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快讯
2025年第15期(总 第356期)
科技创新政策
《北京市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出台。《若干措施》从壮大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培育科技服务业新增长点、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生态体系等3方面提出14条举措。《若干措施》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体量、不同类型的科技服务业企业进行分类施策,进一步明晰对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的精准服务;更加明确聚焦支持科技服务业细分领域新模式新业态,形成更多科技服务优质供给,培育科技服务业发展新增长点,并实现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互促发展。
(来源:北京市科委网站)
《江苏省基础研究专项资金(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出台。《管理办法》共7章43条,包括总则、管理职责、项目组织、项目实施、验收管理、监督评估、附则。《管理办法》明确专项资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统筹推进,坚持前沿引领和重点跨越有效贯通,以推进重大原始创新为主线,强化“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按照省基础科学中心、省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类别进行组织。
(来源:江苏省科技厅网站)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深圳市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从健全治理体制、强化审查监管、深入开展宣传普及、增进研究及开放交流四方面部署16项工作任务。《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市科技伦理工作协调机制,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做好科技伦理审查监管、科技伦理案件调查处理、教育宣传培训等工作;各科技创新主体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本单位的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市科技主管部门牵头建设区域性科技伦理平台,为不具备设立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条件的单位开展科技伦理审查。
(来源:深圳市科创局网站)
特色亮点工作
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启用,超100个人形机器人可同时训练。具身智能训练场在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地中心)启用,建设面积超5000平,将重点围绕智能制造、民生服务以及特种作业等国家重点领域的场景应用,提高垂直领域场景的数据采集利用效率,降低数据重复采集成本,降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和规模化场景落地应用门槛。目前,训练场已实现单台机器人每日采集轨迹数据500条以上,打通了数据采集、审核、存储以及模型训练、验证、真机部署的完整数据闭环流程,打造了目前最大规模异构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数据集。
(来源:新民晚报)
广东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付”新模式,首批项目成功结对。广东省科技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布和推广广东省“先用后转”有关科技成果的通知》,整理发布2100余项科技成果,发动广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精准对接。日前,在“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全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暨‘先用后付’项目发布”活动现场,10个“先用后付”项目成功与企业结对,其中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0家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10家企业使用。
(来源:广东省科技厅网站)
江西省启动科技重大专项“2030先锋工程”。“2030先锋工程”的目标是瞄准2030年,从2024年起,选择20个左右重点领域启动重大专项,每个重大专项按全产业链协同方式,布局实施5个左右的重大专项项目,到2030年共实施100个左右的重大专项项目,力争形成一批位居市场领先位置的标志性创新成果。“2030先锋工程”既要做产业发展的科技先锋,又要做科技攻关的创新先锋。
(来源:江西省科技厅网站)
全国首只“场景基金”落地南京,首期规模2亿元。南京市城建集团所属南京场景公司联合南京市创投集团发起设立的南京场景创新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完成备案。该基金是全国首只重点支持场景创新发展的专项产业直投基金,也是南京“4+N”产业基金集群中首批落地的基金。场景基金将围绕南京市“4266”产业布局,聚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低空经济、绿色低碳、商业航天等产业生态中具有典型场景创新依存度的垂直领域与细分赛道,联动场景招商需求,精准支持“场景应用空间广、场景创新能力强、场景带动链条长”的创新型企业。
(来源:南京日报)
科技创新前沿
中国“人造太阳”创造“亿度千秒”世界纪录。日前,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世界纪录,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标志着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对人类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新华社)
记录并破译大脑与手臂相关的电活动,脑控仿生手再现复杂触觉感知。一项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新研究,为脊髓损伤患者恢复复杂触觉感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研究团队首次推出一种可安装在椅子或轮椅上的脑控仿生手设备。这种新型脑机接口设备将体外仿生手和大脑刺激技术相结合,可再现迄今为止最复杂的触觉感知。
(来源:科技日报)
来源 | 武汉市科技创新局
出品 | 武汉市科技创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