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村的事er | 瓮安“北大门”的陈年往事

民生   2024-11-02 10:29   贵州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个村庄承载着一个村的历史文化与乡愁印迹,浓缩着村庄的过往,展示着当下与未来。今年我省启动“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征集”主题宣教活动,旨在记录展示乡村文化和发展成果。9月28日起,瓮安县融媒体中心“千年古邑 红色瓮安”微信公众号开设“咱们村的事er”专栏,以村史村事为脉络,带你一起追寻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

   荣院村位于珠藏镇北端,是珠藏镇、瓮安县、黔南州北大门,东与羊鹿村接壤,南邻瓮朗坝社区,西与遵义播州区隔湘江相望,北抵潭县新南乡,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多元的文化底蕴。


  这里的崇山峻岭当中,隐藏着一条手爬岩古道,竣工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是凿岩而成的古盐道、古商道,全长200米,坡度75°左右,全是从怪石嶙峋的悬崖绝壁上用錾子一錾一錾地凿出来的,共400多级,现已被山上垮塌的石头覆盖了100多级。
  1967年初,徒步串联的红卫兵经过这里,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在几十年后都还记忆犹新,回忆录中说:“贵州瓮安珠藏的手爬岩,在悬崖峭壁上凿岩而成,一侧陡峭深沟,阴森可怕,即使贴壁而行都胆战心惊。令人终身难忘!真想再去一次!”
位于花院墙、湾子两村民组后山的“苗官坟”群,同样充满神秘色彩。这些坟既无碑记,也无高大的墓冢,系由泥土垒成的圆形土包,里面是六块石板合成的石棺材。从已挖掘的坟墓看,石棺材中除黄土之外,别无他物。据考证,这些所谓“苗官坟”,应是随瓮水长官司创始人犹崇义奉调至此的唐朝官军及其后人的墓。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曾颁布《简葬诏》,要官民人等,丧葬从简。这些官军及其后人遵循此诏,死后简葬,以石为棺,简单垒土即可。犹崇义位于村境下寨的墓葬,就是这种风格。明朝,大量中原、江南的汉人官兵,移民至此,以为这里是苗蛮之地,自古就是苗蛮生存亡藏的地方,这些坟墓就是当地苗蛮官员的墓葬,故呼之为“苗官坟”。
石家大院是荣院村的另一个历史地标,位于石街子村民组,占地约5亩,四周石砌围墙高约4米,厚约1.5米,围成正方形,西、南面各一道门,里面房屋地基、保坎、石梯清晰可辨。由下往上有四重,各重逐次提高1米,因年代久远,多年耕种,除围墙脚还偶尔可见瓦砾外,其余地方残砖断瓦难寻。根据名称,这是石姓人家居住或办公居住两用的地方,其修建时间、原主人去向及无人再住的原因,成了当地数百年之谜。
荣院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数百年前,办学历史尤为悠久。早在北宋年间,犹道明就在这里开始求学生涯,后去播州、桐梓、四川邛州等地深造,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考中进士,破贵州科举天荒。此后,乾隆年间有村人犹天贵,中癸卯科举人。清咸丰年间,村人犹赐一中恩进士。清末,村境茅达寺义塾名声远播。
1948年,茅达寺私塾办成国民学校。1953年,村境有新民初小(后名荣院小学)、复兴初小(后名小院子学校)。1968年,荣院小学首办初中,虽两年后停办,但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0年代,村境螃蟹井、马路底、荣院大队、关店大队、田坝大队先后办起民校(教学点)。1974年,荣院小学办戴帽初中班,前后办了5届。荣院村一直秉持着重读崇教的传统,为当地培养了众多人才。
李成书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谅山战役中牺牲;余帮亮在1972年支援老挝时病亡;犹政兵在1938年3月参加台儿庄战役,英勇杀敌,后负伤致残回乡务农;朱正书在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停战后转业地方,从事教育工作;位于湾子村民组的苗族妇女项素珍,于1957年10月15日,作为贵州少数民族代表,参加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1964年10月1日,又作为贵州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庆典,并登上观礼台。这些名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荣院村,这个承载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村落,它用历史遗迹诉说着过去的辉煌,用交通发展和教育进步书写着新的篇章,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来源:瓮安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王媛俪

编辑:赵   婧

一审:冉婷婷

二审:李永春

终审:顾   桥

更多新闻资讯、同城信息、融媒圈,尽在《视界瓮安》新闻客户端...


千年古邑 红色瓮安
以瓮安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区域信息枢纽为宗旨,向用户提供本地最权威、最及时、最全面的新闻信息服务。
 最新文章