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杜建忠/朱云卿团队 Macromolecules:基于空间位阻调控的Tishchenko聚合策略制备高分子量生物基芳香族聚酯

学术   2024-11-22 11:44   江苏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季先科(Tishchenko)反应是一种利用醛的二聚化合成酯类化合物的方法,具有高原子经济型。然而,由于引发阶段存在分子内环化等副反应导致聚合链的早期终止,目前利用该方法合成的聚酯分子量偏低(< 3 kg/mol),因此显著制约了其应用潜力。

为应对上述挑战,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朱云卿研究员在此前利用Tishchenko反应构建基于香草醛的二元醇前驱体以制备可降解可再生聚氨酯(ACS Appl. Polym. Mater. 2023, 5, 4536−4545)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并评估了六种对Tishchenko反应具有催化活性的商用催化剂,包括RuH2(PPh3)4Al(OEt)3Al(O-i-Pr)3SmI2EtMgBrMgBu2。研究结果表明,使用Al(OEt)3作为催化剂,生物基单体香草二醛衍生物的Tishchenko聚合反应能够实现最高的分子量。同时,通过设计单体的取代基侧链柔性,实现了热学性能的可调控性。最终合成的Tishchenko聚酯在温和的化学条件下能够实现可控降解,展现出优异的可持续应用潜力。


具体的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1. 通过 Tishchenko 聚合新方法构建香草醛基可再生可降解芳香族聚酯

在甲苯溶液体系中,作者通过Al(OEt)3催化M1单体成功合成了分子量高达17.7 kg/mol的聚酯。作者推测,Al(OEt)3的三个乙氧基配体均能够引发聚合反应,这种特性在金属中心周围产生了显著的立体阻碍,从而有效抑制了链回咬和环化等导致聚合终止的副反应发生。为进一步研究反应过程,作者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图2b)对Al(OEt)3催化M1的聚合反应进行了实时监测。动力学分析表明,M1单体的Tishchenko聚合反应遵循二级动力学模型,反应速率常数κp 约为0.0610 L/(mol ∙ min)(图2d),进一步验证了其反应机理及效率。 


2. a) Al(OEt)3催化得到的Tishchenko聚酯的核磁氢谱;b) M1单体在DMSO-d6 (400 MHz)中聚合的核磁监测谱图;c) P(M1)的反应转化率-时间曲线;d) 拟合动力学曲线,M1Tishchenko 聚合反应遵循动力学二级反应。


随后,作者利用MALDI-TOF-MS研究Al(OEt)3催化得到的Tishchenko聚酯 P(M1) (3)。在整个分布中,P(M1)主要存在三个分布。主要的分布是以两个醛基封端的聚酯,两个次要分布由以单乙氧基或双乙氧基封端的聚合物链组成,这进一步证实了OEt 配体在起始阶段发生了加成反应,使得催化位点的空间位阻增加,在引发阶段限制了小分子环化的发生。


3. Tishchenko聚酯P(M1)MALDI-TOF谱图。红色圆形代表线性链结构。蓝色矩形代表醛基和乙氧基封端的链结构,绿色三角形代表两个乙氧基封端的链结构。


为验证Al(OEt)3的三个乙氧基配体均能引发聚合反应的假设,研究团队设计了小分子模型实验以监测聚合引发阶段。实验结果表明,在单体与催化剂摩尔比为5:1的条件下, Al(OEt)3配体的乙氧基信号在30分钟内完全消失(图4a)。基于实验结果,作者提出了一个可能的催化机理模型(图4b),认为Tishchenko聚合反应遵循逐步聚合机制。这一发现为深入理解反应过程及其高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4. a) 反应引发阶段的核磁氢谱图;b) Tishchenko聚合的可能反应机理。


然后,作者对得到的不同侧链取代的Tishchenko聚酯进行了热性能的表征(5)。所有聚酯均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Td5 > 208 °C),其中P(M2)具有最佳的热稳定性(Td5 = 286 °C)。此外Tishchenko聚酯具有可调控的玻璃化转化温度(Tg)P(M1)-P(M4)Tg范围从低于室温的1 °C到高于室温58 °C,较宽的Tg范围使得聚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5. a) P(M1)-P(M4)TGA DTG 曲线;b) P(M1)-P(M4)DSC 曲线。


之后,作者进一步研究了季先科聚酯的降解性能。在0.1 M NaOD溶液中于55 °C条件下孵育10天后,核磁共振(NMR)分析显示Tishchenko聚酯几乎完全降解,伴随明显生成苯甲醇结构中的亚甲基CH2特征峰。此外,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酯键的特征吸收峰(1700 cm¹)显著减弱,进一步验证了聚酯的降解过程。研究还发现,所有聚酯(P(M1)-P(M4))均能在碱性条件(pH  13)和酸性条件(pH 1)下实现完全降解,充分展现了此类Tishchenko聚酯优异的化学降解性能,为其在可降解材料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6. a) P(M1) 及其降解产物在碱性条件下的核磁氢谱。b) P(M1) 在不同降解条件下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综上所述,作者通过调控催化剂的空间位阻效应,利用Al(OEt)3催化剂实现了Tishchenko反应初期三个乙氧基配体的协同参与,从而显著提高催化金属中心的空间位阻,有效抑制了链回咬和分子内环化等副反应的发生。最终,成功制备出重均分子量高达26.6 kg/mol的生物基芳香族聚酯。与常规逐步聚合的聚合分散系数(Ɖ > 2.0)相比,该方法制得的Tishchenko聚酯具有显著更低的聚合分散系数(Ɖ = 1.49)。此外,合成的一系列Tishchenko芳香族聚酯(P(M1)-P(M4))表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Td5 > 208 °C)和可调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1-58 °C)。更重要的是,这类Tishchenko芳香聚酯可在碱性(pH = 13)和酸性(pH = 1)条件下降解,避免了其对环境的长期累积影响。通过调控催化空间位阻以优化可再生单体的Tishchenko聚合,作者为下一代可持续聚合物的发展提供了创新性思路,为绿色化学和可降解材料领域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该研究成果近期以“Exploiting Catalytic Steric Hindrance for Enhanced Tishchenko Polymerization: Toward Biorenewable Aromatic Polyesters”为题发表在《Macromolecules》上。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强泓儒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杜建忠教授和朱云卿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彤程青年研发基金等资助。


论文链接: Exploiting Catalytic Steric Hindrance for Enhanced Tishchenko Polymerization: Toward Biorenewable Aromatic Polyesters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macromol.4c01955


相关进展

同济大学杜建忠/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贾搏团队 Chem. Soc. Rev. 综述:口腔医用高分子材料

同济大学杜建忠/朱云卿团队 Chem. Mater.:可吸收的两性离子水凝胶同时实现优异的蛋白排斥和细胞粘附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 CRPS:聚合诱导自组装 - 宏量制备高分子纳米材料的新技术

同济杜建忠教授/王国敏教授团队等 AM:基于机械力与电子传递作用的机电协同抗菌新策略

同济大学杜建忠/范震团队《Adv. Funct. Mater.》:酶促自组装多肽纳米颗粒治疗细菌性感染伤口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团队 Biomaterials:高效抑制生物被膜及细菌耐药性的抗菌肽植入体涂层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Chem. Sci.》提出手性调控聚合诱导自组装(CC-PISA)新方法

同济大学杜建忠课题组 Chin. J. Chem.封面:高分子囊泡 - 从大分子自组装到粒子自组装

同济大学杜建忠/朱云卿/范震教授团队 Chem. Mater.封面论文:在纳米尺度下“磨杆成针、变针为杆”

同济大学杜建忠/范震团队 ACS Nano:声致变形凝胶治疗三阴性乳腺癌

宁夏大学孙辉&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Nat. Commun.》:柱状胶束活性横向生长

同济大学杜建忠/范震团队 JACS:提出 “非药物疗法”双管齐下治疗耐药肿瘤 - 阻断微管抑增殖,限供能量促凋亡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团队《Chem. Mater.》:抗菌又产硫化氢,囊泡疗伤溃疡停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团队Nano Lett.:骨靶向囊泡治疗骨质疏松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通过融合诱导粒子自组装构建巨型晶格膜囊泡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自荧光多肽基囊泡将抗菌过程可视化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Macromolecules封面论文:完全非对称冠囊泡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可方便快捷制备纳米凹球的新方法

同济杜建忠教授团队《ACS Nano》:抗菌又祛活性氧功能的高分子囊泡,实现糖尿病溃疡快速愈合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一边聚合一边组装的PISA技术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宁大孙辉博士:分子内环化诱导结晶驱动自组装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团队AFM:护肾血管造影囊泡:血管成像不是梦,三重防护保肾康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团队:骨靶向囊泡治疗骨肿瘤

同济杜建忠教授/范震研究员课题组和安大唐汝培教授提出逆转顺铂肿瘤耐药新策略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提出 “酸诱导吸附”和“亲和强化吸引”原理以高效包载生物大分子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JACS:  融合诱导粒子自组装构建四臂囊泡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双冠囊泡治疗牙周炎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提出氨基酸环内酸酐开环聚合诱导自组装(NCA-PISA)新方法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以糖控糖”高分子囊泡新进展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在均聚物自组装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为高分子囊泡安上“双门控”系统,实现质粒等生物分子的包载与递送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和海军军医大学许硕贵教授设计一种新的仿多肽抗菌囊泡: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一箭双雕”促进骨修复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 重力坍陷法构建聚合物纳米碟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基于聚谷氨酸囊泡的抗菌水凝胶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综述:可供脂肪干细胞生长的各类水凝胶支架

同济杜建忠教授提出 “以糖治糖”的糖尿病治疗新策略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高分子科技
高分子科技®协同全球高分子产业门户及创新平台 “ 中国聚合物网 www.polymer.cn ” ,实时报道高分子科学前沿动态,关注和分享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一线科技创新设计、解决方案,促进产学研及市场一体化合作的共同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