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能源消费需求旺盛,多方面的持续投入保障能源转型趋势,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但随着需求增速放缓,新能源短期竞争加剧,海目星激光前瞻趋势,轻装踏上多元发力新征程。
1月24日晚间,海目星披露2024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为44亿元至47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7亿元至-1.2亿元。对于2024年的业绩变动,海目星在报告中阐述了原因:
报告期内,尽管全球新能源市场需求和产业规模在2024年保持持续增长,但行业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2024年,在国内新能源行业呈现阶段性供需失衡的严峻环境下,海目星锂电业务收入下降,毛利率下滑。基于谨慎性原则,海目星对2024年度存在减值迹象的存货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导致报告期内净利润同比呈现较大幅度下降。
新能源行业“大洗牌”
产业链业绩普遍承压
2024年,锂电产业链各制造环节产能快速释放导致供需天平倾斜,市场供需关系的失衡直接加速了锂电产品价格的下行趋势。在此背景下,锂电行业多环节逐渐从单纯的产能、技术竞争转向成本竞争。主产业链多数环节进入销售价格与成本倒挂、净利润亏损阶段;更有甚者,已触及现金成本亏损的临界点,锂电产业链整体业绩普遍承压。
海目星作为新能源激光自动化装备的头部企业同样未能幸免,相关业务收入下降和计提减值这一现象绝非孤例,而是新能源行业“大洗牌”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映射了行业竞争的残酷现实。
从近期年报预披露的情况看,相关上市公司集体拉响业绩警报。在锂电赛道,已有19家国内上市公司宣布2024年业绩预亏;在光伏赛道,已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的26家上市公司中,亦有20家预亏。其中,龙头隆基绿能预亏金额更高达82亿至88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预亏的12家锂电行业的公司中,至少有中化国际、江特电机等8家企业计划进行减值,其中部分公司减值金额达到10亿元。光伏行业也是如此,通威股份在业绩预亏的公告中表示,全年长期资产减值报废约10亿元。
总体而言,随着锂电、光伏产品的日益成熟以及国际竞争加剧,中国新能源产业为了保障供应链和消费渠道,正经历深刻的整合阶段。但整合过程中建设与回收周期较长,考验资本抗压能力。预计在未来2~3年的增速回调期内,将见证整个环节上的企业洗牌和产业进步。
竞争愈加残酷的市场不会给弱者喘息的机会。如何在迷雾中坚定前行,在阵痛中韧性增长,成为新能源装备企业在新周期中成长思考的核心命题。
行业困境下
海目星换道超车
万事万物皆有发展规律。在如今新能源行业阶段性产能过剩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海目星激光这番业绩也在预期之中。通过对海目星全年发展计划及现状的梳理和分析,在寒气笼罩当下,连终端巨头都举步维艰,海目星的表现却一反常态,大有几分要站起来上演“物极必反”的戏码。
长期来看,新能源产业链的市场潜力毋庸置疑。去年两会工作报告中明确强调加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凸显了市场对新能源的巨大需求。正如海目星公告所指出的,中国新能源产业作为全球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支撑产业,其长期向好趋势不会改变。
面对国内产能过剩、需求下滑所带来的困扰,出海已成为锂电行业化解产能压力的首选。当下,锂电设备企业已从昔日单纯配合电池企业携手出海的模式,进阶为深入全球动储市场,积极开拓新的增长蓝海,海目星亦不例外。
2024年以来,海目星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并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8月份成功斩获12.5亿元的海外头部车企的动力电池设备订单,目前已成功跻身海外锂电设备供应商的第一梯队,其海外订单预计将大幅上扬。而在欧洲、东南亚等市场上,海目星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海外主要对接的客户包括大众、奔驰、Sumsung、LG、Acc等众多车企及电池厂商;国内跟随出海客户主要是远景动力和CATL。
综上所述,在海外区域布局上,凭借海目星对海外市场的持续深耕,2025年在欧洲、亚太等市场上,预计将继续实现头部客户的突破,形成规模销售。
此外,在国内巨头竞相布局的固态电池领域,海目星同样取得不菲的成绩。2024年8月,海目星获得固态电池设备的量产订单签约,签约金额约为4亿元,这是行业内首家高能量锂金属固态电池设备的量产订单。作为欣界能源固态电池的生产设备整线供应商,海目星布局的固态电池核心设备主要围绕在电池结构和材料的革新方面,其在前制程中的电池前段极片的激光设备、电池结构形成过程中的特种叠片、控制层的负极制程等几款关键设备上具有独特的技术和创新实力。
海目星提前“落子”
激活全盘
尽管出海战略备受锂电行业“推崇”,然而鉴于当前波诡云谲的国际局势,诸多新兴挑战接踵而至,企业亟需采取多元化的战略布局,从技术、市场、管理架构等多维度发力,以免囿于一隅之地,从而陷入固步自封的僵局。
早在2022年,海目星便前瞻性地预判到新能源行业的泡沫,积极加大研发投入,先后在固态电池、消费电子新技术、中红外飞秒激光器、光伏自研激光器等方面实现行业乃至全球性的技术突破。
在3C领域,海目星开发了钢壳电池全自动组装线,整线效率达15PPM。同时,还针对自动驾驶相关的车载摄像头领域开发了铝壳摄像头焊接工艺和装备。在新技术突破叠加消费电子行业复苏加速和政府补贴的推动下,海目星将迎来与行业头部客户的更多合作机会,预计3C业务2025年订单量同比增长将超过50%,可为其业绩重回增长通道提供强劲动力。
在光伏领域,BC电池被认为是未来3-5年晶硅电池新的主流产品。从现阶段来看,BC电池技术对激光设备需求较大,依靠激光进行膜层的图形化去除,至少有两道工序,膜层面积相对较大,精度相对较高。海目星在BC电池设备的技术储备已经有两年时间,其自研超快倍频激光器在性能优异的基础上实现成本可控,光伏业务的综合毛利率预计在40%左右,净利率相对可观。随着,BC电池的终端应用逐步打开,海目星的BC电池设备已在部分头部企业完成验证,有实际订单陆续交付中,预计近期订单将陆续落地。
此外,海目星的TOPCon+背面图形化技术、正面技术及铜替银技术逐步实现突破,相关设备已在头部客户的GW级别量产线上生产,预计在2025年订单将陆续落地。结合光伏业务的交付期及验收周期推算,海目星的光伏业务预计在2025年将迎来大幅增长。
在医疗激光领域,海目星目前已自主研发成功并推出新型高功率长波长可调谐中红外飞秒固体激光器,为全球开创性产品,技术壁垒高,产品力与市场竞争力强。前不久成立的子公司四川华川星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也意味着海目星进军医疗激光领域的品牌矩阵建设、市场宣传筹备、核心产品定位、产品矩阵规划、渠道管理策略、销售团队组建等相关工作都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
据海目星此前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复称:公司正在有序推进二类与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申请。按照申请的进度,二类证对应的是应用于皮肤科、检测、理疗方面的产品,该类产品不需要进行临床实验,预计今年能拿到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三类证的首批产品包括毛发再生类等产品,目前正在推进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申报过程中。相关产品预计在2025年陆续实现销售,为海目星激光打开新的亿级新增量空间。
反思至暗时刻,归因于内,鉴往知来。2024年,新能源行业“内卷式”的竞争令众多企业深陷价格战泥潭,技术革新受阻,市场格局动荡不安。海目星作为新能源激光自动化装备的头部企业,自然敢打,也一定可以打赢这场价格战。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或许是因为头部一词不单是市占率的象征,更担负着行业有序发展的领导与维护责任。
相反,海目星激光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已在各个业务领域构筑起坚不可摧的技术壁垒,展现出较为突出的竞争优势。随着新能源行业供需关系的逐步优化,市场有望在今年迈入复苏回暖的新阶段。当前,海目星正处于估值与业绩的双重低谷,但这一轻装上阵的姿态,无疑为其后续的盈利增长预留了更大的弹性空间。
contact us
【商务合作】
Tel:19168597393
Email:kangxiaotao@ofweek.com
Tel:13826958679
Email:chenxuecheng@ofweek.com
【会务咨询】
Tel:19166257052
Email:xiaojiawei@ofwe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