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三角洲杂志社
编辑:《三角洲·诗歌》编辑部
往期封面
↓点链接,掌握投稿要求
下期封面
———— 浅谈林莉在诗歌艺术上的突破
我在观看影片《我的诗篇》时,很自然地想到江西代表诗人林莉的诗歌。在恰到好处的克制叙述中,却有一种引爆地表深处瓦斯的力量。作为和林莉同一个年代的我,很快就从她的文字中触摸到诗歌背后那细腻的生活和丰富的情感。其实一首诗歌能让读者深有感触的细细地品读下去,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事情,如果还能让人一口气读完这位作者的多首乃至很多首作品,那么他的诗歌一定有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某种吸引力,林莉的作品便具备这种魅力。在创作中,她对克制与引爆的把握无疑是很成功的,她所动用的词汇,将情感的安放,如用恰当来表述实在是太表浅了,应用钉子锲入深部来形容更为贴切。
林莉在诗歌背景及意象的选取剪辑上,表现出很理性的省俭和克制,不愿多费一字一词。《暮春》的诗歌背景其实就一句“多余的灯熄灭了”,然而生发出的意念情感却无限丰富。《多年以后》的开头“这片黄杨林肯定也不在了”,在一种假设的荒芜中进入一种苍凉的叙述。《坡地》以豌豆花为单一纯粹的意象,成为情感鼓点式爆发的火花:“就这样 / 豌豆花连夜盛开了”,自然,涌动的生命暗流四处撞击壁野。在《四月之末》中,同样以“雨后 / 野刺花落了一地”为叙事抒情的背景,在感伤的叹息中充满暗示的意味。
诗歌,特别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现代诗歌,如果不懂得克制,就很难有品读的价值。诗歌语言的张力往往就隐含在充满克制的文字表达之中。然而出众的诗作更要有引爆的力量。张执浩的诗作便具备这种特质。林莉作为女性诗人,能在这一点上逐渐取得突破性进展,实属难得。比如《短句》结句的抒情“我爱这深潭状清冽沉默的命运 / 以及湿漉漉的呼吸”,深得艾青的倾情之作《我爱这土地》的抒情精髓。让人听到撞击胸膛有力缓慢深沉的回响。读到《医学院路,飞鸟的记忆》中这一句“这一生,有些人只是为了来与我诀别”,顿时打开了我几十年沉重的记忆情感的闸门。那么多已逝或者逐渐陌生的亲朋故友,他们与我,只剩生死的问候。这一句,又突然道出了多少人共有的万千感慨呢?《鹧鸪记》的结句“一只失常之鸟 / 自暮色中隐没 / 亦存善恶、训诫”,对应起开头从村镇走失72岁的痴呆症患者,引发的不仅仅是同情悲悯,人世的辛酸炎凉;更多的还有深远的历史禅宗意味。
耐读的诗歌往往无须捅破那层窗户纸,《诗经》的许多篇章在诗意主旨的解读上大相径庭。有一点却是无可争议的,那就是无论是入流的诗人,还是普通的读者都能在某一句上获得共鸣或者开悟。“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你看,但就这一句,便深得君子知己之心。所以我在同题诗作《黍离》的结句这样写道“你要原谅在曾经繁华的废墟上长势良好的庄稼 / 它们一样可以喂养生灵,喂养一个个面黄肌瘦的文字“。品读林莉的诗歌,你会不自觉地就有和她成为知己的愿望,她的文字是不可多得的,上好的诗歌食粮。
——天岩,中国作协会员,江西省赣州市作协常务副主席。
招收对象:诗歌爱好者
招生名额:每期3人
上课方式:在微群里改稿和点评
学杂费用:380元
咨询微信:2222024488(钟主仼)
学员福利:
颁发电子学习证书;优秀作品推荐给《三角洲·诗歌》杂志或其他报刊发表
报名方式:
自选原创短诗(20行以内)3至5首,附上个人简介和微信号,主题标明:“短班报名”发邮箱2665332566@qq.com
三角洲·诗歌编辑部
2024年7月15日
🍀 责编:钟 青 ☘️ 制版:林 秋
1.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和一稿多投。
2.每次投3至5首短诗,另附百字以内的个人简介和两张生活照片。
3.浏览量大的优秀作品,有机会被《三角洲·诗歌》杂志选用。
4.扫下面二维码,加公众号编辑微信进行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