽痛,疼痛到可使孩子流口水、拒食;
发病时常有呕吐或头痛,少数患儿有腹痛。
孩子如果发生以上症状,就要考虑是疱疹性咽炎的可能性,应及时就医,否则有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小疱疹发展成脓疱,病情就加重了。
❐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手足口病?
家长可以对照以下症状:
发高烧,体温多在38℃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出现丘疹或疱疹,多发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口腔溃疡疼痛,拒绝进食。
❐ 手足口病
误区1:手足口病可以吃特效药治疗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病毒感染都是没有特效药的。手足口病也不例外,只能进行常规的抗病毒治疗,并对症处理。
另外,有专家认为,因为手足口病并非由一种病毒所致,而是同时感染上了好几种病毒,而且,这些病毒的类型今后可能还会有变化,所以,手足口病疫苗很难研制出来。预防手足口病的最根本方法,还是要讲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误区2:酒精、来苏水可以消灭手足口病病毒
在当前疫情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很多家庭都加强了清洁卫生工作,其中不少人将酒精、来苏水等当做消毒剂来使用。但酒精、来苏水并不能有效杀死手足口病病毒这类肠道病毒。
误区3:板蓝根、维生素B可以预防手足口病
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表明板蓝根和维生素B表明能预防手足口,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老师,经常给孩子吃板蓝根板,维生素B预防手足口都是错误的。
误区4:用针挑破孩子身上的疱疹
孩子如果出疱疹应由其自行消退,家长如果针挑破,有可能会导致继发感染。
误区5:用84消毒液给孩子的衣物消毒
84消毒液的有害成分(如氯气)会残留在空气中难以挥发,而且污染水源,更可怕的是它的三致效应——致癌、致畸、致基因突变,对人体也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
误区6:手足口病通过手、口接触传染,不会通过空气传播
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除了手、口的直接接触会造成感染,呼吸道的间接接触也会造成感染。
专家提醒:手足口病病毒可通过患者的咽喉分泌物及唾液在空气中传播,也就是说患者说话或咳嗽、打喷嚏等产生的飞沫也是危险传染源。
❐ 疱疹性咽颊炎
误区1:要打抗生素
家长要了解,抗生素只有杀菌的作用,对病毒无效,在我们没有细菌感染的时候用上抗生素,不但对疱疹性咽颊炎无用,还会导致体内整个菌群紊乱!菌群紊乱就会使孩子拉肚子,甚至导致霉菌感染等一系列因为乱用抗生素引起的疾病!
误区2:得过之后就终身免疫了
得过一次疱疹性咽颊炎后,还会再感染。能够引起疱疹性咽颊炎的病毒有多类,每一类还分好几种亚型,每一亚型病毒都可能让孩子发病。孩子这次得了之后,对于这种亚型的病毒的免疫也只在半年到一年。也就是说,孩子很可能这波刚好,接下来又被别的疱疹性咽颊炎的病毒感染了所以还应引起注意。
疱疹性咽颊炎早期只是发烧,刚发烧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是疱疹性咽颊炎。只有3—24小时以后嗓子红了,起疱了才能确诊,总有这么一个过程。所以建议家长,开始出现发烧症状的24小时尽可能自己护理,24小时以后如果再不放心,或者再有问题再到医院来,医生也可以给你一个相对准确的检查,包括取血检查,或者物理检查。
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