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徐志康教授/张超研究员/杨皓程研究员 Science:揭示乳液中水油同步分离的神奇“膜”法

学术   2024-11-08 20:17   江苏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2024年11月8日,浙江大学教授徐志康,百人计划研究员杨皓程、张超所在的聚合物分离膜及其表界面工程团队突破传统膜分离范式,提出了一种基于亲水膜/疏水膜组成的限域空间狭缝(Janus Channel of Membranes, JCM)的新概念与原型器件,从而发展了一类简单且高效的油水乳液同步分离技术,成功实现了97%的油回收和75%的水回收。相关研究成果以“Janus Channel of Membranes Enables Concurrent Oil and Water Recovery from Emulsions”为题,发表于《科学》(Science)。



现代工农业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衍生出大量的含油废水,既破坏环境,也浪费资源。另一方面,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制备的水包油或油包水乳液广泛应用于石油、冶金、食品、制药等工业中。因此,油水混合物的高效分离与资源回收是一个持续了百年的科学与技术难题。其中的油水乳液较其它油水混合物更加稳定,其高效分离尤其困难。迄今已发展的油水乳液分离技术包括化学絮凝和电聚结等,大量的文献则聚焦于各种各样的分离膜材料及其膜分离技术。然而,这些技术通常只能分离出乳液中的油相或水相,而浓缩或稀释后的乳液作为废液需进一步处理或直接排放,距离实现零液排放与资源全回收目标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如何同步回收稳定乳液中的油相和水相,成为分离科学与技术领域亟待攻克的重大难题。


亲水/疏水膜狭缝的设计理念

JCM是由亲水膜和疏水膜所共同组成的受限空间,乳液在这样的限域空间内流动时会显著影响到液滴之间的碰撞,因此,狭缝的宽度对乳液分离效率至关重要。当狭缝宽度较大(>100mm)时,亲水膜和疏水膜之间互不干涉,分离水包油乳液时,亲水膜侧可以获得水,疏水膜侧可以获得极少量的油,其分离效率很低。当狭缝宽度从100mm以上逐步缩小至4mm时,油回收率从5%显著提升至97%,水回收率也可从 19%提高至75%。

图1.亲水/疏水膜狭缝宽度对油水乳液分离的影响

亲水/疏水膜狭缝的乳液分离机制

随着亲水/膜疏水膜间距的不断缩小,二者形成的狭窄通道在乳滴破乳分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JCM的分离机制包括局部快速浓缩和受限空间内的碰撞增强。以分离水包油乳液为例,在狭小空间内,随着水在亲水膜一侧的导出,料液中乳滴的局部浓度迅速增加;与此同时,狭窄通道内乳滴的碰撞概率也显著提升。

二者协同作用下,乳液的“浓缩-聚并-破乳”过程得到了显著强化。

图2.JCM的分离机制。A为狭缝宽度对油/水回收率的影响,B为狭缝宽度对浓缩的影响,C为狭缝宽度对碰撞概率的影响

另一方面,亲水膜/疏水膜间的相互影响也对分离过程起到了作用。他们分别构建了仅具有单侧亲水膜或疏水膜的狭缝,发现尽管狭缝的存在能够增强单一亲水膜或疏水膜的分离效率,但其油水回收率仍显著低于亲水膜/疏水膜狭缝。特别是在乳化剂含量较高时,三种狭缝的回收率均有所下降,但相较于单一膜构建的狭缝,亲水/疏水双膜狭缝的降幅较小,展现出其在处理更稳定乳液时的显著优势。

图3.不同类型狭缝分离性能对比。其中UBC为单侧疏水膜狭缝,UIC为单侧亲水膜狭缝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JCM中亲水膜/疏水膜之间的间距很小,二者对水和油的渗透分离过程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新的“反馈机制”:亲水膜移除水相导致乳液浓度增加,从而促进乳滴的碰撞、聚并和破乳,提升了油的渗透通量;与此同时,油相的持续移除有助于降低膜表面的乳液浓度,进而减轻了因浓差极化现象对亲水膜渗透通量的抑制作用。

图4.JCM分离水包油乳液过程中的反馈机制

亲水/疏水双膜狭缝分离油水乳液的普适性

JCM能够有效分离不同油相和乳化剂的水包油乳液体系。在相同的分离时间内,随着油相粘度的增加,油和水的回收率均有所下降。同时,当亲水膜的表面电荷与乳化剂的荷电性一致时,膜的抗污染性能得到显著提升,从而表现出更高的分离效率。此外,JCM对水包油和油包水乳液均展现出优异的分离效果。

图5.JCM分离乳液的普适性。A为油相粘度的影响,B为乳化剂的影响,C为乳液类型的影响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2022级硕博连读研究生郭馨宇,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的杨皓程百人计划研究员和张超百人计划研究员以及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和海洋学院双聘教授徐志康。大连理工大学的赵磊副教授协助计算了液滴的碰撞概率,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梁洪卿百人计划研究员和化学系吴健教授参与器件的设计与课题讨论,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博士后李浩南参与了实验的设计。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区域创新联合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从左至右:杨皓程 梁洪卿 郭馨宇 徐志康 张超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q6329


来源:徐志康教授课题组、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相关进展

浙大徐志康教授/张超研究员/吴健教授:贻贝仿生化学应用的新尝试 - 制备稳固的有机纳滤膜

浙江大学徐志康/张超团队、吕朝锋团队 Adv. Mater.:超重力场作用下的异质取向纳米复合水凝胶-“以少胜多”的电磁屏蔽性能

浙江大学徐志康/张超/杨皓程团队 Prog. Polym. Sci.:界面聚合可控性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思考

浙大徐志康/张超/杨皓程团队 Nat. Commun.: 离子液体介导界面聚合连续调控聚酰胺纳滤膜的表面荷电性

浙大徐志康教授团队诚聘博士后 - 材料、化学、能源、环境工程

浙江大学徐志康教授/杨皓程研究员团队 Small:两面神跷跷板光热蒸发器 - 用盐垢打败盐垢

浙江大学徐志康教授/张超研究员团队 Small:支撑液膜穿上聚酰胺装甲,耐用的新型气体分离膜

浙江大学徐志康教授/张超研究员团队 ACS Nano: 用于从海水中节能、高效提锂的光热“离子泵”

浙大徐志康教授团队《Macromolecules》前瞻综述:聚合物分离膜的表界面工程 - 身在何处,路在何方?

浙大徐志康教授团队与合作者 JPS:可抗风漂浮的磁控Janus纤维膜用于气流增强太阳能界面蒸发

浙大徐志康教授团队与合作者CEJ:可用于高效去除水体中微塑料的仿鱼鳃直通孔膜

浙大徐志康教授团队/阿尔伯塔大学曾宏波教授团队/香港城大王钻开教授团队 Chem. Sci.:揭秘贻贝仿生化学的粘附机理
浙大徐志康教授:聚合物水处理膜的表界面工程 | 202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大会报告回放

北化工王振刚教授与浙大徐志康教授《AFM》综述:仿生自组装材料调控酶催化功能

浙江大学徐志康教授团队Angew:烷烃-离子液体界面聚合制备纳米聚酰胺薄膜

浙江大学徐志康教授课题组在原油分离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浙江大学徐志康教授课题组在气-液界面辅助成膜领域取得新进展

浙江大学徐志康教授团队:“果冻”表面的可控界面聚合与聚酰胺纳米薄膜的合成

太阳能海水淡化膜或将规模化制备 | 浙江大学徐志康教授团队新进展:聚偏氟乙烯直通孔“两面神膜”

浙江大学徐志康教授课题组:稳定的聚多巴胺涂层用于锂离子电池隔膜改性的研究

浙江大学徐志康教授课题组发展了一种荷正电纳滤膜

浙江大学伍广朋研究员和徐志康教授课题组为多酚/多胺液相共沉积注入新活力

浙江大学徐志康教授课题组:新型Janus膜用于水包油乳液分离

浙江大学伍广朋研究员和徐志康教授研发团队:链转移法制备二氧化碳基嵌段共聚物的反应活性、嵌段效率和纳米结构

浙江大学徐志康教授课题组:在基于贻贝仿生化学的表界面工程领域取得新进展

浙江大学徐志康教授课题组在材料表面修饰及应用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浙江大学徐志康教授课题组:贻贝仿生共沉积技术制备水下低气体粘附透明材料

浙大徐志康教授课题组“基于可控表界面工程的聚合物纳滤膜”取得一系列新进展

浙大徐志康教授课题组在正渗透领域取得新进展

浙江大学徐志康教授课题组最近研究进展综合报道

浙江大学徐志康课题组发表“孔径自规范”纳滤膜相关论文

浙大徐志康教授课题组制备出高性能纳滤膜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高分子科技
高分子科技®协同全球高分子产业门户及创新平台 “ 中国聚合物网 www.polymer.cn ” ,实时报道高分子科学前沿动态,关注和分享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一线科技创新设计、解决方案,促进产学研及市场一体化合作的共同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