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杭州人的生活都和它有关,看到桥就到家了!一座桥,半部杭州史

民生   2024-11-23 17:06   浙江  

△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西湖、钱塘江、大运河、西溪湿地,几处与“水”相关的风物,承载着杭州独有的自然景观与浓厚的人文底蕴。其中,穿城而过的古老运河,又以拱宸桥一带最具有代表性。


一座拱宸桥,半部杭州史。早在元朝,这附近就是繁华的“北关夜市”;在清代,康熙、乾隆南巡也是从这里进出杭州;到了近代,这里成了杭州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浙江省第一盏电灯在桥西亮起,浙江麻纺厂、杭一棉、杭丝联等老杭州人耳熟能详的“大厂”都聚集于此……

    

杭州有句老话,“城隍山上看火烧,拱宸桥头乘风凉”。如今的拱宸桥,依然是两岸居民和往来游人经过时愿意驻足停歇之处。运河两岸的白墙黛瓦间,发生过许多故事,而这座桥、这条河,也将继续参与到这座城市的未来。

    

秋冬转换时节,杭城景色绝佳。有时间的话,不妨以拱宸桥为核心,沿着这条悠悠运河逛一逛,开启一趟穿越时光的城市探索之旅。


曾经的杭州“北大门”,看到桥就到家了

    

作为大运河南端的标志性建筑,拱宸桥长约98米、高约16米,两端桥头处有12.2米宽,桥面中段略窄,为5.9米宽,是杭州最高最长的石拱桥。


脚下是流淌千年的运河,两岸白墙黛瓦,绿树掩映其中,不远处高楼大厦林立……站在桥上,不禁遥想,古人伫立在这里时,看到的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拱”字义为两手在胸前相合,“宸”字指北辰所在,是帝王的代称,所谓“拱宸”象征对帝王的相迎和敬意。据说当年康熙、乾隆皇帝十余次南巡都是经塘栖从拱宸桥进入杭州的拱墅区的“拱”便来自拱宸桥,而“墅”则指湖墅。

    

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三毁三建,第三次重修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


虽然武林门才是古杭城的北门,但多年以来,拱宸桥一直担任着“北大门”的重任。运河繁盛之时,络绎不绝的商船满载着江南的富庶从拱宸桥启程,一路北上。官员上任、卸任,外国商人、传教士来杭经商、考察、传教也必经此地。

    

这也让拱宸桥成为杭州人乡愁的象征,外出闯荡的游子归乡,看到这巍然屹立的桥,就意味着到家了。

    

现在的拱宸桥,依然是杭州的标志性景观。2005年,杭州秉持“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对桥体进行多次修缮。如今的桥身用条石错缝砌筑,上贯穿长锁石;桥面两侧以素面石栏围护,栏板间立有48根雕有仰莲纹样的望柱。桥东端北侧建有八角重檐桥亭一座,内立八角形石碑,碑面刻有《拱宸桥修建记》。

由于运河航运繁忙,为避免船撞,在桥的主孔上、下游共设置了四个防撞墩,每个防撞墩上均雕有神兽趴蝮。趴蝮是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好水,又名避水兽,是古桥的守护神。上岗后的十年间,这四只形态慵懒可爱的“护桥神兽”有三只先后被撞落入水中,2016年重新安装,继续“满员”守护这座桥。


几百年前,杭州的夜生活就很热闹


钱塘自古繁华。早在唐朝时期,杭州就有“夜生活”了,只不过主要以官员和富商为服务对象。到了宋朝,夜市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经营方式灵活多样,一些娱乐场所甚至通宵达旦营业。元代开始,为了城市安全,朝廷逐步提升宵禁力度,杭州夜市最热闹的地方也移至城外的湖墅和北新关一带,也就是后来的拱宸桥附近——这就是被列为“钱塘十景”之一的北关夜市,也是十景中最有烟火气的一个。


明代诗人郎瑛在《北关夜市》诗中描绘道:“地远那闻禁鼓敲,依稀风景似元宵。绮罗香泛花间市,灯火光分柳外桥。行客醉窥沽酒幔,游童笑逐卖饧箫。太平风景今犹昔,喜听民间五袴谣。”可见当时杭州城市生活之丰富和商业之繁华。

    

明代绘画《海内奇观·杭州北关夜市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武林门外灯火通明的夜市景象。图上星月高挂,城墙雄伟,店铺林立,挑担的小贩、嬉闹的孩童、畅饮的酒客穿插其间。近年来还有以此画为素材开发的各式北关夜市文创IP形象。

    

热闹非凡的北关夜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行商走贩涌向湖墅,扩大了湖墅的疆界,清代魏标《湖墅杂诗·跋》里记载:“南自武林门至北新关,而拱宸桥附焉;西自钱塘门至观音关,西古荡附焉;东自艮山门至东新关,西范浦附焉。”


2022年,“北关市集”的名字被重新拾起,在大兜路和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同时开启,如今已成为常态化的市集,每周四到周日开市,主要集中在大兜路。不仅是夜市,白天也很热闹,尤其是天气好的节假日,首饰、陶瓷、花艺、糕点、书画……品类五花八门,摊主们也和当年的商贩大不相同,很多都是有本职工作的“斜杠青年”或多渠道经营的创业者。如果正好赶上,可以看看有没有喜欢的小玩意。

    

没有市集的时候,运河畔也同样好逛。桥西街区茶馆、咖啡馆扎堆,一路还有书店、餐馆、国医馆、手作体验店等。天气渐冷,围炉煮茶的时候快要到了,走累了进去喝一杯温热的茶或咖啡,看运河船只往来,与友人闲聊或者啥也不做发发呆,都十分惬意。


古老街巷孕育近代民族工商业


大运河不仅连接着古老的杭州,还见证了杭州近现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从拱宸桥西往南走,在桥西历史文化街区里,可以看到宋代以来的财神庙、张大仙庙等历史遗存,还能撞见“浙江省第一盏电灯”这样的近代工业发展纪念物。

    

1895年开始,拱宸桥地区由农村逐渐发展成有着“小上海”美誉的集镇,创造了许多杭州乃至浙江省的第一。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桥西如意里的世经缫丝厂安装自备发电机,首创夜班照明,成为浙江省亮起第一盏电灯的地方。也是这一年,通益公纱厂在此成立,成为20世纪初浙江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最具社会影响的近代棉纺织工厂之一。


1897年,杭州市第一份日报《杭报》在这里创刊;1906年,杭州第一条铁路——江墅铁路在这里破土动工,翌年通车运营;1908年,拱宸桥二马路上的“阳春外国茶园”,放映了杭州第一场露天胶片电影;1922年,浙江省第一家机械造纸厂——华丰造纸厂在附近创建……

   

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更是成为杭州主要的工业区,大批厂房和配套设施相继建立,先后诞生了亚洲第一浙江麻纺厂、国内同行业领军企业杭一棉和杭丝联,这些老杭州人记忆里熟悉的“大厂”在浙江改革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老厂房、老仓库部分被保留下来,空间被改造利用,形成了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共同组成的博物馆群落。其中,刀剪剑博物馆、伞博物馆在桥西土特产仓库的基础上改建而成,扇博物馆是原通益公纱厂的老厂房,工艺美术博物馆则是红雷丝织厂的旧厂房改造的。


博物馆让旧时的建筑改头换面,想要感受老厂房本身的模样,推荐旁边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这里曾是杭一棉的厂房,前身是通益公纱厂。建筑基本保留了原样,堪称“木梁结构厂房”的标本。置身其中,抬头便能看到高高的房顶和巨大的木梁,阳光从房顶两侧的窗户洒落下来,从岁月斑驳的痕迹仿佛可以想象百年前机器的轰鸣声。


19世纪末开始,一代代的纺织工人在此劳作,直到本世纪初才退出历史舞台。现在馆内有剪纸、竹编、油纸伞、皮雕、糖画等各种传统工艺展示,还可以在老工匠的指导下亲身体验制作过程,尤其适合带着小朋友一起去玩。

    

桥西直街中部还有一段同和里土墙,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由原桥西煤行老板毛鸿诚兴建。采用古代传统夯土技术,土墙中间规则排列的圆孔为夯土时固定夹板时遗存,其中嵌着的一排砖是附近收集到的原始民居墙砖,以展品般的姿态让人看到老民居墙的样貌。凌霄花刚刚落幕,裸露的土墙在风雨中见证了桥西百姓生活的变迁。

沿着桥西直街,随意转入一条里巷,会发现还有居民生活于此,仿佛走进了旧时的江南小镇。河畔那排房子的间隙,石阶下便是流淌的河水,远处还可以看到对岸的绿树与房屋,也是经典的打卡取景机位。


运河边藏着一座隐秘的私家花园


从拱宸桥沿运河西岸往北走几百米,有一座隐秘的园林——高家花园。拱宸桥头的热闹似乎与这里无关,停车场旁不起眼的大门口,常有小猫趴着在晒太阳。这里曾是通益公纱厂经营者高懿丞的居所,是杭州唯一得以完整保存的清代建筑和私家花园。


1903年,安徽人高懿丞来到杭州,与人合伙接手了处于困境中的通益公纱厂,后改名鼎新纱厂,也就是后来“杭一棉”的前身。许多资料称高懿丞是李鸿章的远亲,但具体关系并未说明。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民族工业发展遇上了难得的机遇。高懿丞很有经营头脑,鼎新纱厂发展得很快,两年之后,高懿丞已经成为杭州城内有名的富商。

    

高懿丞撒下了大把银子买地,东近运河、西至如今的围墙、北到后横港河(湖州街北侧)的后园,前面是工厂,后面是家。以现在的风景街为界,当时鼎新纱厂的区域往南到桥西直街;风景街往北,是后园。现在的高家花园,只是当初后园的十分之一。据说1929年高家曾孙出生之时,附近乡人的鸡蛋全都被高家收买尽了。


1946年,高懿丞去世后,高家花园被转卖。后来,这里被划入杭州市长征化工厂厂区。2001年,化工厂破产歇业,高家花园由政府接管并予以修缮。目前这里由运河集团管理并使用,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的高家花园入口两边是风雨长廊,东边的墙上可以看到一些蚕茧、纺纱工具等纱厂的相关物品展示和历史介绍。走到底左拐,有一尊高懿丞石像,下有石碑。再往北,九曲石桥,桥间平台上有一张圆形石桌和四把鼓形石凳。据说桌面为胡雪岩所赠,整块花岗石直径约80厘米,10厘米厚,石桌边沿的层槽刻有如意花纹。

现存的主体建筑南华楼为中西结合风格的面阔五间、两层阁楼式歇山顶建筑,通长17米,进深5米。廊柱上有木刻雕花彩绘斗拱,楼梯扶手上皆刻有木刻彩绘黄红花纹。建筑内部天花以石膏线装饰,底层四周建有回廊,“冬瓜梁”上的镂空雕刻十分精细。

与南华楼一池之隔的是充满着海派风情的爱日楼,建筑整体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是一幢四坡屋顶单层西式建筑。主屋是砖木结构,立面以青砖为主,红砖镶嵌。内廊则是英式券廊结构。

据说,高家花园北侧的大草坪上,曾经有蒙古马、梅花鹿、仙鹤、天鹅以及圈养的长啸老虎,如今,这些都已成为传说。而南边那棵树龄超过160年的老樟树,则见证了园子的几番流转,和假山、小桥流水一起延续这份江南庭院的韵味。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方玉倩
摄影 陈中秋
编辑 肖旭
审核 罗祎 林琳

这种祛痘法最近风靡网络,医生:别乱来!会让皮肤越来越差



 


杭州这条街,红透半边天了


田某某,不得录用为公务员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都市快报
生活因温暖而美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